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人体内细胞不 断地新陈代谢的“无常”,才能维持我们每个人的“常”。由于每个人生灭、灭 生的“无常”,才能维持人类长时期地存在。这就是“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的道理。也是本文所提及“无根之根、不中之中、有即无、无即有”的“有无界” 的道理一样,是太极的深层内涵。唯其如此,所以太极拳要仿效水、风、气体,练 成流动不居的松柔之体。使对方固体之力“触之即散”,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 (因为作用力如果没有反作用力,那么这个作用力就等于零),反而变为一股“合 之即拢”的冲击流动能量,回馈于自身。所以清代太极拳名手杨禄禅,除了 “杨 无敌”、“杨搬拦”之外,更有一个绰号叫“软十三”(即练八门五步柔拳者)。江 湖上称作“软十三不敢沾”。就是说_旦沾惹上了就会进无门退无路,动弹不得,任 其摆布了。
以上讲的是“常”和“非常”,“有”和“无”的道理,非常粗浅。学习 太极拳的方法应该以悟为主,学者不管从哪一派太极拳入门,都不能以学会拳 架为最终目标。必须进一步领悟其内在实质,并有所改进和提高,而对拳术有 所贡献。
太极拳至高深境界是“无为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你生什么心,我 生什么法,心灭则法灭,也就是《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曰损,损 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万法归于一法,一法归于无法,无法才是真法”。如 按佛家《金刚经》的说法,最 后还得加一句“我说真法,即非真法,是名真法”,通过双 重否定,意即“道法自然”,回归到自然境界中去了。此外哲 学上的“无”,不等于绝对的“零”,而是“隐”。是“隐而未显”的意思,这也是必须明白的。
王先生所说的这些,其实也就是带禅佛(“庄禅”)色彩的整个中国文化 的特征。笔者以为,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一 定意义上是一种“以虚求实”的文化。在这里,“虚”是手段,“实”是目的;所 谓“认认真真搞形式、严严肃肃走过场”,“阳奉阴违、阴奉阳违”,“挂羊头来卖 狗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虚晃一枪”表面功夫背后,是“如假包换”的 个人实惠。这跟“以实求虚”的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西方人的手段往往 是“实”的,目的则往往是“虚”的:他们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证分析、试验探 测、逻辑推演,去追求什么绝对、普遍、纯粹、永恒、真理、正义、不朽、上 帝等虚无飘渺的东西。中国式的“以虚求实”,往积极方面的发展,可以形成 极为高明的个人技巧;但在消极方面的发展,则有可能妨碍社会整体的进行。所 以有人比喻说,太极拳作为个人技击技术,确实相当高明;但在社会工作上,也 人人来个“太极推手”,事事都“张网设套”、“引进落空”而让别人总是“有力 不得力”和“有力无处使”,那整个中国便将是“一盘散沙”。
(二)人道:性情志趣
任何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都不能离开“人”这个主体。太极拳作为一种操 作技术,是围绕人的内外各种需要和满足而展开和升华的。其所遵循“天道” 的客观规律,也是要通过“人道”的主体规定而体现出来并加以评价的。我们 的古人认为:“天道”的阴阳、有无,本于“无极”或“太极”本身的不断演 化,“人道”的性情、志趣,则本于“天命”或“天理”的具体流行;而这“无 极”、“太极”跟“天命”、“天理”,在实质上又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性 情志趣是融入人类生命体内那“天理”的自然表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方 面基于“无极”、“太极”的“理一分殊”而“格物致知”,用精神“内向运 动”来把握普遍性的“天理”;而另一方面则又基于“气化万物”而“身体力 行”,让精神“外向运动”去“践履笃行”实施内在的道德律令。这也是一种“双 向的运动”,但它跟西方人所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双 向运动”意味又刚好相反。中 内后外”,而西方式的“双 把握武术文化的本质特征,本
道”相应的“人道”范畴,引入“目的意义”的价值坐标,简要探讨“人道” 关于性情志趣的若干历史规定,即人类生命意义的社会表现问题。
浏览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