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国武术家们特别重视“丹田元气”的锻炼,并 由此推动全身各种“气”的有效运行。
就操作的层面上来说,传统武术跟气功一样都极为讲究“调心、调息、调 身”的“形一气一神”三位一体的操练修持,把人的形体训练跟心理训练有机 地统一起来,通过气机升降出入的“真气运行”,去推动身心两个方面的活动。在 身的一端,表现为劲的发挥;在心的一端,表现为意的流行。而这“三调”的 实质,就是把意念、呼吸、和身体姿态、力量调控几个方面融为一体,使生命 活动的各种因素能互相协调并有序地进行。这里所说的“调心”,就是调整心 意,通过敛气凝神使大脑皮层安静下来进入高度有序的“气功状态”,增强“意 念力”的作用,让“内气”得以循经活跃运行,并且进一步聚集贮存和调动。这 里所说的“调息”,就是调整气息,通过呼吸训练把日常胸式顺运的自然呼吸 调整为腹式逆运的“拳势呼吸”,增加腹肌运动和呼吸控制的深度,提高吸取 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功能,促进自身“内气”的充实与提高。这里所说的“调 身”,就是调整形体姿势,让身体动作符合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形正气顺” 地处于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若有若无、忽隐忽现、外 松内紧、有张有弛的动态平衡状态,这有利于“内气”的鼓荡和运行。所以,太 极拳演练过程中的“意气”和“劲力”,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意 气”是就其内在的运行机制来提问题的,而“劲力”则是就其外在的关系功能 来提问题的。
据此,传统武术的演练功法和应敌原则便特别强调“用意、养气、凝神” 三个方面必须要协调一致。武 禹襄在《太极拳行功心解》等有关拳诀指出:“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 便利从心”、“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遍身躯不稍滞”、“腰内松净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意 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以直养而无害”、“有 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先在心,后在气,腰 松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一 气贯穿”、“练气归神,气势腾挪”、“二要遍身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等。更 有所谓“敷、盖、对、吞”四字用气技法的“不传密诀”;如释“敷者,运气 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者,以气对 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吞者,以气全吞入于化也。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 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 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所有武术的演练要求都是“意到身随”并与呼吸紧 密配合,讲究“以意导气”、“以意调息”,此外还有若干专门配合练气的方 法和具体动作:如“调息法”、“迎气法”、“迎气出声之法”、“气沉丹田法”、“丹 田内转法”等。所以,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把武术看作是一种“气功”,其全套 或其中的一招一式莫不以“内气”为关键:以外动启发内动,又以内动推动外动; 外气收敛与内气鼓荡对立统一,由意的调控上升到神的表现。
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气相生”的生命观。它突出“气”的基础 性质以及“意”的主导作用,相信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上,心理活动完全可以影响、调 控和优化生理活动,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体能动性观念。它有异于其 他肢体运动之处,主要是在于特别强调心理意念的作用,即所谓“以心行气、以 气运身”和“意到、气到、劲到”。它有异于一般气功的特点是“动中求静” 而不是“静中求动”,即是在处理对象化了的主客体关系过程中去求得身心的
平衡,而不是在纯主体心理活动过程中去求得生命的展开。在这个层面上“气” 的运转,尚为生理功能的一个范畴,还未摆脱个体生命活动的具体机能状态; 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却已经构成人类社会性文化创造活动的基础。这个层面的 社会功能,主要是强身、健体、袪病、延年。
这个层面的文化主题是“养护生命”。我们知道,“文化”作为人体优化 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其最基础的层次便是自然生命的优化。在这 里,个体肉身的生命存在又是 个最基本的前提。中国武术特别是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活 动,首先可以看作人类自我优化的一种身心体操。它通过 人体自身的活动,去处理人肢体术:狭义稣的操作渤体内肌肉、筋骨、关节、内脏和大脑、神经等各方面的协调运作,解决人体内 的身心关系,即生命自组织的协调问题。在这里,身指人的肉身躯体存在,心 则是指用以协调身体活动的心灵过程。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双重的存在物:一方面是形而下的感性物质实体,另 一方面则是形而上的理性精神超越;而把生命活动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并进 而探究这生命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改造自身跟环境的关系,则是人类区别于动 物的一个重要特征。西方的体育运动,在实质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身心体操,同 样具有精神上的独特要求;但在西方式的身心分裂的“二元对抗”逻辑框架下,它 强调的重点偏于身体方面浮显的外壮功夫和精神方面的肤浅竞争观念,极少讲 究意气活动一类的内心体验和自我调控,更无虚静澄明一类的心理素质追求,因 而不可能产生类似中国气功、太极拳式的“意识体操”。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传 统中国武术极其讲究身体性的活动效应,但与此同时又突出“反求诸己” 一类 “内倾超越”追求,强调“身心合一”的内外不二。特别是明清以来成熟形态 的武术活动中,更是强调意气在身体运动中的主导作用,因而突出所谓“外练 筋骨皮,内练精气神” 一类的身心操练原则。中国武术中基于身心合一感悟那 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气势、神韵、味道,跟西方体育中基于身心二元外究那 社会规范导向的“费厄泼赖”精神,显然具有很不相同的旨趣。由此,中国武 术跟西方体育对生命质量的理解也是很不一样的。前者强调节约生命能量的“养 护”,后者则强调消耗生命能量的“拼搏”。
(本文原、是笔者未完戒的弟作《太权奉,条兔文化论》书稿策 二学条节,它逑同下面七节均为作者升武术榛作拷构的基本理论4析,其中论人权率的动静开各”却办曾干《夕床为大权》2 耳第/—2圳连我,弁收入会功保编的《甲国当代太权奉椅论案》。原稿只写太极奉,收入本书叶校本书供例和要未作了若干度与和润 免尽星采及巷卜中国传兔武犬。)
劲路应对一中国武术“技”的层面
—§一
按照通行的说法,传统武术“有体有用”,其“体”主要是解决人体内部 身心关系矛盾的强身、养生运动,而其“用”则主要是解决人体外部敌我关系 矛盾的技击、应对技术;这背后之实际内容,便是一种力量的应对运行。我们 知道,人的存在并不是孤立个体的自然存在,而是一种主体跟客体在一定环境(背 景)下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如果要优化自身的生命存在,不仅要处理好个体 内部的身心关系,还得处理好个体生命跟相应客体以及整个外部环境,特别是 跟竞争对手的关系。中国武术在操作方面,讲究协调身心以固体,应敌技击以 致用。中国武术的核心主体是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生命应对综合实用技术,其 主要表现为力量运行的劲路问答,追求一种“人我一体”的悠然自得和进退自如; 就操作运行角度而言,这可称之为“术的层面”。这个层面是整个技术体系的 操作规定和运行机制,并对应人体构成中的“气”和主体操作上的“技”。
传统武术理论的核心层面是应对理论,其基本任务在于主客分化以后怎样 应对客体的扩张、侵占或征服、压迫,以求重新达到主客的动态平衡。它强调 的不是本能发挥那简单直接的勇猛精进,而是借助机势把握那曲中求直的后发 先至。其主要特点是:除保留有跟一般应对性活动共有的力量对抗以外,还突 出其引进落空的“避实击虚”和借力打力的“后发先至”;由此在肢体冲突中 扬弃实力抗衡、弱肉强食,实现以弱对强、以柔克刚;这也是在外国武技中没 有或少见的东西。其背后的社会学意蕴则不但是借助技术来延伸本能,而且还 要通过技术去超越本能。
浏览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