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洪门,相传以明太诅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拳,特点是刚劲。
6.化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7.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8.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念咒语,颇为神秘。
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有诗赞峨眉派说:
绝艺惊人侠士风,千年击技古今同。
堪开玄理树新帜,悟透禅机弃旧功。
假身玉女虚是实,真谛峨眉有非空。
诸家应复昔时而,妙处良然在个中。
虽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四、四大门派南拳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南拳据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在明代逐渐形成独立拳系。南拳总的特点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 修力。
南拳种类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 拳,广西的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湖丸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 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南拳的代表是广东南拳,广东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他们是:
1.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 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 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 林世荣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2.刘拳。据说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 青山所创的,流传于雷州半岛。
3.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来 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等。
4.李拳。相传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授。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
5.莫拳。相传为福建南少林至善禅师所创;一说由莫达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一说莫清娇)。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 带。
五大名拳多数从福建南少林传来。和洪门天地会多少有些联系,不仅是武术门派,也是极为活跃的江湖派别。
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由新会人陈享 创立,.他师从陈远护、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蔡福,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三派精华,故名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 (南海人林世荣综合洪拳、佛拳所创,又称“洪头佛尾”)、咏春拳(福建严咏春严三娘所创、一说至善禅师传入广州光孝 寺)、侠拳(大侠李胡子从四川峨眉山传入广州)、白眉拳 (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传入广州)、佛家拳(从佛门传入)、练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昆仑拳、南枝拳、 儒拳等。
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三山五岳的侠 雄豪客。清兵火烧南少林,洪熙官来到广州,隐居在大佛寺,与佛缘和尚共开武馆。又如方世玉,为广东“少林十虎”第 二人(第一人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 显之女,有“一代女侠”之称。方世玉成为《少林小英雄》、 《万年青》、《方世玉三探武当山》、《乾隆游江南》等众多侠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现了 “广东十虎”,其中的第三位铁桥三、第五位苏乞儿,也是许多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 公。
第二节武术的七大拳系
中国武术究竟有多少拳派,多少套路,至今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风俗民情也略有差异,所以各地区之间的武术风格也 常常是各具特色,互不重复。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又由于它基本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所以它一直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国武术的主要流派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我们 把这些主要流派称为“拳系”,第一个拳系中又包括若干个拳种。
中国武术至少有七大拳系,即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太级、形意、八卦。一些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武术,有些无法包容在这七大拳系之内。此外,中国武术还包括跤术,在汉、回、蒙古、满等民族中流传很广,蒙古族跤术更是独具一格。跤术的基本规则是双方要互相抓住,与拳术颇有不同,所以也无法包容在拳系之内。
一、武当拳系
在中国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之说。 少林与武当,可谓双峰并峙,各有千秋。
武当山雄踞于湖北省西北部,为大巴山余脉,北接豫陕,南控三峡,西邻巴蜀,东瞰武汉,方圆八百里,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高于泰山和嵩山。武当山古属均州,为襄阳府所辖,今属丹江口市。从武当山向南不远,便是著名的神农架地区。
武当山奇峰竞秀,风景幽丽,其险奇诡异之境,雄浑涵厚 之态,较泰山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当山地处偏远,迥出尘表,历来为道教圣地之一。相传真武帝君曾在此修炼,久而得道飞升。
武当山的道士很早就有练拳的传统,清初学者黄宗羲说武当拳为武当道士张三峰(一作张三丰)所创,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张三峰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他曾在武当山修炼气功,但是不会拳术。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又最讲究养生之道,所以武当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几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这与偏重技击的佛门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
武当拳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目的,其技击原则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圈步),进以侧门 :(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
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不像少林拳那样,多是出拳直击。武当拳法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矮。多用掌,与重在打穴有关;少跳跃,与重在实践有关;步型低,与重在擒拿有关;走圈步,与重视跌法有关,由此形成争了武当拳的独特风格。
道士们过的是与世无争清静生活,所以练武当拳的目的在于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有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清代初期,武当拳曾在宁波一带流传,出现了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等高手。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字主一)就是王征南的弟子。
由于武当派极秘其技,择徒甚严,又向来不爱炫耀,所以武当拳的流传并不广。黄百家之后,武当拳似乎突然消失,人们多以为失传,实际上并非如此。
大约在明代中期,武当拳分为两支,一支留在本山,一支据说由张松溪南传至四川。晚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士的后人邓钟山又在江苏江宁(今属南京市)开堂授徒,于是武当拳又东传至江苏。四川、江苏两支至今繁盛。留在武当山的一支也未失传,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
据粗略统计,流传至今的武当派拳路不下六十种,包括太 乙五行、纯阳、太和、启蒙、六步、咫尺、光明、问津、探马、七肘、七星、两仪、指迷、鹦子、长拳、六路、八极、醉八仙、云帚、刚拳、五朵梅花、柳叶绵丝掌等等。武当派的器 械套路也有几十种,如六乘枪、四门枪、雁门神枪、岳家枪、 3龙门十三枪、一苇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铁棍、武当剑、八仙剑、三合刀、四门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单刀、 虎尾鞭、连环铜、板凳拳、太极球等。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 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类似“铁布衫”功)和血功 (重在养生)、打穴功、浑元阴阳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红砂勾魂手、五毒断魂手、五雷闪电手等。
武当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明末清初,约与少林拳系同时。就目前影响而言,武当拳系远不如少林拳系,是七大拳系中影响最小的一个。
浏览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