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林拳系
俗话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名驰中外的嵩山少林寺, 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登封市境内,气势雄伟磅礴,被推为五岳之首。少林寺坐落在少室山脚下,依山势而建,直至山腰,异常宏伟。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第一位人主少林寺的是东天竺高僧跋陀。其后不久,南天竺高僧达摩也 曾去过少林寺,但他并没有在寺内久住,更没有什么“面壁 九年”之事。后人传说达摩曾写有《易筋经》,创编了“罗汉 十八手”,于是开创了少林武术。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少林寺内有“面壁石” 一块,也是后人的伪造。
少林武功的渊源是中原地区的民间武功。据考古发现,至迟在两汉时期,中原一带的武功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行气导引之术(气功)也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少林寺的和尚多数来自中原一带,有些人入寺以前就会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众之间相互传授切磋。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有兼收并蓄、 善于学习的传统,所以能广泛吸收僧俗商界的武功精华,不断总结提高,并有所发展创造。
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1522 -1566年),倭寇窜扰东南沿海,烧 :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有少林派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的率领下勇赴沙场,屡挫敌掐。这些武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工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倭寇多是日本的失意武士,手持长刀(倭刀,类似后来的日本军刀),凶猛异常,但每次都被少林武僧杀得一败涂地。在这次抗倭战争中,先后三十余名少林寺派武僧为国捐躯。
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福建人)途经嵩山,曾拜谒少林寺。俞大猷本是一代武林宗师,他发现少林寺的棍法“传久而讹,真诀皆失”,于是将自己精研的棍法传给少林寺僧。少林寺棍法由此精进。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 到了明朝末年,少林棍法已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被公认为棍法正素。此后,少林寺僧又专攻拳术,以使拳术与棍术齐名。 明末时,少林僧洪记又从一位名叫刘德长的高手那里学得独步天下的峨眉枪法。
明末清初之际,少林寺广泛汲取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华, 又学习了福建的棍术和四川的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会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同时,由于少林武功的名气越来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也托名少林以自重。这样,少林拳系实际上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少林武术也就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
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多数拳种,如梅花、炮拳、洪 (红)拳、功(弓)力、劈挂、通臂、短打、燕青(秘踪)、拦手、螳螂、七星、朝(昭)阳、关东、 以及长拳、猴拳、黄家拳、岳氏连拳等等。八极、戳脚、鹰爪, 都被认为属于少林拳系。上述每一拳种都又分别拥有若干拳械套路和功法。据少林寺弟子讲,目前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234种,器械套路137种,合计371种,另外还有许多功法,可谓集中原武功之大全了。
少林拳质朴无华,很少搞花架子,其编排完全从实战格斗出发,来去一条线,起横落顺,即横身而起,顺身(侧身) 而落,在击敌的一瞬间,使自己身体的受敌面积变到最小。少林拳要求“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与敌接战,或进或退,不 过是两三步之间,套路编排要合乎这种实战需要。
少林拳多走刚猛一路。中原人身高体壮,伟岸多力,性格憨厚,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的优势,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中原人重心较高,因此特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又有“手提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发源地),所以少林拳属于佛门武功,少林僧人练拳的本意在于护寺护法。禅宗的和尚都要练5参禅,日日坚持,不得间断。参禅时,必须端坐蒲团之上,澄心空虑,心念集中于一点,其他什么都不能想。久 而久之,便有可能豁然开悟,参悟禅理。少林寺的人在习武的同时,也要坚持参禅。禅法本是一种心法,也用变通成为内功。少林寺武僧历代多出高手,与他们坚持参禅有一定关系。
三、形意拳系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与武当、太极、八卦并称内家四大拳派。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 可(字龙峰)所创。相传姬际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学艺十年,颇得少林秘传,尤精枪术。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后来,形意碰撞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内容也不断丰富。 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县人戴龙邦。第二是河北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县人,以经商为主, 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学艺十年,人称“神拳李”,回到出 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第三是河南派,代 表人物是戴龙邦的师兄弟学礼。马学礼是洛阳从,回民,所传多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国初年,河北、河南两派形 意先后南传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后又远传海外。山西一派至今流传不广。
形意拳系的最终形成应在清末。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模仿一些动物 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 猴、马、董、鸡、鹤、燕、蛇、鸟台、鹰、熊、等等。山西、 河北两派多用梢节(拳掌),河南派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击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一个动作左右互换,来回走趟。日积月累,年复一 年,一个动作可重复演练达数万次之多。一旦遇敌,在速度、 力量、准确性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进步。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抢占中门,硬打硬进。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 “练拳 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 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 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 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 云深),乃至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 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 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 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 在街头卖艺。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惊佩,认为它是“拳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
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
形意拳以少胜多,以拙胜巧,以快击慢,以刚摧柔,其动作却是质朴无华,甚少跳跃,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20世纪20年代,王梦斋(郭云深弟子,1885年- 1963年)又在 形意拳的基础上舍形而取意,创立了意拳(曾名“大成拳”)。
意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的一次革命。王琴斋大胆舍弃 了武术的所有传统套路和固定招法,将站桩功提高到首要位。 置。意拳没有套路,没有招式,只讲究随机应势,应感而发。 王芳斋曾在一招之内,击倒世界最轻量级职业拳击冠军英格 (匈牙利人)。他又曾多次应战日本柔道高手,均是一招将对方击倒。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 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浏览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