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多数是修盼来生的,唯有道教主张通过精气神的修炼达到长生不老 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武术,使其把击技卫身和养生长寿结合在一起。这在受道 教影响的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中都很明显。“太极拳论”中,明确提出“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 不徒作武艺之末也”气“我命在人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一千六百年 前的武术家、内丹道家葛洪提出的这个口号,不只成为 道教养生的追求,也成为武术家的追求。八卦掌的溯 源,有人就提到葛洪的“禹步”,而近世公认的董海川 得自九华山道士传授“转掌”,或曰“转天君”。不管如 何,皆与道家有关。形意拳强调的三层功夫,更在拳论 中明确指出得自道家。“所谓三层功夫,就是道家内丹 术中的三步练法,是形意拳内功的根本法则。形意拳之 所以又称气功拳(或内功拳),也正是由此而来的。第 一层功夫,谓之练精化气,也就是小周天循环法,在形 意拳中,谓之两仪,第二层功夫,谓之练气化神,也就 是大周天循环法,在形意拳中,叫做三体势(或三才 势),第三层功夫,谓之化神还虚,在形意拳中,也就 是有规但不必再专循于规,有意而不必再专著于意,进 入了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 中是真意’的高级阶段。”中国道教是完全接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教,道教 把老子和庄子这些哲人的思想更加神圣化和世俗化。 《老子》一书被奉为《道德经》,老子本人也被奉为道教 最高神祉的“三清”之一 “道德天尊”。《庄子》一书则 被奉为《南华经》。这种推崇,无疑促进了武术技理以 五行、八卦、阴阳、太极等这些道家奉为神圣的理论做 指导。前文已叙,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 理论渊源即是道家的内丹理论。道教修持剑法中就有 “降魔障”、“斩妖人”的功夫。除去这些神秘外衣,道 教在思维方式和哲学上对武术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 种宗教。

第三节道教“主静、主柔"思想对武术技理的指导

先秦道家主静主柔,以虚静驳万物,这种观念完全被道教吸收,并影响 了武术,形成了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的技击理论。八卦相荡、五 行生克的观念,实际是辩证统一论的观念,这无疑是有一定价值的。当然形 而上学片面强调柔为至刚和五行生克也有其弊病,把意念推崇到至高无上的 地位是太极拳的优点也是缺点,掌握不好就会陷入虚玄无实。道家的许多理 论,对武术技击拳理影响是明显的,特别是八卦掌这样直承道家之八卦理论 的拳种,把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运用为八掌、八方、八形、 八身、八步、八力、八合等等技术要领,而成为一种以八卦理论统摄的拳种。从这几点可看出,作为一种强调发挥人体自身的修炼而求长生不死的宗 教——道教,天然地对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与气功特别重视而且有独到的贡献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反过来,武术也对道教的发展,给予了一定辅助。剑, 作为一种古老的兵器,早已被道教奉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不只可以降妖 除魔,而且可以做道教真人尸解的替身,而其自身即可升仙长生。《神仙传》 载:“真人去世,多以剑代形,五百年后,剑亦能灵化其验矣。”前文介绍过陶弘景为梁武帝造的“凝霜、道家三洞九真剑”等十三柄剑,剑上分别刻有 各种真人玉女、风伯雨师和蚩尤神形象,以及北斗皇辰二十八宿等等,武术 的古老兵器成为负载宗教精神内涵的重要工具,故而剑素来被习称“宝剑”。被称为内家拳法的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等,奉道教内丹功为修持要 旨,就是出自佛门的少林拳派,也把道教的气功,奉为内练的诀窍。“气聚 丹田”、“运转河车”、“凝神入穴”等道家内丹修炼术语,在少林拳派的不少 拳诀拳论中可见。现代“气功”名词的运用,就是清代末年,尊我斋主人所 集《少林拳术秘诀》,首章即为《气功阐微》,明确提出“柔术(拳术)之派 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关于武术气功:“气功之说有二:一 养气,一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 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顾养气之学,乃至学之紧要关键,非仅邈尔 柔术所能范围;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可 缓也。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竟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之别。养 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 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 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 者也。”这里的“气”是老庄哲学和道教内丹所说之“气”,印度佛教中是没有 “气”的概念的,至于其刚柔观念,都是来自道家的。同书还明确指出:“欲 学技击先学数息,此本道家休养之术”也。又如《少林七十二艺练法》中引 “妙兴大师练功习技谈”云:“练功习技之人,与学道修禅相似,其间不同, 特毫厘耳,皆以强身保命为宗旨。耐精气神三者,尤当善自保之……精能生 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于此。养生之士,先实其精,精满则气壮, 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世之练功习技者,于此言亦宜有所 领悟也。”精气神学说是道教在古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基本修炼理 论,亦被佛门武学奉为内练要诀。其实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已成为各 家武术共守的法则。道教内功心法与中国武术的奇技异巧结合,使中国武学 “内外兼修、形神并养”的技术体系完善齐全、独树一帜。第四节伊斯兰教对中国武术的贡献释、道两家对武术的影响,前者由于种种机缘巧合,成就了少林寺独特 的寺院武宗,后者由于本身对人体生命的共同兴趣,天然的内外相依,产生 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经过文学艺术作品的渲染,民俗活动的互渗,早已深入 人心,僧、道成了武侠文学中高师异人的代表。佛、道两家确实出现过一些 武林高手或内功精湛者,自唐至清,野史稗乘中,代有所传。青城道家、崂 山道士的武功传久日彰;除了嵩山少林寺外,以武功闻名的寺院也出现过 一些,只是皆无少林寺传承之久罢了。但是不管如何,以慈悲和无为修炼为 宗旨的佛、道两家,与武术的关系远远不如中国的伊斯兰教和民间土俗宗教来得密切。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一手捧《古兰经》、一手执剑传教的神武精神,在 中国的穆斯林兄弟中得到特有的反映,像查拳、弹腿等武术门派,回回十八 肘、通臂劈挂拳等拳种,皆与伊斯兰教门有关。俗语云:“南京到北京,弹 腿出在教门中。”回族中出现了许多著名武术家,对现代武术教育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民间土俗宗教包括两类, 一类是在少数民族生活的边疆 地区的民族信仰的宗教,它们 有的来自原始宗教,有的是对 佛教或道教的俗衍流变;二类 是在汉族地区流传甚久的民间 宗教。这些教派的主要特征之 一,是不被封建专制统治政权 承认,它们在民间秘密流传,因 而又被称为秘密宗教。它最早的源头,可上溯到东汉时代的太平道和五斗米 道。宋代的明教,元、明、清三朝流行的白莲教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民间宗 教。它们在历史上引人注目,除了曾有大量信徒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则是这些教派的首领,都曾经组织过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反抗统治者。如 明教曾在五代唐末发动母乙起义,宋代发动有名的方腊起义;白莲教曾发 动过元末红巾起义、明末徐鸿儒起义与清代乾嘉年间的川、陕、鄂白莲教大 起义,这次起义的女首领王聪儿至今被文学家作为历史英雄讴歌,当代作家 王占君的《白衣侠女》就是描写她的。由于统治阶级的镇压,这些教派不断改换名字,或打起新的神社的旗 号,这是封建社会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必然结果。除上述宗 教夕卜,还有罗教、黄天教、闻香教、圆顿教、弘阳教、八卦教以及由它们衍 化出来的各教派,如无为教、混元教、龙华教、天道会、清水教、长生教、 皇极金丹教、天理教、白阳教、青莲教、太极神教等,清代这些民间秘密宗 教及其影响的秘密结社多达二百余种,活动地区之广可谓遍及除西藏、青海 之外的南七北六各省区。不少教主和会首都是武艺高强的武术家或跑马卖解 的杂技艺人。

浏览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