(2 )再说说箭

竹、木箭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地几乎都一样,是用天然的竹、木材料手工加工而成。在古代,做箭的难度并不亚于做弓,难就难在一致性因为,射手参赛并不是射一支箭,而是一组箭。这些箭在重量、绕度、直径、 中心位置、重心位置等各种指标上均须高度一致才可以,否则,箭的飞行就会出现差异。所以,传统射箭除弓外,了解自己的竹、木箭特性,进一步强化人对器材的掌握与主导同样重要。

目前世界上还流行着其他三种箭,包括铝合金箭、碳素箭、铝碳箭。这是三种高科技机械加工成型的箭,它的质量是手工制作的竹、木箭不能比拟的。因此,如 果竹、木箭和现代材料的箭同场竞技,这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极大抵消民间制作传统竹、木箭的热情与动力,这对于传统的继承是有害的。

(3)最后说说射法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的各种文献、考古、图画造像等资料均证明,使用拇指勾弦是中国传统射箭一直以来的主流射法°这一射法直至晚近仍然流行于民间。与其他射法相较,拇指勾弦法对不同撒放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受干扰更小,平均发射质 量更高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中国自古以来众多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结晶。1933年全国运动会的射箭赛上,北京射手周介臣的射姿与清代文献中的 线描图如出一辙。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射法仍可见到。1956年7月15—18日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的我国首届全国射箭表演赛上,近代著名武术大家佟忠义先生的女儿、上海市运动员佟佩云还在使用标准的拇指勾射参加比赛。①1958年4月13—14日 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的“全国十五单位射箭锦标赛”上,内蒙古选手敖木拉希也是如此,②同场比赛的还包括佟佩云、佟佩华姊妹二人。③

上述反复讲到的这三条——传统弓型、竹木箭和拇指勾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

①1956年7月15—18日的全国射箭表演赛,张文广裁判长,共7个单位37名选手,如上海佟佩云、 北京乐秀云、河南海书秀。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 )》,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696页

②赤峰市巴林右旗自清代起就以出射击手而闻名。5()年代,右旗多次举办射箭训练班,培养新 手,几破全国射箭纪录,并曾代表国家队出访蒙古、波兰等国1952年该旗布和敖其尔、敖木拉希等8 人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射箭比赛,获团体冠军,布和敖其尔获个人冠军 在1956年、1957年全国射箭比 赛中,布和敖其尔、敖木拉希均获第一名1958年在北京举行的15单位射箭锦标赛中,敖木拉希获第一 名,布和敖其尔第二名。1960年右旗被树为体育先进单位,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被大会授予“射箭之 乡”称号,详见赤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赤峰市志》(全三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2970页。

③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版, 第697页

射箭复兴在现阶段必须坚守的三条底线。

总是有人劝我把规定放宽一些,建议我用箭可随意些,国产的碳素箭比竹、木箭又便宜,又好用。我干了一辈子射箭,这个我非常清楚,但是不行。这是底线, 再放就等于把传统射箭放掉。你日常训练使用什么箭都无妨,但参加传统射箭比赛必须用竹、木箭。假如比赛允许用碳素箭,两年之内中国的竹、木箭就都会消失 了,就算不消失,制作和普及也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实际上,这几年的坚持已经见到了显著的效果!中国竹木箭制作发展得甚好!不仅增加了好多专业户,箭 的技术含量也有显著提高,光每年向欧洲出口的数量据说就非常可观。

层压弓发展也是如此,不仅生产厂家增加了,质量也有了明显进步。目前,牛角弓的发展尚不尽如人意,尽管做弓人数增加不少,但质量还不稳定,价格也相对偏高,还不能为更多的爱好者所接受。但牛角弓是我们的历史传承,无论如何也是 中国传统射箭的主力军。今后举办传统射箭比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牛角弓比赛仍然应该是大会比赛的第一选项。

射法更毋庸置疑,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用拇指勾弦参加传统射箭比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把它们称为复兴传统射艺的三条基本比赛原则。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这绝不是什么强制性措施,而是沉淀出传统射箭复兴底蕴必须迈出的一步。为什么这么说? 20世纪50年代末的变革,在形式上是简单地接受 了三指射法;在制度上,却可以说是一次性使我们丢掉了老祖宗千万年积累下来的射箭传统;再经半个多世纪的潜移默化,我国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再知道什么是中国的传统射箭方法,甚至有人说三指地中海射法是中国的传统射法,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中国弓是最具挑战性的弓,它的射箭动作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谁都可以把箭射出去;说复杂它的技术难度最大,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弓手,单纯的技巧知识显然是不够的;从搭箭到拉弦,从开弓到撒放,每一个动作细节都饱含蕴意,一个射手必须不断地超越技术,超越自我,在无休止的身心自我调整中,寻找人与弓箭的整合,追求人与弓箭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接近“无为”般的状态,这是传统射箭的最大魅力。因为习射发掘我们的内在潜能,它是内外兼修,术道并重的锻炼过程。

马明达教授说过:“射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珍贵的遗产,也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从最初作为服务于生存的手段,到作为战争的武器,再到借以涵养品德的礼仪和愉悦身心的游戏,射箭以不同形式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无与伦比的 射学遗产。”

中国传统射箭是传承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及交流工具,我们有责任爱护它, 继承它,学习它,弘扬它。我亲身经历了中国传统射箭消失的过程,一晃就是半个多世纪,现在我更希望看到中国传统射箭的复兴与繁荣。

最近这几年,传统射箭的竞赛活动与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四处涌现,遍地开花,其中,有代表性的活动有这么几次。

2013年8月上旬,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举办了首届“格斯尔”杯传统弓射箭全 国邀请赛,赛前巴林右旗射箭协会主席苏白格日乐专程来京与我研讨比赛规程。苏主席曾做过教师,后任旗教育局长,退休后致力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经商议后,大会组委会在此次比赛上推出极具蒙古族特色的“萨仁靶”,重新修订了赛制。我建议“萨仁靶”比赛须用牛角弓、墩头箭,这是蒙古族最传统的射箭竞赛用具!两天比赛进行的特别顺利,既有突出的蒙古族特色,又不乏多民族交流和 睦的大氛围,全国各地的射手在草原上相互交流学习,比射交友,其乐融融。

2014年4月,由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巴林右旗人民政府以及巴林右旗射箭 协会在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举了一次传统角弓研讨会,这是中国传统射箭史上第一 次。参加研讨活动的还有来自北京、重庆、黑龙江、新疆等地以及区内各盟市传统 弓、箭专家,传统弓、箭制作和传承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中国传统筋角弓的 形制及量化标准,蒙古民族弓、箭的历史及蒙古族顽羊角弓的制作,中国传统木箭 的历史及制作工艺,青海传统弓的发展与现状等进行了主题发言。这次会议对促进 中国传统筋角弓的规范化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4年8月19日,经过中国射箭协会批准,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成立大会在

青海海东市召开。传统弓分会主要负责全国传统射箭运动的规范和指导,宣传、推 广、普及传统射箭项目,弘扬传统射箭文化。这是中国近代以来首个传统弓官方机构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推广、普及、发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浏览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