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两个侧面都以对 方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所以武技便讲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在做任一 动作时,要注意主动肌的收缩(阳)与对抗肌的舒张(阴)有序配合,形成有 序的阴阳统一体,动作才会协调灵便。在套路的编排和演练技法中,讲究高起 与低伏、快速与缓慢、刚直与柔圆等形态对立的动作,两两衔接,让它们在相 互比较中突出各自的个性,增强运动的艺术感染力。在搏斗技法中,讲究长兵 器要能短用、短兵器要能长用。运用长拳要辅以短打、运用短打要辅以长拳。这 样,“长”不怕对手近身,“短”不怕对手远击,才能在搏斗中自如求存。搏 斗技法,还强调格斗时要“攻中有守、守中有攻”;劲力运用,则要“刚中有柔、柔 中有刚”;示形造势,“指上打下、示东进西”;身体平衡,“有上必有下、有 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 如此等等。
根据阴阳消长原理,所 谓“曰往月来、寒来暑往”,阴
阳两种对立力量或因素又总 是此消彼长,并由此推动事 物本身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武技必须把握好这个阴阳消长的恰当方式和比例,否 则便会引起动作个性的变化而导致功能的失效。例如行功走架或应敌实作时,以 一手法的劲力为十分,柔劲多一分,刚劲就少一分,反之亦然。陈式太极拳认 为刚与柔的比例为5 : 5,才是易于变换的“妙手”(但也有人觉得,这种划 分不仅过于机械,还在事实上背离太极拳的总体性阴柔特征。但就其不偏不倚 的中庸文化心态来说,做这样的划分其实也无不可)。又如阴阳对立消长表现 于搏斗双方时,就形成了采用与对手招法个性相反的招法以制服对手的方法。例 如横来直去、直来横去,彼上我下、彼下我上,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 疲我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有应以无、无应以有,如此等等。八卦掌大师 程廷华有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吾柔,彼 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亦此之谓也。
根据阴阳转化原理,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属性或状态无不 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武术家于是便注意采用从一定状态“反 向入手”的技术方法和训练步骤,例如,出手时“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 向左,必先右去”。这是以反向动作作为正式动作的预动,从反向动作中求得 正式动作的开始。又如武术训练中,有“静中求动”和“动中求静”的练法。为 了获得能随环境变化而随意变化的能力,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 境界,武术家便强调先练静功,由静练提高人体对外界的感觉能力和耐受能力; 由静练使内气聚于丹田,再在意识的支配下周流全身,发起动作,这一练法称 为“静中求动”。如果练功时,思想静不下来,则采用动功,使思想逐步集中 在注意动作要领、动作路线、动作含义、气息与动作的配合等过程中,排除杂念,专 注于训练,达到相对的静,这一练法称为“动中求静”。至于战略战术上的奇 正生克和用虚、用反、用柔、用弱,更是为大家所熟识。
浏览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