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拳手法短小多变,“冲拳如三角,挑拳似牛角,相打紧逼前,掌法 似刀镰。好打前后打,出手如闪电。左右开弓打两边,上用打,下用穿”。 步法、腿法十分丰富,追赶步、躲闪步、撤退步、跨跳步交替使用;纵步、 插步、盖步,步步相随。击腿迅速灵活,善用半腿、低腿、冷腿,弹踢、横 踹、前蹬、侧踩,让人防不胜防。梅山拳十分注重桩功、桩法,讲究桩固势稳,静则稳如泰山,动则疾 如猛虎。“四十天学打,三十夜站桩。”意思是说,学四十天功夫,必须有 三十天练桩功。梅山武功主要练坐桩(马步)、箭桩(弓步)、丁桩(虚步)。以坐桩 马步为主,练时点香计时。为了不乱桩位,师父多用点灰画圈、铺碗、摆砖 等方法,练功者往往站得汗流狭背,四肢发抖,方可稍息。长此以往,师父 猛然从后踹之,不倒者则功成。国运兴,武运兴新中国成立后,新化人以他们祖先未有的恢宏气势推动着梅山武功向前为 发展。县里成立了武术协会,办起了武术馆,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性的武术比 术 赛,挖掘整理了《新化武术史》《拳械录》和《梅山武功》等多种武术史料 急 和书籍。先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解放了农村劳动锋力,给梅山武功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人民群众有了工暇农闲,便 ; 习武成风。父传子,祖传孙,兄弟互学,夫妻切磋。或一家一户随时练习,或以村落为单位,公推武艺高强者为师、为首,开场授徒,形式灵活多样。50 “近年来,我县的体育工作特别是武术工作在上级体育部门的指导下,以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增强全民身体素质为主目标,坚持'科技兴体、产业 活体、以德治体、依法管体’的方针,全力推进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 动。到目前为止,我县参加省、国家及世界级武术比赛,已经累计获得金牌 一千多枚了。目前,全县练武的人士达到了 10余万人,城区、乡镇武术健身 网点30多处,武术运动在全县开展已经相当普遍。为进一步弘扬我县特色拳 种——梅山武术,我们还专门成立了梅山武术研究会和梅山武术协会,注册 的会员达到了300多人。这么说吧,现在,不论在县城还是在乡镇、村落, 每天清晨,武术爱好者都会按时聚集在各自的场地练拳、练剑,形成了一道 道亮丽的武术风景线。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2014年湖南省第十二届运 动会武术、举重分会场将在我县文体中心举行。”新化县县委常委、宣传部 部长李劲柳充满豪情地向我们介绍。这片神奇的土地哟,孕育了游罡华们这些年轻的新化人的梦想,那是满 天星星般的梦想啊。“梅山文化源远流长,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瑰宝,而梅山武术又是梅山文化最鲜明的体现和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这一史论,已经广为公认。梅山武术在湖湘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同时,湖湘文化又是孕育 梅山武术和文化的温床。武术活动在湖南历史悠久,遍布三湘四水。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楚国范围。楚人尚武精神十分强烈。中国有部古 书,叫做《淮南子•兵略训》,上面记载这样的话:“楚地大人众,卒民勇 敢,贵人争佩以剑,军民上下崇尚讲武。”从先秦时期起,湖南武术的发展有两条渠道和两股势力。两条渠道是, 一为楚汉武术,二为蛮、苗、越、巴等土著部落的武术。两股势力呢 一是 政府,二是民间。两条渠道、两股势力互相独立又互相交织,互相斗争又互 相融合,不断演变,推动着湖南武术的发展。例如,楚汉民族与土著部落之 间、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的征战以及政府实行的府兵制、武举制,都推动着 武术的发展。在两宋期间,湖南中武举者只有3人,到了明代,则有12人中 武举。清代有107人中武进士,中武举的人达到2014人,居全国之首。到了20世纪30年代,担任湖南省省主席的何键,积极提倡武术,开办 “国术训练所”、“湖南国术馆”,培养武术人才;聘请全国武术高手来湖 南传授武术;统一武术比赛规则,举办全省国术比赛,使湖南的武术活动发 展很快。当时,湖南全省大部分县都有国术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武术的发展。在百废待 举的1950年时,就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研究倡导和发展武 术,把武术发展问题提上议事日程。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 工作题写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2个大字。这一题词,是毛泽 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所作的。在全国体总成立大会前夕,体总筹 备会副秘书长黄中给筹备组全体人员传达了毛泽东的这个题词。当时,一些 看不起体育工作的知识分子,听了传达后,精神为之一振,逐渐转变了体育 不过是“打打球”、“玩一玩”的肤浅认识。在全国体总成立大会上正式传 达毛泽东这一题词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讨论时,人们喜气洋洋, 尤其是马约翰、吴蕴瑞、徐英超等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名体育教授,格外 喜悦。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毛主席把体育的真谛抓住了。”当年唯一的体 育刊物《新体育》杂志以整页的篇幅刊登了毛主席的这一题词,并突出宣传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这一重要思 想。这一题词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高宗旨, 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 展。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形式先 体育研究会,依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锋 进行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整理、继承和推广工作。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 的主要表演项目之一。有145名运动员进行了332个武术项目表演。政务院副 5:2 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提出了发掘、整理、提高、发扬、光大武术的主张,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954年,国家体委在中央体育 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组建第一支国家武术队。1955年,国家体委运动 司下设武术科(后改为武术处)。这股春风当然也吹到了武术蓬勃发展的三湘大地当年,湖南省政府聘请全国闻名的武林泰斗杜心五担任省参事室参事, 安排武术作家向恺然到省文史馆工作,还打击了武德败坏的恶棍柳森严,引 起全省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震动,武术活动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湖南 省体委组建了武术队。后来,全省各类学校都将武术列为体育教学内容,使 青少年从小接受武术教育。从1983年5月开始,湖南省体委及地、县体委组织300多人对全省武术活 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据统计,全省有49个拳种,共有860余个技术套路, 有武术器械37种,技术套路800多套。湖南的拳术中,以湖南南拳为主要拳种,其次是梅山拳,巫家拳。湖南 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着别具风格的苗拳、土拳、 侗拳、瑶拳。象形拳也很丰富,例如岩鹰拳、龟牛拳、狗拳、虎拳、豹拳、 蛇拳、鸡拳、猴拳等,还有罕见的螺旋拳。除了这些地方拳种外,太极拳在 湖南相当普遍。北方拳种如长拳、八卦掌、八极拳、武当拳、形意拳等,也 有相当广的群众面。近年来,战国时期的铜剑、铜戈、铜矛等兵器相继在湖南各地出土,这些历史文物与现实材料互相印证:楚人尚武,名不虚传。游罡华对湖湘大地涌现的武林英杰,崇拜至极。他那种对武术的至爱、 对武术发展的自觉责任与可贵担当和因此而铸成的锲而不舍的坚韧品质,与 湖湘大地武林豪杰侠勇尚义的血气脉脉传承,是湖湘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不知从哪年开始,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湘不成政,无湘不成 军。”意思是说,政府中、军队中都有湖南著名人物。可见,湖南确实是人 杰地灵的地方。事实上,翻开历史一看,从湖南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那些著名 的政界人物和军界人物,几乎都是与武术活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阳大毛,衡东人,本名阳兴贵,阳大毛是绰号,1836年生于今衡东霞 流镇大源渡村。阳大毛的父亲阳世禄是洪秀全的部下,屡立战功,且和东王 杨秀清关系极好。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阳世禄战死,杨秀清待阳大 毛如同己生,并称阳大毛为十九太保。阳大毛臂力过人,矫健如猴,杨秀清 深爱其勇。1856年9月,韦昌辉突然向杨秀清发难,杨秀清被杀,阳大毛奋 力格斗,最终成功逃脱韦昌辉的围捕。此后,阳大毛先后从师红莲长老毕澄 霞和银头侠尹有霆学易筋经和内功,武功大进,是晚清长江流域三大武林高 手之一,因而有“长江大侠”美誉。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阳大 毛投曾忠襄部下做军医,救死扶伤。《湖南武术史》称阳大毛:明顺逆,识 强弱,知有国耻,而不知有私愤;见义勇为,力抗无道——很典型的大侠形 象!辛亥革命后,阳大毛年届古稀,隐居衡山,诊治跌打损伤,施药救人, 一直到1925年离开人世。
浏览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