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制订2012年传统射箭活动计划。

会上决定2012端午节期间,在青海省乐都县举办“青海河涅国际民间射箭邀请 赛”;5月在新疆察布查尔县举办“2012年中国箭乡察布查尔射箭文化节”相关比赛;9月上旬在青海尖扎县举办“五彩神箭国际射箭赛”等。

除此以外,会议还讨论了在大学举办传统射箭比赛,以及举办青少年传统射箭夏(冬)令营的可能性,也就传统射箭的器材、教材,以及传统射箭的比赛规则等进行了讨论。当时,大家最为集中的一个认识就是中国传统射箭要发展,就必须尽快搞出一套与之适应的竞赛规则。

一个运动项目,需要不断的修正与扶持,才可使之逐步走上正轨,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其发展之初,总需要制定相对严苛的规定与执行方式,从而保证这个文化内核的完整与牢固。尽管2011年南京方山基地的那次传统射箭比赛在社会影响与范围上很成功,但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它是不规范的,许多体育竞赛的基本条件还不具备。

许多弓友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提议须尽快规范传统射箭比赛。这也就成为此后几年我所最关注的议题。那几年我做了调查研究,翻查相关资料,尝试在文献中找到旧时代射箭竞赛的组织形式,中国传统射箭是文化多元结构,随地域与民族变化而形式各异,这本是我们多元文化的优势,但当组织全国性比赛的时候,则会因规则认同的差异而遇到困难。如何在保证“和而不同,包容进取”的大前提下,建立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赛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尽管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射法有一定差异,但都是在用弓射箭。从弓箭的文化历史属性来看,它是以“射准”为使用目的的生产和战争工具,弓箭技术的好坏、弓箭制作的良莠都是以其准确性与力道为基本出发点,中国古代有关射箭的各种传说绝大多数也都是在形容射箭的精准与劲道。除此以外的其他射箭活动,大都与政治、宗教,乃至意识形态控制的关联度很深,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射箭文化的周边文化产物,因此往往偏离射箭“射准”的核心目的。从弓箭的现代竞技属性来看,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弓都符合射箭“借助弓的弹力将箭射出,在一定的距离内比赛准确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项目特征, 以准确击中目标为本质属性,全世界射箭的目的实质上是共同的,都是为了 “射准”!我们复兴中国传统射箭,首先要找回中国传统弓箭的形制和它的使用方法, 然后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合理取舍,发展出符合当下与未来、国内与国外的,具有真正中国特色的传统射箭文化。

因此,射准是射箭运动最本质的衡量标准,这是射箭文化的基本形态。作为一种力图准确击中目标的能动实践活动,离开这一点,射箭文化就失去了其源流和根本,最终流变为四不像的东西。对准确度的追求,使射箭运动自身具有了非常客观的衡量标准,从而孕育出许许多多形而上的哲学思维,这其实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是对竭尽全力的一种追求,而“条件对等、公平竞争”更是放之海内外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说小了,它是对竞赛公平的保证,说大了,它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内容,它代表着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认同,是公正与追求卓越的非常贴切的结合,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射以观德”。所以,传统射箭在当代的复兴仍然属于竞技体育范畴,既然是竞技类,就必须具备严谨和详细的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搞全国性的比赛必须有统一的规则,不然怎么组织这类比赛都无法长久。

经过几年酝酿,以及多次会议的反复探讨,我们提出继承和恢复中国传统射箭的三个基本条件:传统弓型;竹木箭;拇指勾弦。

基于这个共识,我们在2012年11月于湖南常德举行的全国传统射箭比赛中,推出了中国当代第一个传统射箭竞赛规则,其中对比赛器材的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1.传统弓是指裸弓,也就是不具有任何延伸器材、瞄准标记、可以作为瞄准的记号、刮痕或被压过的痕迹,不能有瞄准窗、箭台、张弓指示器、稳定器材等辅助 设备的弓。

2.箭杆须使用竹、木等天然材料制作;箭尾须使用竹、木、角、骨等天然材料;箭羽必须使用天然材料或天然羽毛。不允许使用碳素箭、铝合金箭等。

3.箭包括一支带箭头的箭杆、箭尾、箭羽和箭标识。每名运动员须在其使用的每支箭的箭杆上标明自己的姓名或首字母。在同一场比赛中应使用完全相同的箭支,箭羽的样式和颜色、箭尾和箭标识都须相同。

4.弓弦可采用不同颜色和材质。可安装护弦线保护拉弓的手指,还可加装箭口与箭尾端相配,为确定此点的位置,弓弦的两端各有一个圆环。不允许安装唇珠或 鼻珠。弦上缠线部分在拉满弓时,不得超过运动员本人的鼻尖。不得通过在弓弦上安装窥视孔、做记号或其他方式辅助瞄准。

5.可使用普通眼镜、射箭眼镜和太阳镜。但不得使用装有微孔棱镜、微孔眼镜或类似装置,也不能使用标示有助瞄准的记号。

6.作为中国传统射箭比赛,应明确规定用中国传统主流射法,即后手用拇指勾 弦,前手拇指侧搭箭。可以使用板指、手套、护手皮片或胶布带等保护拇指勾弦, 用于拉弓和撒放,前提是其不能具有辅助拉弓和撒放的作用。

这些规定公布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多数爱好者表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表示 异议,特别是其中对拇指拉弓射法的规定,好多弓友表示不理解,意见很大,认为这样做会阻碍传统射箭发展,打击广大爱好者的积极性。一位台湾弓友在邮件中说我在中国传统射箭界扔了一颗原子弹。我则回答他说,这颗原子弹早晚要扔,要是不扔,我们就不推广传统射箭了!他们有意见,是不了解情况,即不了解中国射箭的古代史,更不了解中国射箭的当代发展。

这三个基本条件的推出,我们是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和试验的,是在咨询和借鉴众多传统射箭一线从业者和专家学者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认为,这些是在现阶段最有利于中国传统射艺恢复和传承的几条杠杠。在这里,我也对当时制定这三条的缘由进行简单说明:

(1 )先说说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弓箭的国家之一,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发现的石箭蹴, 证明中国远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在使用弓箭。而中国远古的传说中, 也总是把弓箭的使用视为中华文明起始的标志之一。古代中国人在各种目的的射箭活动中,逐步赋予它教育、体育、游艺、交流等不同功能,不断地扩大它的文化蕴涵,形成了关于射箭的制度、制作、仪礼、竞技、考试等一系列制度,还有大量相关的文学艺术创作等,构成了缤纷多彩的射箭文化。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

从如此丰富的射箭文化遗产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射箭的核心是人! 人对弓与箭的主导是传统射箭的不变主题,是中国传统射箭文化的真正主旨。不但如此,中国传统弓自诞生至今,尽管外形随时代更迭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发展至晚近仍保留着其最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弓体保持棍状主体与弦二者纯粹单一的完整结构。这在形制上,与社会上流行的现代弓形,如复合弓、反曲弓都存在显著差异。

复合弓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采用合金、碳纤维压层等新型材料,借助偏心轮技术,最大化弓的力学与材料学特性。它附件丰富,使用瞄准器、箭台、稳定器、撒放器等来辅助射箭。某种意义上,复合弓已超出传统弓箭以人为绝对主导的定义,成为一件半机械化的工具。反曲弓尽管没有那么丰富的配件,但它的产生很晚,且弓窗等形态的存在,使其仍然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弓的外形。

从制作上,中国传统弓应为筋角弓,既使用动物筋、角、木、竹、骨、皮等复合制作而成,它制作复杂,成本高昂,是古代手工技艺与自然材料学的高度结合。 当保养得当时,角弓可获得很长的寿命,到今天为止,青海地区仍然有部分人在使用百年之前制作的弓在比赛。

在今天,绝大多数传统弓射箭爱好者都使用我们称之为“现代传统弓”的弓箭来练习与竞赛。现代传统弓是使用现代材料制作的传统弓,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材料由手工或机械制作而成。尽管在材料上发生了变化,但现代传统弓仍然保持了无 任何配件,弓体无弓窗与箭台,可左、右手共用等传统弓的基本特点。

浏览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