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两个侧面都以对 方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所以武技便讲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在做任一 动作时,要注意主动肌的收缩(阳)与对抗肌的舒张(阴)有序配合,形成有 序的阴阳统一体,动作才会协调灵便。在套路的编排和演练技法中,讲究高起 与低伏、快速与缓慢、刚直与柔圆等形态对立的动作,两两衔接,让它们在相 互比较中突出各自的个性,增强运动的艺术感染力。在搏斗技法中,讲究长兵 器要能短用、短兵器要能长用。运用长拳要辅以短打、运用短打要辅以长拳。这 样,“长”不怕对手近身,“短”不怕对手远击,才能在搏斗中自如求存。搏 斗技法,还强调格斗时要“攻中有守、守中有攻”;劲力运用,则要“刚中有柔、柔 中有刚”;示形造势,“指上打下、示东进西”;身体平衡,“有上必有下、有 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 如此等等。

根据阴阳消长原理,所 谓“曰往月来、寒来暑往”,阴

阳两种对立力量或因素又总 是此消彼长,并由此推动事 物本身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武技必须把握好这个阴阳消长的恰当方式和比例,否 则便会引起动作个性的变化而导致功能的失效。例如行功走架或应敌实作时,以 一手法的劲力为十分,柔劲多一分,刚劲就少一分,反之亦然。陈式太极拳认 为刚与柔的比例为5 : 5,才是易于变换的“妙手”(但也有人觉得,这种划 分不仅过于机械,还在事实上背离太极拳的总体性阴柔特征。但就其不偏不倚 的中庸文化心态来说,做这样的划分其实也无不可)。又如阴阳对立消长表现 于搏斗双方时,就形成了采用与对手招法个性相反的招法以制服对手的方法。例 如横来直去、直来横去,彼上我下、彼下我上,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 疲我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有应以无、无应以有,如此等等。八卦掌大师 程廷华有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吾柔,彼 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亦此之谓也。

根据阴阳转化原理,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属性或状态无不 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武术家于是便注意采用从一定状态“反 向入手”的技术方法和训练步骤,例如,出手时“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 向左,必先右去”。这是以反向动作作为正式动作的预动,从反向动作中求得 正式动作的开始。又如武术训练中,有“静中求动”和“动中求静”的练法。为 了获得能随环境变化而随意变化的能力,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 境界,武术家便强调先练静功,由静练提高人体对外界的感觉能力和耐受能力; 由静练使内气聚于丹田,再在意识的支配下周流全身,发起动作,这一练法称 为“静中求动”。如果练功时,思想静不下来,则采用动功,使思想逐步集中 在注意动作要领、动作路线、动作含义、气息与动作的配合等过程中,排除杂念,专 注于训练,达到相对的静,这一练法称为“动中求静”。至于战略战术上的奇 正生克和用虚、用反、用柔、用弱,更是为大家所熟识。


  1. 关于有无或看得见的现象,是有形、有 质、有名、有声、有事、有简化汉字中的“无”原作“照” o据庞朴先生《说“无”》一文考证,汉 字中的“无”可以细分为三:一是有而后无(有之失的亡);二是似无实有(失 之有的无);三是无而纯无(绝对的空无)。这三种不同含义的无,反映了人 类认识纵向的历史层次和不同方面,因而使用上要加以注意。可见“有”与“无” 都是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概念。从哲学上说,“有”是事物的现实基础和表现形 态,“无”是事物的跃超倾向和发展动力。“无”不但可以界定具体状态和过 程的产生和消灭,而旦还可以像数学上的一样界定正负不同方向的意义。就 横向的比较来看,如果说西方人喜欢从“实体”出发着重于“有”的话,那中 国人却执着于“功能”着重于“无”。这里的“无”,显然偏重于指那种无形 无象、似无实有或从有到无那“虚态”的“暗物质”存在。

  2. 无独有偶,在黑格尔哲学中“有无”是指毫无规定的逻辑“纯有”、“纯 无”;有只是一种直接的单纯存在,无则是自身的单纯同一。这是逻辑学的开端。如 果我们想要在“有”中或在“有”和“无”两者中寻求一个固定的意义要求,即 是对“有”和“无”加以进一步的发挥,并给予它们以真实的、具体的意义,这 种进展就是逻辑的推演。那能在“有”和“无”中发现更深一层含义的反思作 用,即是对此种含义加以发挥的逻辑思维。“有”与“无”的真理就是两者的

  3. 功等“实有”的意思;非存在 是指不存在的事物、东西或
    看不见的状态,是无形、无质、无名、无声、无事、无功的“没有”的意思。就 现象论来说,有与无又指事物的实体与属性,或事物的实体部分与空虚部分,以 及本体与功用等。例如老子所说的器是当其“无”而“有”器之用的,“无” 是器这种存在的空虚部分,“有”是器的实用、功用。就演化论来说,“有” 可以或显或隐,可以不受或受到主观世界的作用和影响,并旦以一定的“现象” 呈现出来;而“无”则在事物运动变异过程中,可以是从无到有的生成,从有 到无的消亡,也可以是超言绝象的“绝对空虚”。古代道家以无形无象并超越 一切相对的绝对为无,并因其没有任何规定性而视之为宇宙演化的开始,这里 突出有无范畴“有规定性”和“无规定性”的理论内涵,因而“有”是“有限”,“无” 为“无限”。又由于中国哲学是一种操作性的人生哲学,所以“有无”范畴还 被引入人性论和操作法上,并把它跟社会政治伦理联系起来。

  4. 如果说阴阳范畴偏重从对待双方的“基本属性”去界定二者关系的话,那 有无范畴则偏重于从对待双方的“基本状态”去把握二者关系。在中国哲学里,有 无首先是标示宇宙演化过程中事物存在及其状态的一对范畴。就本根论来说,有 与无是指存在与非存在。存在 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东西相承的哲学关切所在。


但中国式的有无,却不是一种纯逻辑的规定,它像阴阳一样潜存着某些先 天的规定或意味。跟西方哲学大多割裂有无的倾向不同,中国哲学突出“有无 相生”和“即有即无”。跟西方哲学只讲有无的逻辑推演不同,中国哲学强调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那“以无为用”和“无为而无不为”的操作技巧。牟 宗三先生指出,中国道家是种“境界形态的形上学”,“无”是“作用层”而 不是“实有层”的概念,而这“作用层”上的“无”则是“三教”的共法。他说: “’无‘不是个存有论的概念,而是个实践、生活上的观念;这是个人生的问题,不 是知解的形上学之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把“有”、“无”作为哲学范畴来进行论证的,始之于老子。他 把“有”与“无”跟“道”联系在一起,并且认为“无”是“道”的形而上特征,而“有” 则是“道”的形而下特征。他说:“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无,名 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徼。两 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由此出发,他还论证了有无相生、动 静互根、虚实相资、变常互继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为而无不为” 的中国式智慧。在这里,“有”、“无”更多的是宇宙演化论的范畴。汉代《淮 南子》以老、庄哲学为主旨,融合了儒、法、阴阳诸家思想,突出“有生于无,实 出于虚”那从无到有的运动演化。到了魏、晋时代,兴起了 “有无之辩”。何 晏、王弼大昌“贵无”之论,裴危则宣扬“崇有” 一说,而郭象亦提出对于“贵 无”的诘难。由此,有无范畴进入哲学本体论,其具体含义跟老子时代那宇宙 演化论已经有所不同。

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从“实体与虚空”的模式理解存在与非存在不同,也 跟印度哲学从“真假与实幻”的框架界定色与空不同,它是从本末、体用的视 角去把握有无的。魏晋玄学那“有无之辩”,明显地受到传入佛教色空观念的 影响。但佛学色空观念的落脚点是“非有非无”,而玄学“有无之辩”的落脚 点却是“即有即无”,体现了浓厚的中国特色。宋、明以来,有、无范畴又明 确地跟理、气、心等范畴联系起来,并由此深入心性论和修养论。跟有、无紧 密联系的人生态度,有“入世 里突出的是“有我之境”和“无 这两种境界还可综合表现为一

透澄明的审美情趣。

浏览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