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游仁山跟着一个据说从少林寺出来的姓周的师傅习武。年少懂事 的他,开始了更加刻苦的练习,这让游仁山的武术基础变得更加扎实。他每 天早晨5时起床,先围着附近的山跑步,来回跑几趟,身体活动开了,就来 到屋后竹林里练功夫。这叫练“闷功”,也就是自己偷偷练功。集中练习的 时间到了,师兄弟们就聚集到练武坪,跟着周师傅集体练功。练功首先要出 “三层汗”,第一层叫“慌汗”,第二层叫“粘汗”,第三层叫“凉汗”。 “慌汗”就是刚练功时出的汗,没有用;练到第二层“粘汗”时才渐入佳 境;第三层练功练到身上出的似汗不是汗,似油不是油,这叫“凉汗”。到 了这种境界才叫“功夫”,有了功夫才可以“睡觉”。不管是炎热的夏天, 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如此坚持。正因为刻苦,他练就了一身本领,硬功及 梅山拳、器械都非常精到。“仁山,就凭着你的刻苦、顽强与对功夫的理解,将来在武术界一定会 有出息。”跟随周师傅练了两年武术后,师傅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又是两年的武术磨砺,游仁山已经长成为身体硬朗的小伙子了。那时, 在山村,17岁的年龄,已经是需承担家庭责任,甚至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再练武,肯定不太现实,那又有什么事可做呢父亲游和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唯一的技能是做瓦烧瓦,农闲时,他会到邻近的县做瓦烧瓦挣钱,维 持一家生计。母亲龚菊兰是一个纯粹的农家妇女,除了拉扯孩子们,整天就 是围着灶台和猪栏屋转,大字不识一个,更不要说山外的人脉资源了。他别无选择,只能子承父业了——当个烧瓦师傅,不管他愿意不愿意, 这似乎都是命运决定的。17岁的游仁山只得背上背包,跟着父亲来到邻近的益阳市安化县木子 乡,当起了烧瓦徒弟。别看做瓦是与泥巴打交道,这可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技术活。先是和泥。选择没有任何杂质的上好黄土,掺透了水,用脚使劲踩,也 有牵牛来踩的。黄土泥做得很柔如同粉面一样能揉团而不分裂了,便把它垒成半人高的泥墙,两边用细麻绳或铁丝一拉,将泥墙切割成垂直墙。这泥墙 的厚度等于一片瓦的高度,墙的长度相当于四片瓦的宽度相加。泥墙筑好了,便开始做瓦坯。用一个特制的泥割从泥墙上刮一片厚度适 当的泥巴,双手捧着敷在瓦桶上。瓦桶实际上就是瓦模,由两根小绳穿上若 干块小木条组成木条帘,可伸开亦可围成圈,木条帘上附有一层纱布。瓦桶 安在一个可以转动的木架上,泥片敷上瓦桶的木条帘后,瓦师左手扶瓦桶并 不断转动,右手持一个木刮,先在置于身旁的木盆里沾了水,不失时机地不 轻不重地在泥坯上上下刮动,恰到好处了,也就说,泥坯厚度一致了,首尾相连了,便取来一根上面钉了小铁钉的木棍,木棍底部与铁钉的距离正好是 一片瓦的高度,将这根小木棍往瓦桶边一竖,铁钉露出来的尖部按在泥坯的 上沿,瓦桶一转,泥坯便长短定型了。瓦师便提着瓦桶走向晾瓦坪,那里刚 做的瓦坯排列得整整齐齐,在阳光照射下慢慢脱水晾干。瓦师将瓦桶轻轻往 地上一放,收卷小木头帘,瓦坯留在了那里。待晾干了便来收坯。收坯较为 轻松:两手捏住两片瓦坯的结口处,轻轻往外一拉,一桶瓦坯便变成了四片 瓦坯,然后上墙继续晾干,等候进窑烧制。如果天晴,温度高,一般两三天 便晾干了。瓦师最怕天降暴雨。瓦坯未干,突然降雨,瓦坯都散了架,必须 重做,几天的工夫便真的泡了水了。烧瓦与烧砖一般同时进行。做砖的技术 性比做瓦弱,但比做瓦花力气。烧制的技术主要在于装窑与掌握火候。在山区过去住往用柴火烧,比烧煤火更难掌握火候。窑装得不好、火候掌握不好,或者没有烧透,部分坯子 仍是泥土;或者烧过了头,砖瓦坯黏在一起,分也分不开。这样,所有的精 力都白费了烧窑点火时,要用大米、鸡鱼肉三鲜及圈了红纸的现金敬窑神,瓦师口 中念念有词,请各路神仙、城隍土地保佑一切平安。这些敬神的东西实际上 也就是瓦师的外快。游仁山想,一个人有出息,要看时机,要掌握时机,要创造时机。许多 成了大事业的人,都是从艰苦中闯出来的。孟子讲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于孟子的这段话的全部含义,游仁山暂时 还理解不透,但是他知道,一个人只要能吃苦,只要有信心、决心和恒心, 就没有什么事干不成的。心啊,很重要!《庄子・田子方》有言:“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 亦次之。”就是说,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 拔。精神崩溃而万念俱灰,心灰意冷而不思进取。这是最大的悲哀。心死 了,即使身体再健康,那个人也只是行尸走肉,他的眼中再也看不到希望 了 。心有,一切皆有;心无,一切皆无。机遇,不是凭空而降的,而是靠自 己一步一个脚印去寻找的。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就是为机遇大厦砌上了一 块砖,为通往机遇的大道铺上了一块落脚石。做好的做成功的事越来越多, 砖与石也就越来越多了,大厦便越来越高,大道便越来越宽,机遇便在快步 向你走来。于是,游仁山下定决心,不仅要安心烧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还要把本领学好,把火候掌握好,现在能掌握烧窑火候,以后就能掌 握人生火候,道理是一样的。要认真向父亲学习,能烧得出一窑好砖瓦。在 现在这种原始条件下能烧出一窑好砖瓦,以后不就能干出一番好事业吗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啊!自己是男子汉了,该帮助父亲撑起这个家了! 家里的木房子,已经在风雨飘摇中痛苦地呻吟了。哥哥准备再次参加高 考,弟弟正在上初中。哪一件事不在等着钱用哟!妈妈喂的几头猪几只鸡能值几个钱啊,还不够一家人买油买盐,现在唯一的“钱路”就是烧砖烧瓦。干吧,学吧,潜下心来吧!苦吧、累吧,等待时机吧!做砖瓦,“老板”是按成品点数计费按件交钱的。做得越多,收入越 高。“时间就是金钱”啊,尽管那时候时间并不值钱,但做砖瓦全靠手功, 不抓紧时间,那能挣到钱?每天从早晨六七点来钟一直做到晚上九十点,一 天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脚站麻了,手累麻了,浑身酸痛。有时做久了, 连站都站不稳。即便这样,他还是像父亲那样不舍得休息。现在既然在做瓦,就要努力做好,把本领学好,把火候掌握好,烧出一 手好瓦。但做瓦,并不是游仁山一辈子的追求目标,他不安于一辈子当个烧 瓦匠。游仁山心中牵挂的,放不下的,还是武术。武术的情愫,时刻在他心 中澎湃与激荡。白天的时间没办法打主意,就只能在早晚两端做文章。他早 晨四五点就起床,一直练到吃早饭;晚上,做瓦做到九十点,就在十点以后 再练武,有时一直练到凌晨一两点。练什么呢基本功。拳术、器械基本动作、基本技术,传统功法,他都 一一反复练习。他觉得,现在要做的除了巩固之前学习的东西之外,还必须 练几门硬功夫。练武,不能只是花拳绣腿,必须扎实有效。否则,今后怎么 走得出去武术在古代被称之为“武艺”,指骑、射击、刺等军事技术。因此, 技击是武术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中华武术文化的根本载体。武术的健身、娱 乐、表演、教育等功能大都是通过以技击性动作设计原形形成的各种攻防技 术动作来实现的。如太极拳以搠、捋、挤、按为主要攻法;长拳以踢、打、 摔、拿为四击;八卦以摆、推、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等。虽然各 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体现了攻 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这是任何其他体 育项目所不具备的。单腿站马步,这是对基本功和腿功的极大考验,更是意志力的体现。他 一站就是几十分钟,站得两腿发酸,脑门冒汗。练气,是他特别注重的。他知道,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动作千变万 化。无论什么功法,都是以攻防技击为主旨的,攻防技击由力量和技巧来体现。为了达到发力的顺达和协调,运气很重要。打拳发力时,必须运气,所 谓“气到力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运气必须有意念。平常的 呼吸,是生理概念,在呼吸系统内运行;练功时的气,是运动概念,由意念 控制到既定的地方。
浏览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