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卦拳系

八卦拳就是八卦掌。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 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 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 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其实,八卦掌与八卦并无什么内在联系。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龙形八卦 掌”,为董海川(1796年-1882年)在北京所传。

董海川是河北文安人。相传他早年喜好武术,精罗汉拳 (属少林拳系)青年闯荡江湖,曾遍游吴越巴蜀,后在江皖深山中遇一道人,得授八卦掌,武功大进。但不知何故,董海川在中年时突然变成太监,入了皇宫。不久,他的行迹便引起猜 疑,只得设法退出皇宫,转入京师肃王府,当上武术总教师, 开始传授弟子。

董海川所传弟子极多,几近千人。他因材施教,弟子们所 学各有所得,迅速衍化出多种流派。其主要流派有:

尹氏八卦掌,为尹神速(1840年-1909年)所传,尹福职业武师,长住北京;

程氏八卦掌,为程廷华(1848年-1900年)所传,程廷华在北京开眼镜铺,人称“眼镜程”,八国联军入侵时,被德军抢杀;

宋氏八卦掌,为宋长荣所传,宋长荣住北京地安门内;

梁氏八卦掌,为梁振蒲(1863年-1934年)所传,梁振蒲在北京经营估衣,人称“估衣梁”。他14岁拜董海川为师,艺成后曾在河北冀县等开设“德胜镖局”。

由此可知,八卦掌传至第二代时,已经衍化出尹、程、二宋、梁等五个支派,于是在清末民初,以北京为中心,初步形 成八卦拳系。

大约在光绪初年,形意名师郭云深(1855年-1932年) 慕名到北京,与董海川比试。双方以武会友,连战三日。至第三日,董海川之掌法愈变愈奇,郭云深才大为叹服。两位高手 又潜心切磋数月,议决合形意、八卦为一门:习形意者,调剂以八卦掌,可消偏刚偏进之弊;习八卦者,兼习形意,则有刚柔相济、攻坚克锐之功。张占魁既从董海川学八卦掌,又从刘奇兰学形意拳,遂融二者为一,创编出“形意八卦掌”,目前 在四川、上海等地都有流传。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 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绵绵不断。八卦掌以走为上,要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 正相生。好手行拳,真个是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八卦掌另有对练和散手,器械有刀、剑、棍、鸳鸯钺等, 其步法要求与掌法相同。八卦刀又名“八盘刀”,长1. 4米, 重2公斤,其长度和重量都超过一般的单刀。

五、太极拳系

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它要求以 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 形,示柔缓于外,高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太极拳高 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他们多是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 两拨千斤”的特长。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 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行 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 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这是由意气引导, 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 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不少人以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 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关于太极拳起源,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多数意见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为陈玉廷所创。陈玉廷为明末清初人,原学家传武功。清军入关以后,陈玉廷曾在登封玉带山参加反清武装斗争,事败后回归故里,隐成三十年,潜心研究武学,终于创编出独具一格的太极拳。

陈玉廷之后,太极拳一直在陈氏族人中传授,人称“陈氏太极拳"。直到晚清时期,太极拳才开始外传,以北京为中心,衍化出杨、武、孙、吴四大流派。

杨氏太极拳始于杨福魁(字露禅,1799年-1871年)。 杨福魁是河北永年人,早年家贫,被温县陈家沟某陈姓大户购为僮仆,得以到陈家沟,遇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1771年- 1853年),学艺十余年,技艺大成。杨福魁后来在北京屡挫名手,人称“杨无敌”,被推荐到王府授拳。当时,在王府学拳的多是王公贵族子弟,体质娇嫩,杨福魁便将陈氏太极拳中一 些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修改,使之不纵不跳,趋于简单柔和,又经福魁三子健侯、健侯之子兆清(字澄甫)的修改,就成了目前流行很广的杨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始于武禹襄(1812年- 1880年)。武禹襄也是河北永年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杨福魁从陈家沟艺成回永年后,武禹襄从他学拳。不久,武禹襄又慕名到温县赵堡镇,拜陈氏第十五代陈青萍为师,学习陈氏小架(即“赵堡架”)。 其后,武禹襄把杨氏大架和陈氏小架结合起来,形成了武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始于孙禄堂(1861年-1932年)。他是河北完县人,早年为形意、八卦名家,在北京有“活猴”之称。 孙禄堂在五十岁那年,拜武禹襄的再传弟子郝为真为师,融形意、八卦、太极为一体,创编了架高步活、开合鼓荡的孙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始于吴鉴泉(1870年-1942年)。吴鉴泉是 北京人,满族,后改汉姓为吴。他的父亲全佑曾先后从杨福魁、杨班侯父子学拳,鉴泉得其父传。后来,吴鉴泉在杨氏父子拳架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修润,使之更趋于柔和,于是形成了吴氏太极拳。

到了民国初年,由陈氏太极拳衍化而出的杨、武、孙、吴各成一派,形成五花竞放之势,大名鼎鼎的太极拳系才算真正形成。它是中国诸大拳系中形成最晚的一个,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成为中国诸从拳系中最富于活力的一支。

从陈玉廷开始,陈氏族人一直是耕读传家,保持着文武兼 修的优良传统,不仅历代多有技击高手,而且出现了杰出的技击理论家。陈氏太极拳的这一传统也影响到其他四支太极拳。 所以,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具有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研究太极拳的著作,不仅数量最多, 而且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较少保守性。再加上太极拳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老少咸宜,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间, 由北而南,风靡全国,成为发展势头最快的一个拳系。

六、南拳拳系

这是一个浸润着亚热带海洋情调与丘陵丛林气息的拳系。 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故称 “南拳”。

关于南拳的起源,从前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福建有一座少林寺,为嵩山少林的分支,人称“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人习武。康熙年间,西鲁国来犯,无人可敌,福建少林寺僧人请缨出征,大破西鲁国,班师凯旋。不久,有奸人进谗,清廷派兵围剿福建少林寺,将该寺焚毁,寺中仅有五僧幸免于难。 这五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洪门(天地会),立誓“反清复明”。福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这五位僧人 : 传出,因此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浏览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