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道现象学角度来说,“无”在本体上是相应于“无定性”的无限“场有” 本身,在功夫上是“无心无为”的破执功夫,在境界上是“无我无碍”的无限 境界。对象之实有是“有”,“有”是认识的对象;而主体之境界是“无”,“无” 是修养功夫,一切玄理皆从“无”之功夫境界显。“有无”渗透在修道过程的 所有层面。

在中国武术中,有无范畴跟阴阳范畴类似和互补,同样被比附和渗入到实 际操作各个方面。例如就招式而言,便讲“有招对无招”和“无招破有招”,“有 形对无形”和“无形破有形”;就训练而言,则讲究“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从 大圈练到小圈再到无圈”和“循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而和规矩”;就劲路而言,还 讲“以有形导无形,以无形入有形”,“举动全无定向,发劲专主一方”,“说 有就有,说无就无”以及“说无就有,说有就无”;就意念而言,更讲“有人 似无人,无人似有人”,“既要用意识引导动作,而意识本身又要通透澄明”,“勿 助勿忘、若有若无、非有非无”;就心理而言,似乎还有个“有意识”和“无意识” 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它要把后天有意识的动作训练内化淡入为无意识的本能,另 一方面又要把先天无意识的本能调动出来外化为受意识支配的功能,如此等等。

这招式的常变、劲路的显隐、意念的执着超脱、训练的循规变通等一系列 表现上的有形无形、发展上的有限无限、认识上的有名无名、操作上的有待无 待、态度上的有为无为、心理上的有我无我、觉解上的有意识无意识……全都 可以纳入有无范畴去进行解释和操作。就总体来说,中国武术处处都呈现出一 种“若有若无”那模糊灵活和微妙玄通的审美情趣和操作技巧。而按渗入武术 锻炼中的道教内丹术说法:“有”为先天一气产生,“无”为还虚合道;“无 极产生太极,而太极复归无极”;“顺则生人,逆炼修仙”;如此等等。

在中国武术修炼者看来,宇宙间其实并没有西方人所说的那种“存在”与 “非存在”的对立和差别,整个宇宙都是显隐无常那无限存在的连续体,其间 找不到什么绝对“非存在”的真空。人们之所以过分执着于“有”的存在,那 是由于“有欲”而不能与“无”相通。要想认识到“无”的存在,那就必须以“无 欲”的方式去与“无”相通。这 一 一 里的目的,当是通过必然找

到自由;“有”为“必然”,"无” 为“自由”。这里的有无如果用阴阳作为参照系,那么 “有”为“阳”、“无”为“阴”,二中国传说木文化论税 者同源同构、同序同理。

由此,就武术太极拳的整个演练过程而言,便极其讲究“太极者无极而生” 和最后的“复归无极”,演练和应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阴阳不分的“无极”; 而在这过程当中,则突出阴阳判分那“太极运行”的动静开合之不断流变状态。就 身体状态说,它十分讲究“松静为本”、“虚胸实腹”、“营魄抱一”、“涤除玄览” 的“毫不用力”、“专气致柔”、“全身透空”,把“虚”、“无”、“空”都统一在“道” 上面。就操作要领来说,它则特别讲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因应自然”、“借 力打力”、“后发先至”、“反客为主”的“无执无失”、“无为无败”、“虚空粉碎”、“微 秒玄通”、“通透澄明”、“不落痕迹”,在程序的实施过程中反对设定程序的执着。就 价值取向来说,它又相应地突出“去甚”、“去奢”、“去泰”和“无知”、“无欲”、“无为”,追 求“返璞归真”走向。这些东西在武术上确独具特色并带来常规思维所意想不到 的效益。


  1. 太极拳的阴阳有无与此相应,太极拳在“有无相生”和“即有即无”的运动状态中,更为强调“以 虚含实”、“将无为用”的“尚巧不尚力”、“尚势不尚招”和“无为而无不为”。太 极拳虽然十分讲究自身“内劲”的增长和“桩功”的沉稳,但在应用上首先却 是要“引进落空”,让自己“空灵通透”并使敌人“有力不得力”、“有力无 处使”和“以其人之道还诸其人之身”的。一方面“引进落空”,另一方面“摸 实就打” o在这里,于己对人的“落实”(有)和于人对己的“落空”(无),恰 好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有就是没有。而太极拳的境界 是见相非相的“有无界”,不

  2. 是“没有”和“有”那么简单,而I I是“没有的有”及“有的没

  3. 王壮弘先生在《武林》杂志发表文章(2003年第1期,以下九个自然段均 为王先生意见)指出:我们生 活在有界,凡事有就是有,没

  4. 太极拳作为柔性武术的代表,其阴阳相济的基本特征便是突出阴柔面的松 静为本、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逸待劳、以小制大、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负 面着力、因应走化、自然无为。它的阴柔取向,不仅表现在攻防策略和操作方 法上,而且还表现在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其过程的基本特征,则 是由“静极生动”到“动复归静”的“动中求静”。所以,太极拳特别讲究“柔 静”。


肢体应对技术:狭义武术的操作结构











 

有”。如不知两者之间的不同是很难掌握太极拳的。说太极拳属于“有无界”,是 因为太极拳以超越“有界”的思维作指导。我们所熟知的物质世界是“有界”,而“有 无界”的思辨方式与“有界”大不相同。太极拳的“根”是“无根之根”,其“方向” 是“无向之向”,“中”是“不中之中”,所利用的“能量”是“不用力的能量” 等等。

“有根即是无根,无根即是有根。” 一个平底的茶杯有根,一个圆球无根。如 果根的作用是稳定的话,圆球八面圆转而不倒,所以无根反如有根般稳定。茶 杯的稳定有范围的限制,超出范围便如无根般倒下。太极拳舍己从人,根是活 根,是“无根之根”。

“有向无向,无向有向。”以打手(推手)而言,如果往一个方向进攻,对 方很容易化掉进攻的方向。但如果掌握了 “八门五步”进攻时把身体作圆体全 面放大,对方因为你不是单一方向,无从走化。全方位是无向的,太极拳采用 全方位开合,是“无向之向”。

“不中乃中,中乃不中”中正安舒乃太极拳之“体”,但在用时一定要偏。因 为是顺地心吸力的,故同时也一定要沉,这叫“偏沉则随” o设对方从上、下、左、右 任何一方向你进攻,试图破坏你的中心。你一定要顺着对方进攻的方向,用负 负得正、动态平衡的道理,在不中正求中正。这时你的身体看斜而不正的,实 际上是平衡的、中正的,这叫做“斜中正”。如果错误地用力顶住对方来力来 维持中正,因为中心受力,一定不中正安舒,终至失去中正。

“有力者无力,无力者有力(能量)。”太极拳以“不用力”为最有效率的 方式调动能量。能量的最大来源是地心吸力,即自身重量及对方的力量和体重。自 己用力,就不能很好地借地心吸力和来力,而且容易被对方利用。太极拳全身 松沉,饱满开张,不用力就能顺利地利用地心吸力(即自重量)。而用力者反而 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太极拳是“无力打有力”。

太极拳这种“有无界”的思辨方式,称为“太极思维”。是讲阴阳的辩证 关系,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即是阳,阳 即是阴”。阴阳是互相依存的,就是说阴阳之间还含有“中”的存在。这个隐 而不显、客观存在维系于阴 生生不息之'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拳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有人把“动静之机” 一句删去,则不智之甚。因为此 乃是自然界(即万有世界)化生、对待、流行的三大规律之一。“太极者,无极 而生”讲的是“无生有”的“化生”道理。“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是讲由“化生” 而带来的“流行”和“对待”的道理。一而三、三而一,是不能分割的。谱中“动 静之机”和“阴阳相济”同样讲的是“中”和流动的道理。即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生 中有灭、灭中有生,有、无、生、灭地流变。如果没有流变,这个世界也不存在了。

世界是不会凝住的,永远是动态的。太极讲的是阴阳,然有“阴、阳”必 有“中”。流行的道理是既不常住于“阴”,又不常住于“阳”,也不常住于 “中”,而是“无常”地流行于“阴、阳、中”三者之间。有“无常”才有“常”。同 样地这“阴阳之母”的太极也必须由“动静之机”来维持。

浏览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