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不测”,什 么是“妙”呢?《易传•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 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里所说的“不 测”,即“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表示无法预测和难以把握变化的极端复杂 状况。“妙”,王肃本作“眇”,妙眇古通,即细微或看不见之意。

晋代经学家韩康伯《系辞注》云:“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 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尝试论之曰:原夫两仪之运,万物之动,岂有 使之然哉?莫不独化与太虚,尔而自造矣。”韩氏以“变化之极”来解释“神”,后 来又强调“神则无物”,应是有道理的。在这里,“神”被用来描述客观变化 的细微性、复杂性、多样性、巧妙性和相应的无法预测性、难以捉摸性、不可 思议性、难以言说性;强调“神”是一种“无物”的玄妙难穷之事理,亦即“大 化流行”那“自然冲虚”之道。《庄子•知北游》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 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强调“道”那不可捉摸和难以 言说的本性。周敦颐《通书•顺化》曰:“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通书•动静》曰:“动而无静,静 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点出“神”是阴阳动静的交感 变化。朱熹《太极图说解》明确地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 汇之根祗也。”这里所谓“上天之载”,亦即作为“天道”的“神”,其状为“无 声无臭”的,它的功能则实为

根据“万物一体”、“天 而不可知之”者也称为“神” 。由才智技能之高妙超绝者称为主客交融那“以天合天”、“穷神知化”和“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化境” 。《易 传•系辞下》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 知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这里所谓的“入神”、“穷神”,有通过“物 我一体”、“主客交融”地去尽量参悟体味天地万物微妙变化之意,其落脚点,是“致 用,,、“安身”、“崇德”。在实用理性的作用下,“神”显然被中国人操作化、实 用化和功利化了。


  1. 太极拳“用神”的三个层面


跟宇宙间“阴阳不测”的大化流行相应,太极拳作为一种主体操作技术“神 妙万物”的“用神”,主要体现在“用意不用力”的意识体操、“俱与物化” 的操作技巧、“神与物游”的审美情趣三大层面上。

如前所述,就基础的层面来说,太极拳是种“用意不用力”的意识体操,强 调通过“意识指导动作”的身心活动去改善先天的气质和体质。跟传统气功一 样,它突出了通过心神意念的活动去协调“气机”,并由此达到自身平衡阴阳、防 治疾病、增强活力、提高技术的目的。它那“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 虚入道”的修持锻炼,描述了人类个体从生理到心理逐步成熟,并由此把握规 律获得自由的个体发展过程。这是操作技巧借以实现的主体基础。这个层面的 情况,我们在前面关于“一气流行”的说明中已经有所论述,后面还将在关于“意 念”的说明中进一步展开,这里就不多说了。

就实用的层面来说,太极拳是种“熟能生巧”并能“俱与物化”的操作技 巧,在“依自不依他”和“顺人而不失己”的前提下,突出通过“舍己从人”、“因 应万物”而“致人而不致于人”,并由此达到“得心应手”和“从心所欲”的 技艺“化境”。它那种技击上逆来顺受、因应情势、沾粘连随、不丢不顶的“走化” 技术,对敌手实施“张网设套”、“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后发先至”和“牵 动四两拨千斤”的“以其人之道还诸其人之身”;这一方面可以“化”去敌势 而让其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又“先礼后兵”地保持自身道义上的优势;通过“知 机”、“用反”和“归真”,体现了 “无迹之迹”的艺术之道和“无价之价”的 文化之道。它那“舍己从人” 性的鲜明表现。

这种情形,可以理解为 到的一种“符合主体目标”如《庄子•养生主》描述的“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 之所倚,善然响然,奏刀驻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里关键在于:“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依照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劈 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其天然结构去解剖,从 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以普通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优秀厨师一年换一把 刀,但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宰杀牛牲上干头,而刀刃锋利得就像刚从磨刀 石上磨过一样。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庄子•达生篇》描述的“佝偻者承蜩 犹掇”、“津人操舟若神”、“梓庆削木为镣”、“工使旋而盖规矩”和《庄子•徐 无鬼》描述的“匠石运斤成风”等等,其基本精神在于:“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善 游者数能忘水”、“静心忘体见然后加手”、“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和“不失其 质”,强调因于个人天性的“任志忘情”、顺应物理自然的“指与物化”以及有 相应的环境对象与之匹对。这是特定条件下一种技术上高度熟练后所形成的技 艺自组织和自动化状态,它高度专注、斋以静心、超然物外、以天合天,其结 果不但让人感到操作上妙不可言和不可思议的出神入化,而且还让人在心理上 感到踌躇满志和心灵欢快的自我超越和精神自由。

就超越的层面来说,太极拳还体现了 “神与物游”的审美情趣。太极拳演 练的高级阶段,所有动作都是意动神随、从心所欲、出神入化、巧夺天工,身 体能在严格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既定形式中获得“随心所欲”的高度自由。在行 功走架和推手应对过程中,操拳者以心行气、由形入神,缘心感物、立象尽意、以 人合天,适性任情、从观到悟、反归本真;体现了 “天道”和“人道”高度契 合条件下那种个体人格自由发挥的美感和快感,并且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出不 可穷尽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它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又 是自然的人化。这是一种使人“超然物外”并把握永恒的“游心”养气方式,既 “不为物役”又“与物为春”;它虽然只是不离躯体的简单举手投足,但其“心” 却可以“思接万载”地游于“六合之外”和“干古之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只 要“持心御气,明正精一,游于内而不滞于内,应于外而不逐于外”,就会达 到“蕨乎于天地一”的极高审 — 美境界。太极拳练到了一定

功夫,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享受合而为一,既养生行气,又修性怡情,审美的主客 ' 体重叠,其运动之美不但为旁观者领略,而旦还更深地为自身所感受。而它那招式动作和相应的意气神韵,则 成了标示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人体文化符号。

  1. 洒脱逍遥我们知道,人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存在物。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 的“本原性结构”,它与人类俱生,并构成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张力场。人的存 在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既超出了自然界而又没有脱离自然界,既指向理想世界 而又未达于理想世界。人类活动就是要把自然界改造成为适合于人的目的之理 想世界。这是一个永不停顿、永无止境的从“自在”到“自为”(这里是借用 黑格尔的概念,用以表达从存在到本质、从自发到自觉的演化,由此区别于佛、道 所谓“得大自在”的那个“自在”)的历史过程。因而人类便既同普通自然存 在物一样受制约于自然必然性,又不能不受作为理想世界存在规律的自由的支 配。由此自然必然性与自由便共同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存在规律,这二者的关系 就构成了人类存在的本原性结构。据西方理论家们的说法,这个人类存在的本 原性结构的最抽象表达,便是哲学上所谓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自由 得以可能的终极根由是人类的精神活动,自由抽象之极即可归结为思维;而与 自由对立的必然性抽象至极则可归结为思维之外的存在。

  2. 太极拳哲学层面上的“神”,其文化主题是透过必然并超越现实的追求自 由,明显地体现出东方式自由的风韵品味,这就是洒脱逍遥。中国人的“逍遥” 与西方人的“自由”高度相关、深度相通,但其特色、内涵又完全不同,对此 我们可以先在理念上比较一下:

浏览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