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是,应对并不等于竞技;它所遵循的路线是“取位用势”(其 背后物理学意义是着力点和不同力点关系变换走势的可能性选择)那体能技能 的综合发挥,而不是条件规定下仰仗裁判单一方向的技能鉴别。传统武术的主 体和核心,就是肢体应对的技击技术。这里所说的“技击”,是指个体(或小 规模群体)肢体冲突中“以技行击”那对抗性的打斗搏击。其内容主要是通过 拳脚的变化(器械是拳脚的延 长)和体力的运用以防身护 体和制人取胜,其核心是劲路变化的应答行为。因而不但 明显地区别于大规模群体对抗 的军事冲突,而旦也同样区别于个体竞技比赛的散打拳击和角力摔跤。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要处理 敌我双方“互为主客体”的“对抗性”关系,其不同之处,则在于活动领域、社 会属性和激烈程度。完全不考虑应对性技击功能的所谓“武术”,并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武术,而只是它在现代社会里的一个异化变种,即作为竞技体育的一 个变种。这个变种在当今世界上当然有它存在和发展的深刻理由,但无论在理 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却不宜把它跟传统意义的武术混为一谈。
跟一切技击技术一样,中国武术解决敌我关系的基本目的或基本要求同样 是“防身护体、制人取胜”;这跟军事战斗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具 有相同的本质和内涵,所以其技击理论和应敌原则,在主要的方面便是大量地 借用古代的兵法。为了实现“防身护体、制人取胜”的基本目的和基本要求,其 外部过程展开为攻守进退,其内部状态呈现为虚实刚柔;其中介环节和整合机 制,则是对机、势的把握和运用。
(一)着法:攻守进退
技击技术处理敌我关系的外部过程表现为攻守进退。它类似于军事作战 的行军布阵,在武术体系中属于“着法”(亦称“招法”),指敌我双方交手 搏斗过程中,表现为一定招式动作互相应答的技术形式,是承担力量运行那应 对动作的关系结构和肢体格局。攻守进退是技击搏斗最本质和最直接的运动形 式,是实现技击搏斗目的最基本的手段。任何搏斗形式都是以这攻守进退为核 心展开的。中国武术的攻守讲究“夺位取势”的我顺人背,而其进退则突出“引 进落空“的就势拿发。
浏览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