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是,应对并不等于竞技;它所遵循的路线是“取位用势”(其 背后物理学意义是着力点和不同力点关系变换走势的可能性选择)那体能技能 的综合发挥,而不是条件规定下仰仗裁判单一方向的技能鉴别。传统武术的主 体和核心,就是肢体应对的技击技术。这里所说的“技击”,是指个体(或小 规模群体)肢体冲突中“以技行击”那对抗性的打斗搏击。其内容主要是通过 拳脚的变化(器械是拳脚的延 长)和体力的运用以防身护 体和制人取胜,其核心是劲路变化的应答行为。因而不但 明显地区别于大规模群体对抗 的军事冲突,而旦也同样区别于个体竞技比赛的散打拳击和角力摔跤。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要处理 敌我双方“互为主客体”的“对抗性”关系,其不同之处,则在于活动领域、社 会属性和激烈程度。完全不考虑应对性技击功能的所谓“武术”,并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武术,而只是它在现代社会里的一个异化变种,即作为竞技体育的一 个变种。这个变种在当今世界上当然有它存在和发展的深刻理由,但无论在理 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却不宜把它跟传统意义的武术混为一谈。

跟一切技击技术一样,中国武术解决敌我关系的基本目的或基本要求同样 是“防身护体、制人取胜”;这跟军事战斗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具 有相同的本质和内涵,所以其技击理论和应敌原则,在主要的方面便是大量地 借用古代的兵法。为了实现“防身护体、制人取胜”的基本目的和基本要求,其 外部过程展开为攻守进退,其内部状态呈现为虚实刚柔;其中介环节和整合机 制,则是对机、势的把握和运用。

(一)着法:攻守进退

技击技术处理敌我关系的外部过程表现为攻守进退。它类似于军事作战 的行军布阵,在武术体系中属于“着法”(亦称“招法”),指敌我双方交手 搏斗过程中,表现为一定招式动作互相应答的技术形式,是承担力量运行那应 对动作的关系结构和肢体格局。攻守进退是技击搏斗最本质和最直接的运动形 式,是实现技击搏斗目的最基本的手段。任何搏斗形式都是以这攻守进退为核 心展开的。中国武术的攻守讲究“夺位取势”的我顺人背,而其进退则突出“引 进落空“的就势拿发。


  1. 关于攻守中国文字中,“攻”者击也、伐也,用以描述一种主动性的侵占进入行 为。《书•仲虺之诰》云:“兼弱攻昧”,《易•同人》云:“乘其墉,弗克攻吉”,即 此之谓也。而与此相应的“守”字,则有保持、主持、御侮、防卫之意,核心为“保 持弗失”之义。《易•坎》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此之谓也。武术技击中,“攻” 是指自己主动出击行为,目的在于控制敌手并解除其战斗力,技术方式为各种 击打摔拿(太极拳为其变形的粘逼发放)动作;“守”则是指自己应敌防御行 为,目的在于抵抗敌手进攻以保自己的安全和实力,技术方式为各种格挡闪避(太 极拳为其变形的顺引走化)动作。

  2. 跟军事作战一样,技击搏斗关注的重点在于“攻守之宜”(也称“攻守合 度”),即攻守关系及其适当运用。操作上强调攻守的时机、敌我态势、作用 力点等各方面的配合,追求我顺人背的得机得势。战争和搏斗的基本形式无非 进攻与防守。这攻与守既相互区别、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 构成统一的整体。古代兵武之家,正是从这一辩证关系上去把握“攻守之宜” 的。《孙子兵法》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 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这里阐明了攻与守的作用、条件、特点和目的,给历代兵武之家研究攻守问题 奠定了理论基础。《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则云:“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 归乎胜而已矣。”这里辩证地阐明了攻与守的内在联系,强调战机的作用,并 用“得失成败”把攻守的结果区分开来,又用“同归乎胜”把攻守的功能统一 起来0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何博士备论•秦论》曰:“兵有攻有守,善为兵者,必 知夫攻守之所宜,故以攻则克,以守则固。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均败之道也。" 告诫兵武之家必须从战略全局上去作出或攻或守的决策。后来武林高手的各种 招式劲路,实际上均以此为依据。

  3. 攻守是标示战斗主体应敌取胜行为方式的一对范畴,用以描述技击搏斗 过程的基本形式。跟社会性的战斗过程一样,个体性的技击搏斗也就是当事人 双方“互相使用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 社会活动形态”。攻守是技击搏斗的表现形态,如果没有攻守形式也就没有现 实的厩杀搏斗活动。它是搏斗主体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搏斗目的 最基本的手段,并贯穿于技 击搏斗的各个阶段之中。技 击搏斗上其他作战形式、方 式、方法和技术,都是以攻 守为基础而展开的。

  4. 关于进退主体机动方向的基本形式。在中国文字中,“进”者登也、升也、趋也,凡就 所居之位置向前、向上、趋近者皆曰“进”。《礼•表记》“君子三揖而进”,《诗•大 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亦此之谓也。在武术技击中,“进” 是指己向敌趋近的过程,目的在于缩短跟敌手的距离,技术方式为各种上步、近 身、趋前、出手动作;“退”是指己背敌趋远的过程,目的在于扩大跟敌手的 距离,技术方式为各种撤步、让身、缩后、收手动作。其运动轨迹则是各种长 短曲直的线段。

  5. 进退是标示攻守过程中敌我双方空间位置关系的一对范畴,用以描写攻守所谓攻守进退,都是在敌我双方活力对抗“博弈运动”互相反馈的“链条” 中发生的。在这里,攻守属于己方主体行为状态,进退则属于实施攻守过程中双 方位置关系的往来趋向变化。攻守的核心是“打”,进退的核心是“走”;“走” 的目的是“打”,而“打”又要通过“走”去实现。基于人体手足功能的分化,攻 守的“打”多偏重于上肢活动,而进退的“走”则多偏重于下肢活动(但这并不 是绝对的,例如事实上人们也常用手去引化,用腿去蹬踢)o而在双方关系的抽 象层次来看,攻守进退又综合地表现为敌对双方的主客奇正。这攻守进退或主客 奇正,密切联系、交叉组合、互相转化,并通过奇正生克和攻防相依,使双方的 战斗力量由此在对抗中得到相应的发挥和表现,从而达到技击本身的目的。

  6. 中国武术攻守进退特点武术跟作战一样,攻守讲究“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出击他必须经 过的地方,攻击他必须防护的地方,也就是预先判断对手的动向和弱点,不断 地牵制他。这里的关键在于“虚实变换”的顺畅,《孙子》云"进而不可御者,冲 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 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 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亦即“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 即此之谓也。虚实的要妙,首中国武术是一种“防身保命”的肢体操作技术,实施时特别强调“攻守合度、进 退得宜、随机就势、舍己从人“;有道是“不按常规不入套、各施各法显其能、引 进落空乘隙进、避开正中取斜中、上下相随正当位、因应就便巧得宜”即此之谓 也。在这里,攻守合度的“度”,一是看行动目的取向、二是看双方力量对比,此 外还依托于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进退得宜的“宜”,一是看过程展开状况、二 是看时机态势节点、整体上均依托于双方关系。随机就势之目的,就是要求在运 动中达到得机得势。舍己从人的关键,贝要看自身状态的调控和对方状况的利用; 操作运行中注意攻其要害、进其空隙、守住中线、退让其锋、用其变换、控其重心。


意”。无论是进攻、防守还是行军、布局,战略上都要避实击虚,我进攻敌手,敌 手无力抵抗,就是因为打击到了敌手的薄弱环节,被攻击的地方本身有着无法 克服的弱点,或者思想松懈,防护不足,这就像是打中了蛇的七寸,令其无还 手之力。进攻一定能够得手,遇到的抵抗力小,付出的代价小,是因为“攻其 所不守”:第一,我进攻的地方敌手防守薄弱;第二,我多方迷惑敌手,使敌 手不知道我方的真正进攻方向,处处备,则处处寡;第三,我手脚同时进攻,敌 手往往手忙脚乱,我立即根据双方态势情况确定主攻方向。同样道理,防守的 时候,也要隐藏自身防守的重点方向,使敌手觉得我处处严密,无懈可击,同 时准确判断敌手的主攻方向,以免分散了自己的兵力。

浏览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