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即此之谓也)。在 这里,“质”即形质,有物质实体的意蕴,“用”即功用,有操作功能性含义; 于是存在论上的“质用”便是操作论上的“体用”,“形神”与“体用”本为一体。由 此,人们在锻炼过程中便有意识地发展其生理机能的“体”,以增强其身体功 能的“用”;同时又通过明晓其身体功能的“用”,以规范其生理机能的“体”; 从而使体用相兼、和而不同,互相促进、协调和谐。其一般性的概括,也可称之“为 功力、功夫”与“功用、效应”的关系,或身体机理与肢体效应的关系。在这里,人 们的理解又回到最基础的肌体存在论层面上。武术对体用这两个不同方面的界定,反映了人的双重存在。我们已经知道,人 一方面是物质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是精神的存在。就物质存在方面而言,人以 身体为体,以心神为用,从生理活动的角度发挥人体功能。就精神存在方面而 言,却又以心神为体,以身体为用,从心理意向的角度发挥人体功能,各种关 系于是也就倒了过来。人的活动,要以物质性的生理功能为基础,以精神性的 心理意向为主导。所以人的身体与心神在实际上当是互为体用的。由此,人们 一方面可以利用不同的姿势动作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 不同的心理意念去调整自己的身体动作。
- 中国武术的形神体用特点
- 中国武术无论什么拳种,都十分讲究“形神兼备”和“以神统形”的。拳 家一般认为,无形则无神,无神则无味(这跟E|3度人“得味欢喜”的审美情趣 颇为接近,并且带上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刻烙印)。所谓“神赖形而存、形因神 而活”。一方面,形是神的根基和手段;另一方面,神则是形的主宰和目的。由 此形成了 “以形传神、贵在有味”的鉴赏标准。基于中国哲学反求诸己、内倾 超越的追求,任何中国式技艺都是寓神于形和以神御形的。其最后的走向,是“重 主体操作的角度说,中国武术的“形神兼备”和“以神御形”,是跟其“动以 养形、静以养神、内外兼修、意气领先”的原则结合在一起的。它并不仅是个“表 现和再现”的美学原则,而且更是个训练和应用的操作原则,涉及整个操作运 行的力量配置和过程调控。拳谚有云:“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练 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它既强调外练,又强调内练,最后是以内练统领外练,讲 究“意到、气到、劲到”的“意识引导动作”,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的境界。
在武术操作过程中,形神是状态显示,内容决定形式;体用为功能发挥,结 构决定功能。形神状态的背后则是体用运行。传统武术处理体用关系的基本原 则,就是“内外相应、体用一如”。它一般讲究盘架练体,散打应用,心为主宰、理 为依归,凝神敛气,化力为劲,内外相应、体用一如,要在周身一家那“即体即用” 的基础上,去追求“全体大用”之功。在这里,宇宙之道的大化流行跟身心性 命的性理发挥,是合而为一的。陈鑫在《太极拳体用》一文中释“太极拳体”云: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 释“太极拳用”云:“拳之运动,惟柔与刚;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 在称量。刚中寓柔,与人不侔,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 有所主,无任猖狂。随机应变,终不惊慌! ”这是把体用同归于“道”的大化流行。而 所谓“得道”,由此也可以看作一种进化。
这些东西,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武术的特点。中国武术的“练体”,不但有 把握技术体系的含义,而旦还有培植和协调生命能量的意蕴;而所谓致用,则 表示其生命能量的合理配置和价值功能的充分发挥。这里还要注意,武术上的 体用一如不但必须要“有体有用”,而旦还得讲究“体用对应适宜”。借用当 年严复的比喻,牛体有牛用、马体有马用;我们既不能搞“牛体马用”,也不 能搞“马体牛用”。武术是“以技行击”的“用武之术”;由此当要“以技为体、以 击为用”,武术的技术结构必须要适用于肢体打斗。但如果硬要把它移作他用,例 如要它去完成哲学的思辨、科学的认知、艺术的表演、宗教的信仰,恐怕未必 能够那么得心应手。
中国武术的形神体用特 点,可以概括为“象形仿生、师法自然、内外相应、体用一 如”这样四句话;前两句说 形神,后两句说体用。中国思 维是一种整体把握、直观体悟之“象的思维”,通过“象形取意”(就是象其形而取其意,即通过象征去 体现某种意图、意向)从而实现主体操作。所谓“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这种意象型思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象形取意去 把握对象,并借用哲理符号去处理对象。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很 早就通过跟自然界交往的过程,模仿其中各种事物形态的变换去创造各式各样 的身体动作;我们的前人在创造武术的时候,就非常注意模拟自然界的各种事 物(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天象、人事等),参照其相关的姿态、动作、神情等,并 依据人体运动的规律和结合技击方法的需要,由此衍化出具有独特功能的招式 动作,并进而衍化和发展为一些不同的拳系、拳种,而在解释拳理时又往往以 自然界的现象和运动规律来作说明和比喻。传统武术处理形神体用关系的基本 原则,在操作上大体可以分析为这样几个层面:
第一,中国武术的形神特点,首先是依类象形、师法自然;其源可能出于 原始的“模仿巫术”,以为同类可以“相生”(这背后包含有人类进化中模仿 学习的极大智慧);而其方式则有点颇为类似中国汉字,着眼于象形取意(这 背后包含有中国人特有的“以形分类、以类相推”的“象”的思维方式;中医 药的“药性分类、以形补形”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典型例子。依托拼音文 字的外国人就很难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中国武术很多招式动作就是模拟动 物的;野兽动物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单项特长上都超过人类,例如,人跑得没 有猎豹快,力气没有黑猩猩大,视觉不如老鹰,嗅觉不如狗,听觉也不如很多 动物;于是希望通过模拟动物获得动物之能力。人与动物相比,最具有优势的 便是大脑,它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利用各种动物,甚至从动物那里学到我们自 身不具备的知识,并且通过模拟动物的技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姜容樵先生 曾经指出,中国武术“把兽类搏击攻杀的动作,象形取意,模仿到自己身上来,用 这种方法来制敌”。戴国斌先生也指出:“在历史发展中,武术也从动物界汲 取原料进行文化生产。一方面是象形性生产,通过模仿动作攻击力的拳术化、模 仿动物生命力的养生化和模仿动物之态的游戏化,产生了新的活动方式;另一 方面是会意性生产,推进了动物运动意向的身体化和人格化,增添了武术文化 的表达力。在学之于动物的 接联系生产了武术的象形拳 动物的间接联系生产了武术这两种不同的与动物的联系方式和审美追求,源于人对动物截然对立的态度。” 与此相类的还有“自然仿生”和“人物仿生”:例如自然方面的“泰山压顶”、“顺 水推舟”、“雪花盖顶”、“古树盘根”,人物方面的“霸王卸甲”、“张果骑驴”、“麻 姑献寿”、“二郎担山”,此外还有“手挥琵琶”、“玉女穿梭”、“美人照镜”、“回 头望月”等。中国文化认为,自然演化具有某种别无选择、不可抗拒、难以逆 转和天然合理的性质,只有顺天循性、师法自然、随机就势,才能参赞化育、夺 取造化从而替天行道。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我国古代农业自然经 济条件下人们思维方式的产物。
第二,这种种模拟的前提是遵从人体结构和武器形制的活动规律,同时体 现其活动的相互关系。所有的武术招式动作都是通过人体的运动来完成的,由 此必须符合人体结构特点、生理运行规律以及使用的武器形制规定和操作者的 生活方式,通过自我心理结构“因其本性”并“顺其自然”。人体的骨骼、关节、肌 腱和肌肉的活动方向和方式是历史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因此徒手的拳打脚踢受 到很强的肢体操作惯性和生理机能制约,武术的招式动作也就必须根据这些特 点并利用身体不同部位运行而使自己动作顺势顺力,同时也让对方背势背力。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