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 练过形意拳,三十上下岁,自恃体壮力大,又有点功夫,听说李 是名门高手,来到拳社,定要请教推手。两人搭手之后,宋越使 劲,越被牵动得左右乱转,东晃西摇,呼呼乱喘。他口头上直说: “真不得了,真不得了。”但心里不服气,又要试手形意。宋刚一 出手,只见李玉琳顺势一个劈拳,宋连退几步,一屁股坐在地 上。李过去挽起他说「没有站稳,可再试之。”宋站起来,定了定 神,二话没说,当着很多学生的面,跪下就给李玉琳磕了一个 头,定要拜师不可。过后宋又托人再三求说,终于做了李的弟 子。后来宋对别人说:“李老师不知用的什么功力,使我腾空跌 在地上,而身上却毫无感觉。”李玉琳和自己的学生推手也是这 样,总掌握着分寸,不论你的手法高低,在技术上他总压着你 点,使你东倒西歪的浑身不得劲时即止,毫不伤害对方。他的学 生中,推手功夫比较好的,有贾化青、刘恩波、杨善亭、宋子嘉, 号称“四大金刚”。他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对前来学武的学生,从不厚此薄彼,一视同仁,只要你肯下功夫练,他就高兴教。在教 学方面,他非常注意因人施教,反对千篇一律。对上年纪的、体 弱或多病的人,他先从疗病、健身出发,采取不同的单势和站桩 手段,随着体质收到明显的效果之后,再循序增加拳势套路。对 待青少年,他不主张先学太极拳,而是从少林拳教起。他说,这 样既适合青少年的活泼性格和兴趣,同时拉开腰腿,为学习其 他拳术打下基础。由于太极拳研究社的声誉不断扩大,长春、沈阳的许多商界人 士都慕名而来。如,长春益发银行经理李默林、益通银行董事长田 新吾等,都定期前来求教。在这些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李玉琳又被 邀请到沈阳、长春建立起太极拳分社,从而使太极拳运动在东北三 省不断地发展起来。1945年,东北光复后,李玉琳因寓居长春,哈市太极拳研究 社由其子李天骥主持授拳。1952年,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成立, 太极拳研究社被列为武联第13武术馆。这年,李天骥被哈尔滨 工业大学聘用,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系体育讲师。同时,还 被推选为哈市武联第一任主任委员,1953年被调至国家体委武 术处。李玉琳在哈传授的拳术有: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河北形 意拳、八卦拳和少林金刚拳等。传授的器械项目有:武当剑、地盘剑 (又名纯阳剑)、行钩、锁喉枪,以及太极和形意拳系的连环大刀、三 才剑、三才刀、太极刀、太极剑、滑大杆、太极枪、太极推手以及八卦 拳系的滚手刀等,都新颖别致,风格不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李玉琳所培育的学生,从事武术专 职工作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讲师黄恕民、哈尔滨市江北工人疗养院太极拳师栾剑秋、齐齐哈尔铁路局太极拳师金德寿,以及其 子李天骥和李天池等人。(张继修撰文。见《哈尔滨市武林人物史话》,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93年)中央国术馆教官韩化臣八极门第五代大师韩化臣(1886—1937),字惠卿,沧州东南罗 瞳人。青年时拜张景星为师,习八极、劈挂,同时也得师伯黄士海指 点。民初,随师张景星任职天津中华武士会,后在东北、广东、山东 传播八极拳,1928年后受聘于中央国术馆、山东国术馆,享誉大江 南北。韩化臣与张景星、师兄李书文,都是八极拳早期闯天下的代 表人物,对传播八极拳贡献颇大。拜师学艺苦练功夫韩化臣的父亲韩起元是清朝武举,跑马、射箭、扔石锁、举石 担,操练各种器械,无一不精,告老还乡后勤俭持家守业,苦心经营 耕种着48顷良田,使得家中生活富足殷实。俗话说穷文富武,由于 韩化臣聪明好学,父亲又与本村八极拳家张景星关系甚好,所以10 余岁上,韩化臣就正式拜师张景星,系统学习八极拳、劈挂掌、春秋大刀和六合大枪等拳械。在罗瞳村,人们通常将习武场 子称为把式房。罗村共有两处把 式房,东西一条大街将村子分成两 半,街南面是李家(李大忠)把式房, 街北面是张家(张克明)把式房,两家把式房相隔不到100米。张家的 把式房占的是韩家的地方。本来,韩 化臣的父亲想给张景星100亩好地 作为报酬,可是张景星整天教拳,哪 里有时间种地,于是韩起元只好收 回土地,干脆把张景星接到家里养着,所以张景星是吃住在韩家, 教艺在韩家。就是从这间练功房子里,走出了张玉衡、李书文、韩化 臣、马凤图、马英图、王中泉六位师兄弟,而他们六人将八极拳在不 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迅速传遍沧州,传遍京津,传遍全国。在张家把式房中练武,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通常的情况是, 一般的徒弟是不能进入到里边的,只有韩化臣、马英图等拜过师、 递过帖的弟子才有资格进入。师兄弟们练起功来真是热火朝天,地 动山摇,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挑满一大缸凉水,每人戴一顶瓜皮 帽,再捎上一条毛巾。练功时个个光着膀子,练臂力的抓铁球、扔石 锁;练腿功的扎马步、跳大坑;练排打的撞大墙、抡木棒;练硬功的 打沙袋、搂木桩。师傅规定,大家都要拿出百分之百的劲头来练功。 练渴了,拿起水瓢来咕嘟咕嘟狠喝一顿。练出汗了,拿过手巾擦一 把。时间长了,汗多了,就将手巾往帽子里拧,渐渐的帽子里的汗水 越来越多,直到汗水盛满瓜皮帽,就可以自行收功回家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式房里传出惊天动地的震脚声和呐喊携气 声,地面上被跺出了一个个深坑,趟出了一道道深沟。在练习外功的同时,师傅张景星还传授弟子们内功,一套古传 的道家易筋经,这是八极门不对外公开的养气静心、炼神守窍、修 道养生的秘技,被称为内府绝技。18岁时,韩化臣生得高大健壮、英俊魁梧。他练功非常刻苦,经 常把练功融入到生活和劳动之中。为练出八极“掐肚”功力,韩化臣 每天到自家菜园里的水井旁用辘护提水浇园,当把大水篓摇到井 口时,突然松开摇把,沉重下坠的水篓带着摇把快速地旋转,此时, 韩用双手猛地掐住辘护,辘辑戛然而停。坚持一段时间后,再松再 掐,再提再松,反复操作,一个时辰下来,早已是通身大汗。天长日 久,腰、腿、肩、臂、背、腕、足、指功力剧增。为练出整体力,他还在菜 园里蹲着马步左右手来回不停地连根拔起半人高的野草。每逢村 里唱大戏,他总是蹲起马步运使着功夫看,既欣赏了戏,又锻炼了 下盘功夫。有一次,村里一个小伙子开玩笑,在他蹲马步的时候,偷 偷地把凳子从他的屁股下撤走,躲在旁边瞧着,寻思着看韩化臣的 笑话,可是直到大戏演完,人们都起身回家的时候,韩化臣才直起 身子回头,发现凳子已经撤在旁边,于是周围的人见状都哈哈大 笑。为练出下盘功夫和胆量,师兄弟们到村南的大水井边,扎好马 步蹲在井沿上,一人站好,其他人轮流拳打脚踢往井里打,谁要是 胆怯了,叫停了,就算输了。为练出摔打实战功夫,每到玉米快熟的 季节,韩化臣总要约上师兄弟李书文、张玉衡、马英图到自家的玉 米地中,用手拔起两米多高的玉米秆,形成一个方圆五六米的场 子,地面又松又软,踢打摔拿任意施展,既不会摔坏身体,又可以练 出交手功夫。在把式房里举石担、扔石锁、抓铁球、摔铁砂掌、练铁 山靠、蹲小架更是下工夫。同时他在器械训练上,把六合大枪、梅花 枪、春秋大刀、万胜双刀、虎尾鞭、三节棍和行者棒练得异常纯熟。 功夫练成后,双膀一晃有千斤之力,撞倒墙头是轻而易举的事。一 记八极撑捶,能将墙上的青砖打出半截;带孔的拴牛桩,一掌就能 把它从孔处打断;一式劈挂扑地掌能将冰面拍裂,被人们赞为“铁 巴掌工闯篇江湖献艺大江南北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天,韩化臣功艺大成后,这一年正好20 周岁,师傅张景星让他到外面闯一闯,一是验证一下功夫,二是结 交一些武林朋友,三是谋个差使为国为民效力。于是韩化臣和李书 文准备赴京。两人从罗瞳出发,路上经过沧州城。沧州城自古有“镖 不喊沧”之说,师兄弟俩偏偏不信这个邪,一直喊到沧州城里,也没 有遇到一点麻烦。这方圆百里的土匪、盗贼和善斗的练武之人早就 听说过罗瞳功夫的厉害,都对韩化臣师兄敬而远之。就这样,两人 顺利通过沧州到达北京,居住了下来。在北京结交了“醉鬼张三”张 长祯、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李存义等一些武林朋友。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