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武术功夫介绍
第一节八极拳
一、八极拳简史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1.名称的由来。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 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 “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 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2.起源。
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 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三说,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八极拳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精华手法组成,故名为八极拳。
清雍正年间,著名八极拳大师吴钟(字弘升)只身三进南少林寺,机关暗器无一沾身,且一枝枪南七北六十三省,扎遍天下无敌手,被誉为“南京到北京,神枪数吴钟”的美称。
八极拳系清雍正年间,一位自称癫的云游高僧传于山东海丰庄科村吴钟、安弘声(回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享年90岁,是八极拳在河北省沧州孟村之祖也。
吴传其子吴永、吴荣为二代。又传吴坤、吴恺、李大中、 张克明为三代。张克明传黄四海为四代。黄四海传其李书文、 王钟铮为五代。李书文传其侄李善堂、霍殿阁、张德忠、张芝 霖、高喜臣、许家福为六代。霍殿阁传其侄霍庆云等、许家福传鲍有声、吴坤、王绍先、杨国茂、曹彦章、张孝先为七代。
在我国武坛的拳术中,八极拳以刚、猛、狠、快而著称。 早期主要传于河北沧州一带,后传入天津、北京和东北、西北等地。
近代八极拳名家李书文(字同臣)练功成癖,寒暑不辍, 深得枪法之奥秘,武术界内称“神枪李”。练枪时单子托枪, 枪钻掖在腰间,运枪自如,在室内玻璃上扎其蝇死而玻璃无 损。而他一手运枪一带而出。装200多斤绿豆的麻袋,用枪尖 从地上搅起来转三圈,然后放回地上。其弟子霍殿阁打败了溥 仪身边的武士,做了博仪的武术教师,也使八极拳在东北三省得到普及和推广。
1920年,东北三省著名将领许兰州仰慕李书文的功夫, 特聘请到家中教其三子拜师学艺(许家福、许家禄、许家 珍),同时李书文把得意弟于霍殿阁、李萼堂、孟宪宗、李萍兴、刘利等带到许公馆一同学艺,同时学艺的还有回族马英图三兄弟、任国栋、柳虎臣、韩化民、张襄伍、鲍有声、吴玉昆、杨桐茂、张世忠,并成立了国术馆(天津、北京、黑龙江)。
鲍有声(1911 -1997),于1931年南京运动会获武术比赛中量级第二名、银盾1个、银牌1枚。1932年星国第二次国考,获枪术第二名、银盾1个、银牌1枚。1933年在上海运动会上,夺取中量级第二名、枪术第一名。1934年参加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获大劈挂掌第一名,获奖品宝剑1 口、金牌1枚。
鲍有声传其子鲍雅军、鲍雅齐、刘殿世、王世泉、赵有、 赵泰安、陈生、钱振、为八代。曹彦章传梁宗正、单英杰、崔杰、崔颖、戴建华、倪泽超、朱亚庭、仝彤、曹勇为八代。王世泉传张鹏举、张利等为九代。
二、八极拳特点
八极拳动作刚劲、朴实无华、发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因此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 崩、撼之特点。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爆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以头足为乾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抱元在中央为创门之意。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 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的练习。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三、八极拳主要器械
1.六合大枪、双盘枪点(滑大杆子)、耗大枪架。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万胜双刀、拦马撅 (朴刀)、春秋大刀。
3.月霞剑、青萍剑。
4.震山棍(行者棒)。其它有双戟双钩、鸳鸯轼、雁翅锋等。
5.双练器械有:对劈月霞剑、对盘六合枪、单刀拐进枪、 朴刀进枪、春秋刀对双剑、三节棍对双拐、梢子棍对枪。
6.其它有易筋经、大架太极、罗汉拳等。
总之八极拳内容极为丰富,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枝优秀拳种,我们应使之继续发扬光大。
四、八极拳内容
1.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 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 (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2.辅助操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购砖等。
3.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 缠。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4.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习练时要先轻后重, 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颗、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劲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5.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6.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力达四方。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7.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五、八级拳歌
头要顶,颈要挺,身要直,胯要坐。动作干脆,发力刚猛。挨、帮、挤、靠无处不到。
六、八极拳风格
八极拳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武林界独树一帜。除了通常门派都能学到的“拳打脚踢”外,还重视了 “崩撼突击”和 “贴身近发”。就是所谓的近身短打。
八极拳短小精悍、迅猛流畅,是一种健身、技击(防身)、竞技(表演艺术)兼备的武术(功夫)。在练功过程中, 遵循人体生理规律的变化,从基本功(八极架)开始,一步 一步加以训练,达到强健筋骨的目的。
八极拳之所以雄距拳坛,代代相传,是因为它的技术内容 和技法特点,均独具一格。八极拳在劲道上追求崩、憾、突、 击、挨、戳、挤、靠等劲。
八极拳训练,可以增强人体的力量、速度和灵敏度,同时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作风。
八极拳发力刚猛,有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方 法。八极拳法讲十六大步。除马、弓、虚、盘五种基本步法外,还有闯步、拖拉步、盘提步、跟提步等。腿法有搓提、弹腿、侧蹬、三挣提、踹踹等。其手型体现云、罗、提、按、 刁、扣、缠、粘八大手型之运用。八极拳法之传人,借纯阳九宫剑之剑规为门规。门规为八要:一要心术正,二要胆气重, 三要耳目灵,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六要力量充,七要精 神旺,八要儒雅性。
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八极拳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部队、武警中操练的擒拿、 背摔、格斗等,都吸收了八极拳的某些特点。
《武林史话》记有八极拳师的三大保镖如下:“八极拳” 乃是以其强劲而对中国近代史颇有影响的拳法。八极拳手李书文是驰名天下的神枪(大枪)手,曾被许兰州将军、李景林提督等召用为保镖和武术教师,在军阀割据时代,曾活跃在风云多变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而李书文的三个弟子,也曾在激烈变革的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奇异的角色。
浏览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