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武术中的“趣”

“趣”是指按照自己的主观希望和某种感觉,把生活审美感受和体验加以改造提炼、熔铸而成的意旨,是作品再现的独特的风致情味。

传统武术吸取了 “趣者,传奇之风致”的思想,取物于大自然,融会于人体,再现动物生性本能,并取其技击法加以提炼,创造了象形拳法。这种取动物生性动作成人体趣乐的活动,正是传统美学影响的结果。

猴拳、蛇拳、鹰拳、螳螂拳等象形拳术都参照动物本能,把武术技击中的手型、手法、步型、步 法、腿法、身法进行加工处理,以“趣”适人,融会成别有情趣的武术套路,这种至趣、至妙、至乐,正是一种强调抒写性灵的中国传统美学的“趣工

(二)佬统武术中的“先”

美学认为,“气”是美的本源,美离不开“气天地万物及人都是阴阳二气交感而生的,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无目的而合目的的,因而美在生命中,生命即美,而这种美的理想境界是 “和”,因为在“和”的状态下,生命能得到最顺畅、最理想的发展。以“和”为美,可以说是中国美学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古老的思想。

武术内容和形式都是通过内外兼修的手段,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正如谚语所说“内练一口 气,外练筋骨皮”,在内修中以练“气”为关键。

传统武术十分强调“气”的重要性,并把“气”作为武术的根本。各家各派都认为练"气''是武功达于化境的基本条件。如少林武术重要典籍《罗汉行功全谱》序言中,详细论述了养“气”对武功的极端重要性:“天地万物皆一气之所结而成,天地无气则阴阳息,万物无气则生机灭,养气固不重哉。而人为万物之灵,则养气尤为重。''又太极拳拳谱规定,“心为命,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再如形意拳拳经云:“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气”是人的生命根源,是武术所必须修炼的。古代武学家认为,人非气不生,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中华武术注重内修练气,从完善人这一“小宇宙”进而 到对宇宙万物的本根和生命的肯定,是与中国古典美学“元气论” 一脉相通的。

学习武术的过程也就是从人自身的小宇宙(达到)的“和”,进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 习武者武艺在身,是为了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去邪扶正、锄强助弱、仗义生侠,消除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和”,因而它是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了善,因而与美是相通的。

总之,传统武术所注重的练“气”,既有对生成为人的元气的修炼,也含有对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修炼。它极其重视人的生命根基,进而体认宇宙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运动,给人以美感。

(三)传院武术中的“意境”

“意境”是指一种艺术境界,通常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

传统武术也非常重视“意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境”体现在武术套路中

传统武术的套路是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要,将具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和演练者、编创者的情感、精神融合一致,在似像非像中达到“情境”交融,“情”“技”交融,神形交融。套路的出现使武术加深了文化意蕴,使武术具有了更多的艺术成分。

2.“意境”体现在武术动作命名上

古代民间拳师在长期的行拳实践中,采用客观世界诸物态或社会历史中的人物典故入谱,使拳技功法产生美感,练拳者可一边持械练武,一边品享其意境神韵。如金鸡独立、燕式平衡、白鹤亮翅,体现了舒展自如和悠闲、潇洒的情态,给人一种舞台艺术造型美的享受。再如武术中的“羿 射九日”“仙人指路”“走马卧槽”等拳名在表现武术的意境和情趣方面具有独到的功用。闻其名如见其形,使练拳者与看拳者不仅品享其意境神韵,而且仿佛感受到了拳技套路神秘而浓郁的文字意蕴。

3.“意境”体现在武术拳谚中

武术的拳谚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平凡的知识新鲜化,科学的规律情趣化,把宽大、深厚并带有总结规律性的内容,集中浓缩在严整、简短的一两句话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吐为落雁, 纳为鹰扬”“刀如猛虎力无边,剑似飞风上下翻”“枪如游龙随身转,棍似旋风打一片”“巧打流星, 顺打鞭”等,传神地表达了武术套路的丰富内容和“情节”,而这种“情节”恰恰又是武术本质中内含的意境反映。

总之,意境美展示了武术自己的风格和富有想象的内容,揭示出武术的创造特征,整体的意境美使武术的本质融于套路,以境感人。

(四)传统武术中的“形与神”

“神形兼备”历来是传统武术十分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拳家们认为神是形的内蕴、灵魂,离开了神就失去了传统武术特有的韵味,就不成其为中华武术。而神则主要是指拳家的内在精神世界,如强烈的攻防意识、高尚的情操、美好的道德、完美的个性、审美的人生态度等。

首先,传统武术的各拳种都注重内外运动符合生命的自由和谐运动,使内部意气的流动和外部神气鼓荡在运动中趋于和谐。如长拳中的八法,“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南拳中的内练“心、神、气、胆”,外练“手、眼、身、腰、马”;形意拳的内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等。

其次,武术中阴阳二气运化所成基本审美特征,能从正在兴起的研究生命本质的“耗散结构” 学说得到科学的解释。所谓“耗散结构”,即人的机体是一种复杂的“耗散结构”,表现为对“死亡” 趋势的对抗,这一对抗是靠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能量和吐故纳新而完成的。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它在运动的同时,保持一种稳定而有序的状态,即动态平衡。武术中阴阳二气的运化,相摩相荡,生生不息地流转,使人的精神与肉体从周围环境中不断地吸取能量,也不断地耗散能量, 在运动中达到平衡。

所以说,武术的运动形式能关照生命生生不息的运动,生命的勃勃生机,从而引起我们的审美愉悦。

(五)传统武术中的“阳刚与阴柔”

阳刚与阴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反相存,必须调济为用,刚柔相济。阳刚和阴柔同时也直接体现为武术技术的风格特点。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体现传统武术阳刚之美的有南拳、长拳、刀术、棍术等。南拳拳法刚猛,步法稳健,气势豪放;长拳动作奔放流畅,身灵步捷,转换自如,一气呵成;刀术套路,方法清楚,劈砍有力,动作大开大合,势如猛虎;棍术动作,轮转速度快,劈打一大片,蹿蹦跳跃,气度不凡。

其次,体现传统武术阴柔之美的有八卦掌、太极拳等。八卦掌步法转接灵活,身法拧转自如, 手法转换多变,气势舒缓飘逸,柔中见刚。太极拳动作含意缠绵,方法柔和多变,身法柔转徐疾。

另外,在同一个武术套路中,也往往刚柔并存,相互转化。刚无柔,无所谓刚;柔无刚,无所谓柔。

第三节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

一、传统武术与医学结合的必然性

(一)中华武术接受中国符统医学的指导是历史的必皴

(1)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在历史发展中只能与中医相结合。

(2)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加强了武术技术的科学性。

中医学的精华不仅在于它对自然、人体及疾病的认识,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更在于它先进的方法论。

(二)中医和武术象有着共同的健康理念

(1)医者,有巫医、仙医、儒医、铃医、武医的不同,无论何医都需要以“健康”为荣。

(2)武术健身会造成运动创伤,而中医可对运动创伤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二、传统武术与中医文化的融合

(一)共同的文化理论基础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文化和传统武术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宏 大、缜密的中医理论曾对武术理论及其流派技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 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 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谚语“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是对 这种影响的恰当概括。当然,这种影响绝不是单向的。

浏览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