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传统武术的基本战略选择是 先让一步、有理有利有节、留有余地、后发制人、稳字当头稳准狠的“弱者战略”。
跟西洋现代拳击已经 从生产和生活中完全分化出来,变成独立之“竞技运动”专门技巧的情况不同,中国传统武术至今仍然保 持了跟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综 合实用技术”。西洋现代拳击方法除用以竞技比赛外,虽然可以被利用作为商 业广告或政治宣传,但却无法直接变成生产技术和生活技巧;但中国传统武术 技巧除强身健体,制人取胜外,还完全可以应用在种田、做工、推车、砍柴、挑 水、劳动保护以至修心养性、娱乐休闲上面,并由此还成了一种群众可以普遍 参与的民俗。西洋现代拳击的拳套是专门的体育用品,但中国传统武术的武器,却 可以是随便的任何一种冷兵器、劳动工具、生活用品以至石头瓦片。跟西洋现 代拳击在“公平竞争”条件下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不同,中国传统武术 在“不能选择敌人”情况下讲究“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西方人竞 技,讲究拳对拳、脚对脚、刀对刀、枪对枪,但中国人技击,却强调“大路朝天、各 走半边”,你要上、我要下,你要左、我要右,拳来脚去、刀来枪挡、示形造势、扬 长避短、引进落空、避实击虚、随机就势、借力打力、舍己从人、曲中求直、有 进有退、后发先至。中国人在武术上的这些考虑,跟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医 疗、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考虑,是完全一致的。在中国武术的操作中,我 们确实可以看到什么叫做中国人。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中国传统武术又具有中国社会的“系统 质”。它受整个中国环境生态和社会历史的制约,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 运行的显著特点。作为一项专门的身体活动,中国传统武术“起于易、成于医、附 于兵、主于道、融百家、扬于艺”。其萌芽跟远古的巫术密切相关,并在医疗 保健事业上获得大量养料,又附在冷兵器技术上得到长足的发展,最后则是在 各种宗教修炼和游艺活动中得到发扬。先秦时期,它曾经是冷兵器时代主要的 单兵武器作战技术,也曾依托武士阶层得到很大的发展。后来战争规模扩大,战 斗技术变化,再加上文武分途和文化下移,武士阶层瓦解,武术日渐从军事技 术中相对分化出来,定格于个体性的身体训练和肢体应对,并在手搏相扑、乐 舞百戏中找到自己活动的广阔的相关空间。后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它又 在江湖卖艺、戏曲表演、迎神祭祀、民俗交往、社区整合和个人修养方面得到 发展。而作为一种小群体和低 的技击技术,它还在军队训 湖谋生、守家护院、个人自卫作用。在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其大的方面联系兵、农、医、艺,小的方面 联系琴、棋、书、画,其社会活动形式,又跟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和宗法关系密 切相连。
宋、元以来,中国武术中积淀的传统文化日渐丰厚凝重,由依托勇气力量 的“武勇”,中经依托个人技巧的“武艺”,走向依托训练体系的“武术”,其 理论解释框架则依托于“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由此中国传统武 术形态完全成熟,并在宋元之际、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的民间反抗运动中,依 托了某些民间信仰团体而形成了发展的大高潮。其社会活动组织载体,除国家 军队组织和宫廷护卫组织以外,尚有社会保安组织、农村宗法组织、城镇帮派 组织、地方盗匪组织、革命起义组织以及娱乐休闲组织等等。民国以来,中国 武术除了仍然承继原先的社会载体以外,还开始了向现代体育的转型,其社会 活动组织载体则逐步转向社会管理部门(如当年的各级“国术馆”、当今的各级 体委或改制后的体育局)、社会教育组织(各种专门的体育院校)、各种武术场 馆、业余体校、武术辅导站以及各种民间体育社团(如精武体育会等)。专门 性的武术活动,不可能离开整个社会的经济背景和总体结构框架。
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炼精、气、神”。从操作上说,中国传统武术 演练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形神兼备、虚 实变换、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练武修德、体用一如”。这是一种真正身 心相应、内外兼修的“全身运动”。它不但有整体性的身体锻炼,训练肌肉筋 骨系统和内脏系统;而且还有整体性的心理锻炼,训练神经系统、体液系统和 经络系统。其功夫境界不但包含有技巧、内劲、应变,还包含有智慧、道德、个 性;由此跟当代所谓“生理适应、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这三大适应的现代立 体健康概念相通暗合。它更多的还是“学无止境”的个体艺术性追求,而不仅 是“统一规范”的技术性训练。现代中华武术,则被定位在民族体育形式和民 俗文化活动上面,并跟当代的身体教育、身体娱乐以及心理治疗、康复保健、影 视娱乐、商业保安等等行业密切相关,在世界体育史、世界医学史、世界军事 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自己的独特位置。特别是在当今全球问题、人类困 境、资源枯竭、生态危机和 冲突、战争威胁的背景下,在体越来越倦怠、食物越来越
代病”面前,中华传统武术那身心调控、强身健体、人际交往、自我保护、艺 术调适、文化交流的独特功能,显得极有魅力。所谓“止戈为武”、“至武为 文”,一种传统的身体冲突技术居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孕育现代社会和平。中 华武术正在以其特有的价值逐步走向全世界。对于这样的一个社会历史现象,确 有加以深入的理论研究之必要。
中国传统武术史是研究中国传统武术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的学科。中 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和特质,跟作为当今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的“中国现代武术” 则是明显有所区别的。近年以来,坊间已经出版了好几种《中国武术史》,但 其基本视角则只是从一种“体育运动项目”的性质认定出发,寻找与此相应的 有关因素,由此回溯其演化轨迹的历史编年,因而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武术 相关因素回溯史”。这种史书尽管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然而其忽略相关文化 内涵和社会背景深入思考的缺陷,在事实上便丧失了传统武术文化的话语权,由 此让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陷入“去真造假”的误区。中国现代 武术“体育化”的走向是必然的,但我们却不能因而把这“现代武术”跟“传 统武术”混为一谈,并用体育化的“现代武术”取代非体育性的“传统武术”。为 传承文明和推陈出新,传统武术必须要有自己区别其他的独立话语权。于是,我 们确实需要一部区别于“现代武术相关因素回溯史”的“中国传统武术变迁史”,这 是重建传统武术文化话语权的基础性工作。
但是,要写好这样一部史书是极不容易的。自秦汉以来,文武分途和文化 下移,原先作为传统武术社会载体的武士被压到社会边缘,特别是“侠以武犯禁” 影响统治秩序,由此正史对传统武术一般都不予记载;而社会活动其他方面对 此涉及的若干痕迹,也很难系统地收集、整理和界定。所谓“礼失求诸野”,民 间野史、轶事、小说、传奇和口碑倒为此保留了若干材料;然而这里混入的主观想象和希望诉求又占了极大的比重,我们无法直接把它作为“信史”使用。此 外,作为一种身体操作技术,传统武术自然有其技术自身的变迁和演化,不考 察这些具体技术的历史变迁和演化,也很难说是把握了传统武术的历史发展规 律,然而这些技术演化的轨迹却因缺乏固定载体而难以把握。还有近现代以来性,传说的东西往往又被加油添醋,这使得流行的很多说法都缺乏扎实的依据。由 此,时下的研究,也只能是从若干相邻的方面获得近似的参照而已。
当然,所谓难写并不等于不能写。“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历史上发生 过的东西总会以一定的方式留下自己的作用痕迹。由此难写只是对写作者的条 件和水平的要求较高罢了。现在有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退休教授于志钧老师,原 为清华大学毕业的现代知识分子,又是有具有60多年武龄的资深民间武术家(3 年外家功夫、7年形意功夫、54年太极功夫),其间曾跟多个著名的民间传统 武术大师有着嫡系师承和极深的交往。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上海跟他交流过 拳艺,知道他的武功相当深厚,技术方面是个真正的行家。特别是他退休十多 年来,又在武术文史和武术理论方面做过长期和系统的研究,并参与过中国武 术研究院组织的多次高层研讨活动。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