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者屈卷而不伸,握固其指团聚其气也。其攥法以大指尖掐对食 指第二节横纹,四指卷紧握固,一齐著力,务使分之不开、击之不散方 为合窍。此乃土贯四德五行团聚之法也。其用法也有四正四隅合之 中宫九法,其气亦满扑,落点有一定之处,随势体验.不可混施。如平 阴拳下栽者,中指二节领气,平阳拳上冲者,中指根节领气,侧拳上挑 者,大指二节领气,侧拳下劈者小指根节领气,不拘侧平,直撞击者, 小指根节二节中间平面领气。明乎此,余可类推矣。论 足古人云:头圆像天,足方像地。又云:手有反覆以像天,足有覆无 反以像地,以其能承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盘石之稳.动如舟楫, 无倾侧之忧,如地之镇静而不动,平稳而难摇也。其用法虚实,“有两 脚俱虚俱实者,有前虚而后实,后虚而前实者,有左虚而右实,右虚而 左实者,有一脚之尖跟楞掌应虚而应实者。总之,全实则动移不利.不 实则不稳.有颠倒之患;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飘不稳,有摇晃之忧, 虚实厢济方得自然之妙。足有伸翘,“足尖伸而下人者,气下降而栽沉 也,足尖翘而上勾者,气升上而飘浮也。”有横顺,“足尖有两脚齐横两 脚齐顺者,有丁字步,一脚横,一脚顺也,有八字步,两脚尖微向外开, 如八字之铺也,有雁行步,两脚半横半顺,排列一样如雁行之等齐 也。”有轮摆,“有半旋轮,倒载车轮,仰俯无底筋斗轮,摆有内摆,有外 摆,各有其用也。”有洒蹬,“洒脚后伸,蹬脚前撞」有踢跺,“踢脚有翘 跺脚、横截脚”。有拧捣,“拧脚尖旋,捣脚跟摧”能催送一身之气,“身 去脚不去,则牵扯而气散。”何以扶助前手之力,“前手之气在后脚,后 脚不随,身气不入,终止半筋不能充满。”足为百骸之舟楫,一腿之领 袖,少有不合全体之气俱不入矣。步法之用,不可不细为区别,侧势前 扑者,雁行步半斜顺也,十字前探者,丁字步前微横后全顺也,倒吊曳 身者,亦丁字步前顺后横,后步颠顺也,小四平落者,八字步脚尖两边 开也,直身上攻者,双颠步并齐展,脚背尖直竖也,起纵步一脚起一脚 落,前进者后步先动,后退者前步先动,起要翘脚尖,落要伸脚尖,挤 步仄身前进者俱横步,挤步正身前进者,前步微横后步全顺,俱是后 步先动,此即挤进后摧前也;抢步仄步前进者,俱横步。抢步正身前进 者,前步横后步顺,俱是前步先动,抢前携后前带后也;拉步侧身后退 者,两脚俱横,拉步正身后退者,前步横后步顺,俱是后步先退将前步 拉回也;起纵横剪者,左翦先动右步,右翦先动左步,起翘脚尖,落伸 脚尖也。乱点无定步,两脚尖俱伸擎颠踏任意也。纽缥步轮旋,脚尖 俱颠,落点外楞着力,推我后退,两脚尖颠擎,推我不倒。分搂前栽,弓 背磕头,两脚齐颠。硬膝退翦车轮脚,伸尖直腿,不可勾脚以回气,平 徜步,两脚伸直猛蹬,平身直蹿。略举大概,以明变化,总以随势顺应 为妙,不可乖其势逆其气,步法之用斯得之矣。【评注:文中说明了足是武术运动的根基,足的用法全在于虚实相济方有 育然之妙.在各种拳势步法中,两脚虚实相宜方能静之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之 则轻灵便捷,清楚利落,“脚落如猫行”之语就是此意。式,林卡有“梅拳善长于步”之称,梅花桩武,功亦很重视练步,它的技击也多 以步胜人。梅花桩技击中之抓、拿、拂、打本身就很厉害,若再与步法结合.则如 虎添翼,威力倍增.因而,足在步法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面部五行怒动肝兮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唇吻开撮振脾气,眉皱睛突 肾家寻。五行之气内合五脏,肝合木,心合火,脾合土,肺合金,肾合 水。外通五窍,目为肝窍,耳为肾窍,口为脾窍,鼻为肺窍,舌为心窍, 其精华注于目。其五色分应五岳,额属南岳色赤,地角北岳色黑,左额 东岳色青,右额西岳色白,鼻准中岳色黄。又眉侧生属肝木,鼻通清气 属肺金,眼聚精神属肾水,舌司声音发自丹田属心火,唇司容纳属脾 土。凡一动之间,势不外屈伸,气不外收放。面上五行,形象亦必随之 相合,方得气实形坚之妙。故收束势者,气自肢节收入中宫,面上眉必 皱,眼包收,鼻必纵,唇必撮,气必吸,声必噎,此内气收而外像聚也。 展拓势者,气自中宫发于肢节,面上眉必舒,眼必突.鼻必展,唇必开, 气必呼,声必呵,此内气放而外像开也。留心熟练,内气合外之形,外 形顺内之气,内外结成一团,坚硬如石,方用引法,初以掌拍之,次以 拳打之,更以石袋木杵击之,由轻而重渐引渐实,自不虑面上无气矣。 俗学不悟,谓故作神头鬼脸以怪模样惊人,岂通元达理之士哉。【评注:本文说明了人的气血、秉性、五脏之情况都可表现在面上,成面部 五行。而人在练功之时,面部之神态气色,亦必须与内气之运行相合.应“内气合 外之形,外形顺内之气”,方能内外合一,方得气实形坚之妙。练功时面部神态自然、安详,自然气血流畅,动转灵便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盖 人之生也,禀先天之神以化气,气化精以成此形骸。既生之后,赖后天 水谷之精液以化精,积精以化气,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 灵妙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气无形属阳而化 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 凝聚坚硬莫敌,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 力者,即精神能胜物质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知此,惟务聚 精会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是以弹毕生心力而漫 无适从也。夫精以神聚,神以气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 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束,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 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团聚中 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充,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即南林 所谓内实精神之说也。但须练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 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黄,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 猛勇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为练气练形之最吃紧 者,谨之秘之,慎勿轻传匪人。【评注:本文指出“神者,气之灵明也”,即“神”是“气”的灵魂。练梅花桩式 功者练形、练气,还要练神。练功者积精以化气,积气以化种.结成内丹则“灵妙 莫测,刚勇莫敌”,这才是人的气力之根本。梅花桩文武大法认为,人的气力之来 源不单纯是筋肉,而是精气神合一的结果。实斥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整体观 来看待气力的问题。精气神合一,内外成为一体,人体各部分的麻骨肌肉都谐和 一体,当然要发出极大的力士。如果在意念支配下,单纯使用肌肉的力量,则只 能是局部的.全身不能谐和,内外不能一致,则身体各部散乱而又相互牵扯,其 气力自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上述问题上,武功锻炼与现代体育、式术技击与 拳击角力等都有重大的分歧。这个分歧反映了中西文化在根本现点上的重大差 异。式术理论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梅花桩武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个窗口,娱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就难以理解本文的论怠阴阳转结论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故静极而动,阳继乎 阴也,动极而静,阴承乎阳也。推而至于四时,秋冬之后,继以春夏,收 藏极而发生随之。春夏之后,接以秋冬,发生尽而收藏随之。阴必转 阳,阳必转阴,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人秉阴阳之气 以生,乃一小天地,其势之一阴一阳转结承递岂能不论哉。高为阳,低 为阴,仰为阳,俯为阴,伸为阳,屈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正为阳,侧为 阴;势高者必落之以低,阳转乎阴也.若高而更高,无可高矣,势必不 连,气必不接。势低者,必起之以高,阴转乎阳也。若低而更低,无可 低也,势必不连,气必不续;俯仰屈伸,动静侧正无不皆然。间有阴复 转阴、阳复转阳者,乃一气之不尽复摧一气以促之也,非阴尽复转阴, 阳尽复转阳也。明乎此则转关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 无牵扯矣。盖势之滑快,气之流利中无间断也,一有间断则必另起炉 灶,是以求快而反迟,求利而反钝也。

浏览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