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桩的拳法之理、文武大法的精神都是无所不在的,它渗透了 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正如佛教禅宗所说,要在日用寻常中格道。 悟性本身是一种认识,因为思想总是能支配行动的,所以悟性也就是 武功,有很多事你悟到了,思想解放了或重视了,也就能做到了。梅花 桩拳理、文武大法的基本精神就是阴阳之理、太极模型、八卦变易的 原则。这些原理人们早已证实,是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当 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应用。反过来说,梅花桩拳理和文 武大法,不仅能指导锻炼武功、修心养性、技击制敌、治病救人等,还 能开发智慧,增加聪明才智。梅花桩的拳法之理不仅是认识宇宙•领 悟天地万物变化发展规律的工具和方法,也是处理日常事物、为人处 事的原则和依据。梅花桩的拳法之理,也只能在日用寻常中才能真正 领悟,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处处都有拳法、事事不离拳 法,在用到它时才能真正地得心应手.梅花桩弟子们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只有文理通天地。梅花桩的拳法之理、文武大法,都是经天纬地的大学问,学会了它就 有通天地的本领。在本书的前面曾经讲过,有“虚无”和“实在”的两个 宇宙。所谓“实在”的宇宙,就是目前人类所看到的现在的宇宙,这个 宇宙的物质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方法发现和认识的;而所谓“虚无”的 宇宙则是玄妙的,不可思议的。但是,人们从气功、武术的活动中,却 能体验到它的存在和威力。气功和武术的锻炼实践证明,也正是这个 “虚无”宇宙的物质,在主宰着人体的一切。在梅花拳第三代祖师邹宏 义墓碑上写着: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宰至实,而万物俱包罗于其中。故天地之有运动, 山河之有流崎。 日月四时之有往来代谢, 人情物理之有变化屈伸。这些话不是凭想象和推论而来,而是长期练功体验之所得。本书 前面说过,位于人体正中的玄牝一窍,它是“虚无”宇宙的物质,也是 人体的主宰,在各种功法中都把它称为祖窍,是性命之根、生死之窍。 从它的玄关、灵关等名称看来,它也是目前这个“实在”的宇宙走向 “虚无”宇宙的通道。过去人们所说的“道”,实际上也是走向“虚无”宇 宙的交通、道路的意思,而玄牝一窍则是一个大门或关口。梅花桩武 功是一本无字真经,它能教会人们用武功锻炼的方法,提高人们的感 知能力和悟性,增加人们的灵感,使玄牝一窍发挥强大的作用。人们 学习传统文化和文武大法,不再仅仅依靠读书、听课、讨论,还要通过 武功锻炼去体验和领悟。这是“文”“武”并用、一两条腿走路的学习方 法。从大量的锻炼实践看来,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三节无艺之境才是真正的解脱梅花桩武功中的架子、成拳、器械等,凡是一切有形的锻炼,都是 艰苦的、劳累的,要花一定的时间。有时要起早或睡晚,要经受风吹日 晒、寒暑的磨炼,要出大汗,甚至要流点血,忍受一定的伤痛。在意志、 性格、情绪等方面也要经受种种考验和锻炼。这就是世间法的特点。 由于梅花桩武功能练神练气、内外兼练,有治心的作用。又由于它是 太极之功,能千变万化,所以能万法归宗、隐于无形。练拳练功,什么 时候能看不到练拳练功了,这才练到了真艺,得到了解脱。梅花桩武 功锻炼的目的,并不是要守着它练一辈子,而是要把它练得得心应 手、出神入化、任意变化,直至练到无形。从有形到无形是一个质的飞 跃,这主要在变化熟练之后,靠提高悟性来完成。拳法只有练到无形, 练功者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练功不再是负担,不再是一件独立的事 情,它已完全溶汇到行动坐卧日常生活中去,得到的只是轻松愉悦、 心旷神怡、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平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行动轻灵、 无病无灾。梅花桩武功达无艺之境后的解脱,是在练功基础上,悟性 提高、智慧开发后得到的解脱,这才是包括身心在内的、从物质到精 神的全面的解脱。本书收录了几篇梅花桩文理、拳法方面的重要文献,作者加以评 注,供读者参阅。一、习武序杨炳【按语:该文章是梅花拳拳教和拳论的一篇重要著述。作者杨炳系直隶内 黄县(今属河南省)八里庄人,是梅花拳的第五代宗师。他生于清康熙十一年 ( 1672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天探花,被攫为御前侍卫。乾陵六年(1741 年)告老还乡,时年70岁。一年后写《习武序》,并在运河两岸广妆弟子,对传播 发扬梅花拳做出了章大责献。《习或序》一文,为作者与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路遥..在河北 调查梅花拳历史时得到的。原文为河北邢台邢银昌家所珍藏有谓至治之世而武可以不练,此言之者迂也。盖武可以百年不 用,不可一日不备。自古圣帝明王莫不隆文重武,公卿大夫率皆出将 入相。无如时至近今,每多庸儒俗子,互相讥笑,文而弗武者有之,武 而弗文者有之。此无他,皆所以自待薄而期许者浅也。故孟子曰:待 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炳幸中探花,愧无全才之足录,幸有才长之堪信。每遇亲友,屡请 教授,恐为人之所患。若欲隐密,俱负师之所传。无可奈何,须俟尚志 好学之士,将管窥微技细细说。倘学者诚心习之,宝珍爱之,如君子深 造之以道,焉知无左右逢源之乐,七日不食弹琴咏歌之乐趣乎!时而 穷也,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卫君卫国。治四海如磐石之安,登万 民于仁寿之域,诟曰小补之哉!时乾隆七年岁次壬戌春二月朝日,原任御前侍卫壬辰科探花及 第杨炳虎文甫编著,儒学生员王端儒校阅。校字受业门人岳金梁擎 天、武登科镇远表侄周名久健蕾、男兆能梦叶。立教条目:拳堂中间立左书:振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右书:整五常全凭大文,定太平还让武将能上书:一贯之道设炉次第:上三炉,左一炉,右一炉上香定则:五炉上香不必拘定,一握十数柱。上三炉或一握六柱, 东炉三柱,西炉五柱。亦可为其贫富不等,只要诚敬为主,且简可行。拜师祖仪注:每逢朔望日期,定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平常日期只 行一跪三叩首之礼,亦诚敬为主。拳堂中徒拜师仪注:拜师时只可先一揖,次叩两头再一揖。若在 别处见师,只用一揖。若久久不见,叩叩首亦无不可。历来相传武祖要言,如文子敬。孔子使人有过庙生肃、过墓生哀之意。真性本于天生,教道成于 师传。上拜收元老祖。注解:收元老祖即天地也。言一元之气,化生万 物,成始成终,故为收元老祖。次拜君天教主。注解:君天教主即帝王也。言一人立教,居中治 外,六合一家,故为君天教主。终拜东都护法。注解:东都护法即亲师也。言一生气肇东,生我 成我,恪遵王法,故曰东都护法。不可退前落后,切忌忘师背祖。然后 再一愿,不可犯上作乱,连累父兄。如孔子曰:如所否者,天厌之。师 立于左边,学徒望上叩首,如前述的拜法。【评注:此段文字系梅拳第子参拜祖师和人师学艺的规矩,指出为弟子者 必须心诚、恭敬.礼仪可以从简。】习武规矩十二条第一条:凡立教之始,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并且入 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上,不愧有勇知方元士。第二条:凡入教之时,务要他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 以保身体。好勇斗狠,所以危父母。切宜熟记。第三条:凡习武务要使他知拳脚为枪棍之母。不活拳脚,则枪棍 不获臻其妙。徒尚拳脚,则遇敌不克取其胜。二者兼之,方得其趣。第四条:凡学技之士,务要知安详恭敬。虽曰手舞足蹈,似与文人 不同,而其神化莫测,非粗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 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评注:此条规矩讲修心养性之重要性,粗心浮气之人必须练性,而使其 安详恭敬.才能领略和体验到梅花桩拳法神妙莫测、细微濠奥之处J第五条: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 着,趋避之内有利害。万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评注:梅花拳弟子必须谦虚荏慎、戒骄戒躁,凡事要知进知退,能胜能败, 凡傲慢急躁之人,有先入之见,凡事总偏执一面,怎能知进退之中的妙着、趋避 之内的利害呢?】第六条:凡出拳脚时,务要如见大敌,不可轻忽。当思何法可以破 他,何着得以胜他,久久习之,可以登堂入室。第七条;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每见庸师俗弟子之 辈,并肩而行,同凳而坐,全无师弟之分,绝无尊敬之意。一则师艺浅, 二则弟心傲,所以徒有习武之名而全无真艺之用也。第八条;凡师弟授受之际,弟子却不听。俗人曰:不打师傅不得妙 着。每有乘师无备,偷剌暗打,最是轻狂可恶。窃思奇着妙法,何师无 之,皆因弟子轻薄不知尊师重道,故秘而弗传。况奇着妙法,俱是杀敌 之毒手段,倘若轻施,第必受伤,定要缓缓传授,慢慢讲说,始堪有得。 自古学武难,传武更难,因材而教、文武皆然,岂可蹬等也哉!
浏览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