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武术与太极学说
1.太极学说的主要内容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的两仪即阴阳,太极则以阴阳为内涵,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因此,《周易•系辞上》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朱熹也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在探索太极义理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阐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目的的“太极图”。
《太极图》原名叫《无极图》,最初由五代至宋初的道士陈拉传出。陈拉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接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又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
2.太极图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概 括。太极图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整个太极图呈圆形,象征着事物永恒、循环式的运动状态,也象征人的生命起源。太极图图面黑色为阴,白色为阳。黑白相依,相抱不离。白鱼黑眼代表“阳中有阴”,黑鱼白眼则代表“阴中有阳”。
白鱼与黑鱼之间由一条反“S”形曲线分开,这说明事物的阴阳双方并不是截然以直线的方式分开的,而是彼此相互依赖、互为所用的。同时也指出事物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事物的阴阳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协调和谐而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事物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
阴阳鱼的鱼眼是一个小太极图,这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事物划分阴阳也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太极图表示事物是不停运动的,或者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长,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3.武术和太极学说的关系
太极思维中的阴阳辩证法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并随着“太极”理、象研究的发展,逐渐渗透到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形成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由此,太极也影响着古代武术运动的发展,太极拳的出现就是“太极”文化的思想内涵在武术上的最好体现。
太极拳是以太极文化为理论创造出的一种武术套路。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是一切的原动力, 宇宙既有太极,人身也有太极,而且人身的腹部就是太极,所以《太极十三式歌》中说:“命意源头 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比照太极图来看,太极拳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状态,与太极图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是一致的。将太极图置于平面圆形中,而且双鱼环绕,恰如练习太极推手时,两人双搭手 的形态。练习中双方臂膀组成环状不断变化,你进我退,粘边黏随,正符合彼阴吾阳、相互消长、 交替变化的道理。太极拳的动作圆活,招招不离弧形,式式都像圆形,整套动作圆转连贯、一气呵成。
(二)传疏武术与形神统一论
1.形神统一论的主要内容
“形神统一”在武术匕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和范缜则认为“形具神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们肯定神依赖于形,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神也影响形,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些基本思想成为“形神统一 论”的哲学基础。
2.武术与形神统一论的关系
“形为神之本,神为形之用。''在形神统一哲学的影响下,“形神兼修”成了武术练功的重要原则和重要特点之一。武术上讲的形、神,其内涵是多层次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技术而言,形指手、眼、身、法、步等有形的动作特征,神指心、意、胆等无形的心理品质和气质。
(2)就人体而言,形指形体,亦即身体,包括五官、躯干、四肢、筋骨皮等,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就外与内而言,形指外在的具体运动形式,神指内在的心理、精神内容。在武术运动过程中,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以形传神”是武术演练的重要要求。武术的动作并不是简单的肌肉收缩运动,而是靠内在物质"气''或"神”的外化。意、气、神是武术运动的动力源泉。武术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催 力”。意、气、神与力的结合,是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殊训练,同时也是形神统一在武术中的体现。
第二节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美学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研究的是审美对象、审美意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美的本质、根源、存在形态以及它们的本质特征、相互联系等。由于艺术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集中表现,人对现实 的审美关系主要表现在艺术之中,所以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创造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体验。
和西方美学不同,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神韵” “意境”,把“形”作为“写神”或“取韵”的物质基 础,追求传神的境界,强调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林语堂先生曾指出:韵、气韵或神韵,是中国艺术 的最高理想。因此,在中国古代审美思想中,神韵又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
二、传统武术与美学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对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武术作为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 长期以来作为健身的一种体育活动。其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编成的各种徒手和器械套路,又是一种人体艺术的具体体现。武术与传统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武术运动中的“形神兼备”。“形神兼备”是武术运动的审美特征之一。在武术练 习中,多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注重形神兼备;在套路演练中,神随形转,形 随意动,意含而不露,使整个套路协调而富有生气。整体的意境美使武术的本质融于行云流水的 套路演练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终,使人们在刀光剑影中享受美,品味醇厚的武术文化。
第二,传统武术非常注重意境美。武术的韵来自武术套路的节奏变化,来自套路的规范化, 给观赏者一种美的感觉。武术套路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要,将具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同演练者、编排者的情感、精神融合一致,达到情景交融,情与技交融,神与形交融。
第三,传统武术与道家美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武术的审美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平凡的知识新鲜化,科学的规律情趣化,把宽大、深厚并带有总结规律性的内容集中浓缩在严整、简短的一两句话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传统武术中的美学
(一)传统武术中的“前”
美学中的“韵”可概括为“超然于世欲之外的节操、气概,从而表现出神态、风度”。而武术运动中表现出的“韵”,则是一种和谐、整齐、具有节奏的美。
“韵”就是使各种变化表现充分、激烈,使变化清晰、层次分明、韵厚味醇,使观赏者体验一种美感。武术的韵来白武术套路的节奏变化,来自套路的规范化。武术的韵味,总括起来就是所谓的“十二型”,即快如风、缓如鹰、起如猿、落如鹊、重如铁、轻如叶、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动如涛、静如岳。
第一,美学的韵味表现在武术动作的空间层次变化上,如“旋风脚接劈叉”这个组合动作,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高与低的层次变化。那腾空纵起的一瞬间,似龙卷风直冲云天,在空中快速完成击拍以后,转接的低姿造型,犹如矫健的雄鹰俯冲而下。这种瞬息之间的时空变化,充分展示了一种美的韵律。
第二,美学的韵味表现在武术动作的快与慢变化中,快者犹如海浪那样激荡,滔滔不绝,使人 精神为之振奋;慢的动作犹如微风细雨,缠意绵绵,又如山涧涓涓细水,潺潺缓流,把人带进大自然那秀美如画的田园风光之中。
第三,美学的韵味表现在武术动作的节奏变化上,包括武术动作的“动”“静”“起”“落”“快” “慢” “轻” “重” “高” “低” “刚” “柔’,等,这些变化形成互为补充互相衬托的辩证统一体,统一的结 果便是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浏览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