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强调主客体的互动融合,讲究真善美三者的内在统一,突出协调和谐的 适度原则。从现代观点来看,这几方面的原则也是完全站得住脚的。中国文化“认 知一操作”系统中的这些东西,从不同的方面去破除人们思想上的各种偏执,确 实有利于生命的安乐和群体的团聚,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中显示出极大的启发和 魅力。笔者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陷入了自身的危 机和遇到了外部的挑战,但问题在于:中国人在这危机和挑战面前,又不是“别 无选择”的“无所作为”。我们只有从传统出发,才能实现对传统的改造和超越。

传统武术的战略选择。就其多数和整体而言,是“柔弱胜刚强”的“弱者战略”。这跟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战略也是一致的。先秦时期,中国文化曾经有 过法家的“用强”、儒家的“用中”和道家的“用弱”这样几条不同的发展战框架的某些基本特征,同时 点和弱点。至于武术技击的平等。“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手双方高矮胖瘦、男女老幼,力量大小、技术高低等等,总是参差不 齐的。而我们在各种活动力对抗活动中,又不能选择敌人,更何况大力打小力,手 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后为”。这属于本能的东西,显 示不出多少功夫和技巧,因而也就不能构成一种技术或文化的“存在理由”。客 观生存环境的严酷性和不可选择性,决定了中国人的考虑总是“作最坏的打算,争 取最好的可能”。传统武术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有“自身存在理由”的技艺,显 然就在于找到了一条以弱对强条件下怎样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有效途径,并 由此而形成自身的自强之路。

中国人的这种“弱者战略”选择,是建立在“乘敌之隙的可能性”基础上的。活 力动态对抗的双方,总是有空隙存在的。“备前则寡后,备左则寡右,无所不 备则无所不寡”,无论对手在什么地方设防,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自身的空隙。你 在力量的总体上不如对手,但在对手的某个空隙上却是可以通过集中力量而大 大地超过对手。不过你能利用对手的空隙,对手也能利用你的空隙。那么,到 底怎样才能使你可以利用对手的空隙,而对手却无法利用你的空隙呢?这里的 关键问题,显然并不在于力量本身。那么“以柔克刚”的关键到底在哪里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你能把握活力对抗的主动权呢? “夫兵形象水,水避高而趋 下,兵避实而击虚”。主动权最后原来可以归结到对环境信息的充分利用上面。“人 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故,盖皆由此而及也。”传统武术由此发展出 一整套信息调控技术,乘机就势、借力打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表 现出一种极为高明的个人技巧,这种个人技巧如果在消极方面的发展,固然有 可能演化为非社会化的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的“一盘散沙”状态。但它在积极方面的发展,又包含有高度的主体智慧和创 造的无限可能。

有人觉得,中国武术的这种“以弱对强”谋求生存的思想是提倡一种“弱 者的道德”,并因而会造成一种“精英淘汰机制”,不符合优胜劣汰的“普世” 原则。但笔者认为,优劣本来就是相对的,在生物界人类并无强牙利爪,如果 光允许“弱肉强食”的既定秩序和相应的“强者道德”,那就不可能会有今天 整个人类的绵延。我们社会历 一 史上的那些“精英淘汰”现象,其实又恰好是“依附强者” 而不是“迁就弱者”形成的。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中谈论 到人类劳动特点时,曾引证黑格尔的话说:“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 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 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和实践,确 实是把黑格尔所说的这种“理性的狡猾”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云:“物物而 不物于物”,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和“不战而胜”的中国式智慧。普 遍地体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技艺各个方面,社会生活中个人力量确 实无法跟社会力量抗衡。但任何个人又都可以在种种社会力量矛盾耦合的运动 过程中,随缘就便“因势利导”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代社会化大商品生产竞 争过程中,不也用得着类似传统武术的这种人取我予、乘虚而进和借助对方的 高级竞争方法吗?

此外,这里还有个发展战略的目标模式问题。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战略,是 单一利润取向的“经济速度效率”型。这是建立在简单环境下资源无限、人类 强大和数量增长等假设上面的。真正现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却是多种 主体“社会一一生态综合效益”型的。它建立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清醒 认识上。传统武术阴阳相济、顺势化解、借力打力、中和空妙的操作方式,反 映了一种通过内部自觉颉颓制衡调控求得稳定和谐的内源性多样化取向。这种 价值取向,现在似乎并非全部都要让位于那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实力抗衡、外 力消灭的操作方式和相应的外部冲突、激烈振荡的价值取向不可。建立在农业 自然经济小生产基础上的中国文化是种“封闭型”的文化,它跟工业社会大生 产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在问题在于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封闭系统,在 后工业时代生态循环的追求中,农业文明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也是相当明显的。上 面提及的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走势,还涉及人类的生命及和平到底是目的还是手 段等根本性问题。由此可见,传统武术的战略考虑,在今天仍然焕发着强大的 迷人魅力。

(本文是笔者年戍邀为第〜届世界武木御标赛撰写的 会上作学术很去。其样细提笑 字编发的《第届世界武术锦 玲会论文也编》和《亚洲华力人啖学学木辨甘奏论文选_编》[豹书。公文.则发表于《供帘4科学》 ”2斗第/期。《科枝耳报》仍2年笫脚缶习公文挂我。其 简写删节本则刊登在《武术佐说》"2年第2圳。也丈后来又入字的公国中西文化哲学此技御讨会,道新发表孑《天放狩火》 加攵5、6月缶礼《忍明日报》衽出版的《文商抵> 亦随之介匆 史文观如收入本书时办有润饰弄加上〜我关于其.博大精呆"的认论•)

重建传统武术的文化话语权

《中国传统武术史》序

一§ —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具有精致 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独特的人体模型、完整的锻炼体系,具有强身 健体、袪病延年、防身御敌、制人取胜、修心养性、悟道怡情等一系列神奇功 效,而且还依托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踉军事、宗教、教育、医疗、艺术、嬉 戏等活动紧密相连和相互渗透,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学智慧、社 会心态、风俗民情、审美观念、艺术情趣、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因而是中华 文化的一个显著象征,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行为学研究的宝库。

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和一个独特的人体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 的“全息元”,全面地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和 审美情趣。我们如果拿西洋现代拳击作为参照,马上就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有趣 的比较特征:西洋现代拳击讲究身高体重;中国传统武术突出五短身材。西洋 现代拳击讲究拳重、手快、步灵,依托手上力量,形成胸围、胳膊的倒三角体形; 中国传统武术突出上虚、下实、中间灵,依托下盘功夫,形成腰围、大腿的正 三角体形。西洋现代拳击的动作是重心上提、外展发散的直摆勾刺,表现工商 民族“离土超越”的心态;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是重心下沉、内聚收敛的占中 求园,象征农业民族“恋土归根”的情怀。所谓“上要虚灵顶劲、下要气沉丹 田”,实际上这是模仿植物的生长,“苗往上拔、根往下扎”。西洋现代拳击 的方法论基础是古希腊的“原子论”和近代的机械力学,使用力量、速度、时 间、距离等单向、线性、个体和可分析的概念;中国传统武术的方法论基础是 我国传统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的古代系统论,使用功夫、劲路、态势、时 机等多向、非线性、非个体和不可分析的范畴。西洋现代拳击的基本战略选择 是抢先进攻、出手见红、当仁不让、狠字当头、狠准稳的“勇者战略”;

浏览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