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习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一)精神不专

初学的人走架普遍偏快,并有心神不宁、心猿意马等现象。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如动作不够熟练、两腿虚实不分、拳架不稳、注意力不够集中等。

纠正方法:

(1)端正学习态度。了解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充分认识太极拳的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的多功能价值和作用,将练习太极拳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坚持定时练习,不轻易占用练拳时间。

(2)在每次练拳之前做好准备活动,如先练几式基本功或基本动作,然后通过预备势静站片刻,调匀呼吸,集中精神,达到心平气和、神凝意专。

(3)行拳走势时要特别注意“先在心,后在身”,用意识支配动作,用意识引导动作。

(二)立身不正

初学太极拳容易出现头顶不正,点头哈腰,两肩歪斜摇摆,上身前俯后仰;或者因为注意不到 “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以致上下脱节,使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而“立身 不正'’等问题。

纠正方法:头部要向上顶起,下颌要微微内收,形成虚灵顶劲;裆部要向下沉落,白腰部以下至尾椎的尾闾骨要自然正直;自头顶百会穴至裆下会阴穴,犹如一条无形的直线串联着,使全身 始终保持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三)放松不够

太极拳是柔性的拳术,它的技击特点是“以柔克刚”。然而,初学太极拳的人习惯于使用直 力,只要意识一经注意到用力上去,就会使肌肉僵硬,从而也就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拙劲,以致“用 拙力”,一用力肢体就自然难以松柔。

纠正方法:练太极拳应先做到全身放松,动作稳定、沉着、轻灵而熟练,然后再结合技击要求去“贯劲”,即使不明技击要求,只要做到“运劲如抽丝”,也同样能收到保健和医疗的效果。

(四)速度快慢不均

初学者在打太极拳时,由于对动作的熟练程度不高、动作结构的掌握程度较差等原因,造成动作速度忽快忽慢。

纠正方法: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 待熟练后,不论以何种速度,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流畅。以“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例,正常的速度是4~6分钟,有的人慢练,可长达8〜9分钟,但也不可太慢。

(五)架势忽高忽低

初学者由于下肢力量不足,对太极拳动作的掌握不够好,造成在演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身体重心高低起伏,架势忽高忽低。

纠正方法:初学时架势可以高一点,也可以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势练习,随动作的熟练和下肢力量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势或低一些的架势。

长拳

第一节长拳概述

一、长拳简介

长拳是武术中拳种的一大类别,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拳”一词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纪效 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明代程宗猷所著《耕余剩技•回 答篇》中载:“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由此可见,明代当有长拳称谓及太祖长拳和温家长拳等类别。所谓长是相对短而言,长拳则是相对短打而立名,这正如明代唐顺之《武编》所言:“逼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现代武术运动中的长拳是沿用了明代长拳的称谓,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查、华、炮、红、少林等具有拳势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等共同特点的拳术统称为长拳。以这些拳种的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为基础创编的现代长拳,以及由此衍发的长拳类器械,如刀、枪、剑、棍套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教学训练与竞赛的主要内 容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拳被列为武术竞赛的重点项目之一。内容有甲组、乙组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初级刀、枪、剑、棍、拳、青年拳、少年拳等则作为普及的教材内容。长拳的练习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种。规定套路是由原国家体委及其组织机构或有关部门统一编制的套路,20世纪50年代有甲、乙组和初级套路,以后又有“少年拳”“青年长拳”等面世。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与推向世界的需要,1989年 又为第11届亚运会创编出第一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其中包括长拳。近年来又有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编写的最新国际比赛套路,每个套路均由不同难度、组别和数量的规定动作组成。自选套路是武术竞赛需要的产物。武术竞赛规则对自选套路的动作数量、组别、规格和完成套路的时间都有统一的要求与严格的规定。其中要求自选长拳至少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 歇五种主要步型和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及不同组别的腿法、跳跃、平衡等动作,使长拳套路运动在动作结构、布局、编排和速度、难度、腾空跳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创新。随着竞技武术的蓬勃发展,更加突出了对自选套路动作的规格化要求和套路的艺术性再创造,使其向“高、 难、美、新”方向发展。

长拳的内容与方法极为丰富,对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平衡等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手法主要有冲、劈、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以及顶、盘、 格等肘法。腿法主要有弹、蹬、踹、点、铲、里合、外摆、拍、扫等方法。长拳的特点是动作舒展大 方,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多起伏转折。手捷快、眼明锐,身灵活,步稳固,精充沛,气下沉,力顺 达,功纯青,四击合法,以形喻势。在技击上强调长击速打,主动出击,以快制慢,以刚为主。长拳运动量大、结构复杂,对提高人体机能、发展人体素质具有良好作用。经常进行长拳训练,可以使人的肌肉、骨骼、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获得改善,心理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增强身体素质,从而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参加长拳训练还可以愉悦身心。此外,长拳训练还具有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不断战胜自我的品格,促进独立个性的完善。

二、长拳的技法特点

(一)手法快捷

长拳对手法的要求是“拳如流星”,要快捷、有力。但不仅仅指拳的挥动要迅速,如迅雷不及掩耳,而且掌法、肩臂、手腕的运动也要如此。

运动中要达到“拳如流星”,就必须做到肩臂松活,节节贯穿,使肩、肘、腕关节在运动时灵活顺畅。如冲拳动作,始于拳,起于梢节,中节(肘)随,根节(肩)催,拳走直线,用力通达,拧腰、顺 肩,急旋臂,贯于拳面。总之,方法正确是手法快捷的基础和保障。

(二)眼法明锐

长拳对眼法的要求是“眼似电”,即明快、锐利。“眼法”的运用也是长拳练习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武术中眼神与各种动作配合的方法叫“眼法”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环节,拳谚中有“手眼相随”“手到眼到”的说法。练拳时,不善于运用眼神,动作就没有生气,套路也成了呆板的动作罗列。反之,如果使眼神和一招一式恰当配合,就会把内在的精神意识通过眼神充分表达 出来,使整个动作做得协调而富有生气。眼睛与动作配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注视、随视等。 注视是眼神盯住一定的目标;随视是指眼神追随运动着的身体某一部位运转,直到该动作完毕。 眼法与动作配合,要以动作的准确性为前提。动作不准确,必然会影响内在精神意识的显示,反 之,只要求动作准确,眼神与动作配合不得法,也会影响动作本身的质量。“形似”是“传神”的基 础,“传神”是“形似”的最高表现。忽略任何一方,都不能起到“传神”的效果。

(三)身乐灵活

长拳对身法的要求是“腰如蛇行”,要柔韧、灵活、自如。身法在长拳运动中表现为闪、转、展、 缩、折、弯、俯、仰等不同变化,这些变化多以腰为主宰。因此,身法要求“腰如蛇行”,一方面要求身法的变化不是程式化的东西,要像蛇行那样蜿蜒起伏,灵活多样;另一方面对胸椎和腰椎的柔韧性要求较高,只有这样,动作才能显现出既柔顺又坚韧,柔则活,坚则挺,灵活有力、挺拔舒展的动作才能体现出长拳的风格与特点。

身法主要通过胸、背、腰、腹、臀五个部位来展现。一般由活动性动作进入静止动作时,多讲究挺胸、直背、塌腰、敛臀。运动中则要求“体随势变”,身法灵活。不同的动作采取不同的身法变化与手、眼、步、腿诸法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腰如蛇行”。

浏览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