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和谐,这一原则对中国传统文 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重和谐的思想 就是希望达到人已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的自 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由于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所以习武者尚 武而不随意用武.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时讲究先礼后兵•遵循 《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注重个人身心动作的和谐,强调“内三合”和“外三合”。关 于内外相合的理论在武术不同拳种中或直接论及或间接提到,可以 认为它是中国各拳种的一个共同要求。武术所强调的“合,其实 质就是协调、和谐。所以武术的“合”并不仅是动作上下内外协调 的技术要领和要求,更是武术的一种重要理论,是由中国传统文化 重和谐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 .注重形神兼备


一个武术动作或一系列武术动作,总是由人体的四肢、躯干的 不同运动方式来完成的,这就构成了外在的“形”,并且还要通过 这个外在的“形”来表现出内在的“神”。而中国人往往把主体内 在的情感的表现放在中心的位置。无动作外在的形,就无从表现内 在的神;若徒有动作外在的形,而缺乏或不能很好地表现内在的 神,其动作也必然是一个肤浅的、缺乏内在力度的形。形神的问题 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后来晋 代画家顾恺之将其运用于画论,使之有了深刻的美学意义,指出形 的描画是为了写神,不仅要追求外在形的美,更要追求内在神的 美,此后在许多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都以形神兼备作为要 旨,武术也必然从中吸收了营养。所以说形神兼备不仅是画论,而 且是拳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在武术中的反映。

  • .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思维方式.即在对这个宇宙根本规律的把握 上,更注重对立面的统一和协同,强调从统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道观的重要特 点。把这种观点运用于方法论上就是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武 术中就表现为既注重每一个动作的规格和细节(正如孟子所说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又更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 衔接,全套动作演练的功力和气势.动作的衔接耍顺畅,全套的演 练要气韵生动、气势连贯、一气呵成。王宗岳说太极拳“如长江大 海,滔滔不绝也”,正体现了太极拳演练时整体上气势宏大的要求。 所以从整体上,从演练的整个过程中去评价技艺的优劣是非常重 要的。

  • .既重外练又重内练


所谓“外练”主要指由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 统,以及由运动系统完成的各种动作。论及“内练”常涉及“精、气、神”的问题,这和中国的养生 术有关。《老子》中说:“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吕氏春 秋》中认为“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渭真人。”道 教的经典《太平经钞》中说:“精气神三者混一,则可延年长生。” 为肉体成仙而求长生固是妄说,但其养生的理论却有科学的道理。 在武术的动作要领中通常要调整呼吸,使呼吸和动作相互配合:长 拳技法中要求“气宜沉”,并有“提沉聚托”四种呼吸方法;太极 拳要求“宽胸实腹”,“意注丹田”;南拳要求“沉气实腹”,“发声 呼喝”;形意拳要求“松胸实腹,呼吸自然”;八卦掌的“三病”之 一就是“努气即“憋气”。各拳种都把运气调息和动作配合放到 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为了动作更加自如,而且是为了通过 呼吸运动,进而使循环系统和其他内脏器系得到锻炼。在武术理论 中把“精、气、神”加上力和功,与“手、眼、身、法、步”相对 应起来.作为训练的要求.这是养生理论和武术理论及训练方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结果。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西方哲学强调人与 自然的对立、斗争;中国人重内、重合,西方人重外、重分。中国 武术之所以重视和谐,重视形神兼备,重视内练和外练相结合,都 是中国的哲理在拳理中的反映。

  • 多种拳种并存


无数内容丰富,多种拳种并存,且一个拳种又常有多个流派, 体系庞杂,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是一个文化地理的问题。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受当地地理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他们的文化产生和发展也不尽 相同。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之间地理条件差异很大,产生了不 同地域的人之间性格、民俗和文化特征的不同,正所谓“百里不同 风,千里不同俗”。况且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古代交通不便,不同 地域的人之间的交流较困难,形成了许多地理环境相对较封闭的地 区,所以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拳种在当地相对独 立地发展,虽然其技击的规律是相同的,但其风格、趣味有较大的 区别,南方拳种与北方拳种有不同的风貌,而位居其中的湖北号称 九省通衢,在古代为南北交通要冲.所以湖北流行的拳种往往兼有 南北拳种的特点,这同样是文化地理的因素造成的。又因为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之中,许多地区 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满足于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的形 态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思想状况趋于保守,在不同地 区流传的拳种,又由于经济的原因而使其相对独立的发展成为 可能。

同时由于古代中国的长期宗法制度和家庭本位主义,敬祖亲 子,重视血缘关系,使其具有家庭的凝聚力和排他性,不同行业行 会的成员,许多人之间虽并无家庭血缘关系,但也因行会使之具有 了家庭的组织特色和类似于血缘关系的色彩。这种情况在不同拳种 的流传过程中同样存在,一方面使拳种的发展更加封闭.缺少外来的营养;另一方面也为不同拳种相对独立的传承提供了条件。中国武术拳种繁多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随着社 会的进步.人们交流的增加.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思想状 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拳种之间的交融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早已 发生,这种交融还将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下去。

二、武术的作用

(一)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

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强调内外俱练,身心双修。通 过练习.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 脉、调精神。武术运动的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等动作, 几乎使人体各部位都参与运动,经常练习不仅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和 韧带、关节的伸展性,而且能增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 统的功能,从而增强人的体能。尤其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用意识引 导动作,长期练习对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 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 的作用。

(二)防身

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通 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学会一些 攻防格斗技术,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 反应能力。若长期坚持系统的练习.还能够增长功力,抗击摔打. 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克敌制胜,具备良好的防身自卫能力。

(三)磨炼意志,修身养性

武术练习历来提倡“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习武者坚持 不懈、持之以恒的进行锻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练习者的武术技 艺,而且能培养人们吃苦耐劳、果敢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 意志品质。长期以来.中华武术有重礼仪、讲武德的优秀传统。通过习武崇德的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 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有利于人类 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浏览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