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武术发展历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属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 “武艺” 一词,并沿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 “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国 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随着历史的变迁, 冷兵器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广大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一节武术概述
中国功夫是武术和气功的一种统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价值的体育运动方式。
气功是对肢体动作和人体机理逐步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中心目的人体运动。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肢体动作和意象思维来辅助身心及内脏运动。从而协调人体的生理机能。其中的奥妙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延伸,已经成为一种神秘的东方文化。
武术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 项运动。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以生存为主要目的的阶段,战国时代以军事技能为主要用途的阶段,在民间形成文化被广泛流传的阶段及在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阶段。
中国功夫已经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国,为了促进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国际奥委会把中国武术正式列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参赛项目,必将充分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第二节武术发展’
在原始社会里,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的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 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在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 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 箭蹴,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 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落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 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干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 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 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 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 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关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踢、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 *《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 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了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 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而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人,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荀子)目睹齐 人崇尚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 “齐人隆技击”。而剑术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古代有一 位著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宜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提出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期“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其中露有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我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 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 《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弁”(拳技的考试) 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弁”,被选用为 “期门”军职的。汉代拳术除了 “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 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 “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 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术。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搏》 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 “武举制”,以考试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又促 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末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 -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末割据 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僧徒一度达2000余人,练武之风日盛。传说少林寺稠禅师“拳捷骁武”,能“引重千钧,横塌壁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四子李元吉骁勇善战,是率军独当一面的将军,而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纳山东豪杰”,在秦山府蓄养“勇 士” 800余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尉迟恭、程咬金、秦琼,他们都是武艺超群的骁将。尉迟恭能空手夺矛肖枪,临阵作战时,常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虽然刀枪如林,终不能伤他,反会被他夺枪刺杀,出入重围,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与他比试“空手夺枪”,元吉执矛肖枪跃马拼杀,尉迟恭左避右闪,不一会儿将元吉手中的枪夺走三次。可以看出当时尉迟恭的武艺已是十分高超了。
浏览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