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术的产生

从奴隶社会开始,古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垄断 一切军事手段。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 的目的,是训练对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驾车技术,是纳身体、技 术、战术的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据《礼记•月令》载:“天子 易教于田猎,以习五戎",五戎即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 田猎活动也包括“空手以搏”和“手格猛兽”的搏斗技能。利用田 猎进行军事训练,不仅商代如此,直到西周春秋也是如此。只是商 代比较简单,到西周时才逐渐制度化。武舞也是训练的一种形式。《尚书•牧誓》载:“夫子助哉!不 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尚书正义》卷十一) 伐是击刺之意,戈是击兵,矛为刺兵,一击一刺为一伐。这是根据 两种兵器性能相结合,把击刺同阵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的训 练。这种将用之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程序来训练,是古代武 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 征,也是早期武术器械已具雏形的象征。在西周学校教育中,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射、御是直接与征战有关的军事技能。乐主要指乐舞,分文舞和武 舞两大类。武舞持干戚(干即盾,戚即斧),实际上是一种操持兵 械的训练。据《礼记•内则》上记载,“成童”十五岁时就要学习 武舞,这样的学校教育推动了武艺的普及。在祭祀活动中,也有持兵械的舞蹈。据《周礼•地官•舞师》 载.在奴隶社会,祭天神时要跳云门舞.祭地神时要跳咸池舞•祭四方神时要跳大磬舞,祭山神时要跳大夏舞,祭父系祖先时要跳大 武舞。大武舞是手持兵器的舞蹈。此外,在战前仪式中也要手持兵 器跳舞。《淮南子》记夏禹王伐苗族之前,“持干戚而舞之,有苗乃 服”。周武王伐纣时.军中“前歌后舞”,这些武舞对后世套路的形 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古代武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

(1) “士”阶层和“游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技的民间化发展。

(2)冶炼技术的发展促使武术器械铁剑大量配备军队。

(3)佩剑活动的普及和剑术理论的发展,如《庄子•说剑》、 《越女论剑》等。

(4)武技具有了表演性、竞技性和娱乐性,盛行“斗剑”和 “角抵”。

(二)秦汉三国

(1)秦国统一六国后实行禁武的举措,在一定时期阻碍了武术 的发展。

(2)汉代出现了 “武艺”的名称。

(3)汉代尚武,刀成为军队中最主要的短兵器。

(4)刀剑之术、相扑、角抵活动开始东传日本。

(5)出现武术理论著作《手搏》6篇、《剑道》38篇。

(三)两晋南北朝

(1)战乱频繁使得武艺在军中和民间广泛交流和发展。

(2)府兵制的实行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

(3)妇女习武的气氛活跃。

(4)出现了一些武术程式和套路。

(5)武术开始受到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四)隋唐五代

(1)建立武举制,激发人们习武的热情,使武术规范化、制度 化发展。

(2)唐朝时期枪是军队的主要兵器。

(3)剑术完全退出战争的舞台,但是在民间却广泛流传,并具 有自卫、健身、娱乐、表演等形式。

(4)武术吸取了戏曲、舞蹈的演练技巧和手、眼、身法、步等 表现形式,使套路的演练更充实、丰富,效果更佳。

(5)少林武术发展的开始。

(五)宋

(1)不管是军中还是民间,都盛行按规定程式、规定动作进行 的武艺表演。

(2)城市武艺结社以健身为目的,推动武艺在民间的发展。

(3)军事武艺训练规范、系统,兵器种类大增,为后世民间武 术器械的丰富和技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4)出现了大量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带动武术较为 广泛地传播。

(5)宋代杂剧、小说和说书等相当兴盛,其中很多涉及武艺内 容。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其他文化艺术的发展是紧密相关 联的。

(六)元

(1)元代在强化朝廷习武练兵的同时严禁民间习武,并制有法 律,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在民间的开展。

(2)元代兴盛的文艺戏曲中,使武术的武打戏在舞台艺术上取 得辉煌成就,为明、清舞台武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七)明

(1)程宗猷的《单刀法选》所绘制的套路演练步法线路图是最早的武术套路图谱,为武术的交流和传授创造了条件。

(2)武术拳种流派开始出现。

(3)古代武术体系基本形成。

(4)整理、归类,明确武术的范围,统称为“十八般武艺

(5)确立武术的基本技术由武术功法、套路技术和技击对抗三 部分组成。

(八)清

(1)在各种拳谱中都记载了练武者的道德要求,明确武德 要求。

(2)将太极、五行、八卦等思想内容引入武术,出现了形意 拳、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拳。

(3)武术与气功导引养生功结合,促使武术内功出现,并使武 术成为..内外兼修”之术。

(4)《武编》、《纪效新书》、《内家拳法》等与武术相关的兵书 和武术专业论著丰富了武术理论,使武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

三、古代武术的定型

明清(1368〜1911)两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 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不同的武术流派,十八般武艺有了具 体的名称和内容。明代的中国武术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柔道和空手 道的创立,少林武术也在明代弘扬显名。清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 社会动荡・变革剧烈・民间的秘密结社组织盛行,练拳习武是这些 组织的共同特点之一,对于民间武术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 动作用。这时的武术与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等有了进一步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一些尤重内练的新拳种出 现.并独成体系迅速发展。自明代始,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等为代表,对宋以来的 武艺作了系统地总结和整理•把原来主要是口传身教的武术技术•用明确的文字、绘图记录了下来,作为习武练艺的模板。郑若曾在 其著作《江南经略》中写道:“中国武艺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 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在其书卷八《兵 器总论》中又写到当时流行的武术流派有拳法十一家、棍法三十一 家、枪法十六家、刀法十五家、剑法六家、杂器械十家、铝法五 家、马上器械十六家。以拳法为例.在《江南经略》中所列的拳法 十一家为赵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温家钩挂拳、孙家披挂 拳、张飞神拳、霸王拳、猴拳、童子拜观音神拳、九滚十八跌打挝 拳。此外,还有“绵家短打破法、九闪红八下破法、三十六拿法、 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跌法、七十二解法”等。戚继光《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篇》则载有:“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 六步拳,猴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 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 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 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皆今之有名者。”明末已有“内家”与“外家”拳法之说。从《王征南墓志铭》 和《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等记载中看,明代内家拳已有当今所说 的“后发制人”的特点.属于“其法主于御敌”和“以静制动” 之类。在明代典籍中对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记载,如在朱国桢所著 《涌幢小品》中提到的十八般为弓、弩、枪、刀、佥I」、矛、盾、斧、 钺、戟、鞭、铜、挝、殳、叉、把头、绵绳、白打。明代所谓的 “十八般武艺”只是概括性地说明武术内容是如何地繁多.是一个 很笼统的说法,实际武术中的拳械内容远不止十八种。其中棍技有 俞大猷棍、少林棍、紫微山棍、张家棍、青田棍等,枪法又有杨家 枪法、马家枪法、李家短枪、沙家杆子、六合枪、峨嵋枪法、少林 枪法等,刀法又有单刀、双刀、偃月刀等.剑法有茅元仪《武备 志》博采海内外所得二十四剑势•郑若曾《江南经略》记载的“剑 法六家”,还有明程子颖《武备要略》中记载的叉、硬鞭套路等。 明代武术套路无论从种类上、内容上还是结构布局上都是前代不能 比拟的。

浏览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