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传统射箭的竞赛化发展始于青海。

得力于延续不断的射箭传统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自2009年起,青海每年都举办国际性传统射箭比赛,这不但促进了当地射箭团体的发展,更为传统射箭的普及和中国传统射箭在国外的推广作出很大贡献。到2014年时,青海已有超过834个民间射箭团队!仅乐都地区,其辖属的各个乡镇都有射箭团队,大部分都有专门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各队经常切磋交流,共同提高。青海的射箭比赛也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射箭爱好者前来参加,其中不乏慕名前来学习考察传统弓箭制作和使用技法的爱好者。

2010年,尖扎县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五彩神箭”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这使得青海传统射箭的竞赛化发展成为中国首个具有官方色彩的国际性传统射箭赛事,从保育发展传统射箭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

青海地区射箭蓬勃发展与其当地民俗息息相关,这说明了无论什么样的运动,想要实现普及,必须首先尊重所处地区人民大众的习俗和具体需求。只有根据大众的实际需求来制订相应的推广方案,才能获取预期的收效。“五彩神箭”比赛在尖扎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一直都是当地民众的传统竞技活动。特别是尖扎“五彩神箭”靶可以说是作为当地特有的一种文化并延续到了今天。由于时代的需求和历史使命,当地政府和有关人士在尊重民俗的基础上,根据其实际需求对赛制进行 了改良。比如把传统的土堆改为五色三角靶,并划分相应分数区域,使射到靶上的箭支有准确的量化标准,提高了比赛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把比赛距离进行多段划分,可以让不同层次的选手都可以体验比赛的乐趣;扩大参赛选手范围,从之前的县辖区到全国范围甚至国际,让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人都可以体验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射箭运动。

我觉得,“五彩神箭”比赛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传统射箭的复兴提供了建设性启发,中国是一个地域性文化差异很大的国家,每个地区的射箭传统不尽相同。因此,发展地方性特色射箭,完全可以利用现存的或未完全消亡的民俗文化为基础, 充分结合区域文化情感来进行传统射箭的宣传和推广,这样才可以接地气,使传统射箭更贴合民众的需求。

总之,从传统射箭这些年的发展来看,青海传统射箭的复兴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全国传统射箭的发展,也扩大了中国传统射箭在国际上的影响。

同一时期,国内其他地区传统射箭的发展也取得很大进步,可以说初具规模。 至2000年前后,就有人建议大家该开一个会了,把各地传统射箭爱好者集中起来,座谈研讨下传统射箭的发展。我也想借此机会让大家相互认识下,集思广益,为传统射箭的发展作些规划。2007年,马明达教授在广州组织召开了一次有关传统射箭的研讨会,当时也邀请我参加,但是很可惜未能成行,包括谢肃方、马伟焕、程大 力、马廉祯等人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而同时期,民间组织研讨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然而,传统射箭当时处于纯民间状态,开会则意味着花钱,这并非所有弓友所能承担。庆幸的是,从事弓箭器材生意的李寅先生非常热心于此,主动拿出5万元,承担 了第一次会议的基本费用。

我们在北京怀柔一个山庄内举办了中国传统射箭当代复兴的第一次研讨会,除内地弓友外,香港谢肃方和台湾张育华也应邀到会,可谓两岸三地齐聚一堂。这个 会规模很小,交谊务虚为主,但它是中国传统射箭复兴路上的重要一站,它为传统射箭后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0年由杭州的弓友们筹备,在杭州孔庙举行第二届传统弓研讨会,相较于 第一次,这次研讨会的内容更为具体,不仅对当时传统射箭发展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讨,还举行了步射与骑射的表演与竞赛°时任中国射箭协会副主席、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郭禧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官方的关注使大家倍受鼓舞, 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以陈兴龙厅长为首的青海弓友、谢肃方以及全国各地的传统射箭爱好者。

2011年是中国传统射箭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在之前杭州会议的基础 上,发生了许多对后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

2011年的秋天我们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三届传统射箭研讨会。这次会议非常成 功。与往届不同,这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会议没有经费,与会人员均自行承担参会费用。

其次,官方关注度进一步加大,时任中国射箭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射运中心主管射箭项目的郎维主任,以及中国射箭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郭禧均受邀自费前来参加了会议。这使大家很感动,会议气氛热烈,与 会者畅所欲言,会上会下其乐融融,广泛交换意见。特别是两位领导全面了解了传统射箭在全国的发展状况,对中国传统射箭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会议通过充分讨论,形成了许多共识,包括对传统弓射箭相关概念的界定,举办传统弓射箭竞赛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办法等,尽管还不完善,但这为以后传统射箭的发展奠定了技术性基础。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这些内容,我将这次会议的纪要附在文后,供大家参考。①

① 见附录一《2()11年哈尔滨传统弓射箭研讨会会议纪要》

紧接着,同年11月,“体彩”杯复合弓射箭比赛在南京方山举行。郎维主任找到我说比赛结余少量经费,问我是否有意组织一次全国传统射箭比赛。我说太好了!这是我这些年一直盼望着的事情。郎主任说经费不多可否?我说钱多少无所谓,重点在于这是国家的经费,意义就不同凡响,说明国家承认传统射箭的存在,支持传统射箭的发展。

消息传出后,全国传统射箭弓友都非常兴奋,报名踊跃。这是近60年来国家第 一次出经费举办传统射箭比赛,其象征性意义是划时代的。当时我就想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将传统射箭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体育竞赛,组织规范性是第一位的。而且,作为扶持期的项目,不仅要组织好竞赛,还要邀请几个重点地区的相关负责人前来,利用比赛期间再开一次会, 进一步讨论有关传统射箭的发展问题。这次会议,青海海东地区的陈兴龙专员,乐都县的政协主席,青海尖扎与新疆察布查尔主管文教体育的副县长都来了,朗维主任与郭蓿主席也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方山基地的杨主任更是亲力亲为,给我们提供了热情接待。

比赛于2011年11月12、13日举行,由于是第一次,规则不完善,运动员和裁判员也不熟悉规则与裁判法,闹了不少笑话。在技术方面,对技术动作没有限制;在射具方面,虽然都用传统弓,但规格也不统一,不少弓还装有各制箭台和瞄准装置,箭的规格差异更是千差万别。严格来说,这次比赛并不具备现代竞赛”条件对等、公平竞争”的大前提。尽管如此,大家的热情却空前高涨,场上场下毫无拘泥,感觉规则不合适就现场修改,出现错误也相互理解。因此,比赛进行得很顺利,赛后我们还颁发了 “传统弓制作优秀奖” “传统箭制作优秀奖” “最佳服饰奖”等大会特设奖项,以此鼓励表彰许多年来自力更生进行传统弓器材与文化产品开发的弓友们。

比赛期间,我们于12日召开了座谈会。会议由郎维主任亲自主持,参会人员 包括郭禧、陈兴龙、徐开才、李淑兰、杨伊明、罗尖措、杨中卡、王瑞成、都达古拉、张国权、李寅等。座谈重点集中在研究讨论如何推动中国传统与民族射箭的发展,并就2012年中国传统弓的活动制订相应计划。这是当代中国传统射箭史上的 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在哈尔滨会议的基础上取得了进一步共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

1.中国传统民族射箭项目名称正式确定为“中国传统射箭”。

2.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成立“中国传统射箭发展委员会”。

在委员会获批成立之前,先期成立“中国传统射箭发展筹备工作小组”,负责委员会前期筹备期间的全国传统射箭活动开展、协调工作。成立工作小组,由徐开才任组长,郎维、郭禧、陈兴龙任副组长等。

浏览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