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萌生并不是各种生存工具的出现,而是形成于人与人的战争之中。 原始社会末期,较大规模的战争开始出现。如《吕氏春秋•荡兵》记载:“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战争使得人与兽斗的工具和技能开始转化为 人与人搏杀格斗的工具和技能,并有力地促进了器械的制作以及技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如《世 本》记载蚩尤作'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兵器的丰富,必然导致使用这些兵器的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正是人与人的搏杀格斗才使得大量的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互相残杀的武器,其中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能也逐渐从中分离出来,武术便在这时以一种独立的社会技能发展起来。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进行狩猎、战事等活动之前或之后,通常都要举行跳“武舞”的仪式。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屡次征伐也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 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千戚舞”,结果三苗部族被“千戚舞”雄浑的力量所慑服,立即臣服于大禹。“千戚舞”正是古代众多“武舞”中的一种。“武舞”是对狩猎或战争场景的模拟,人们在武舞中幻想以这些击刺杀伐的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战胜对手和敌人。从 实际效果来看,武舞既是搏杀技能操练中的一种形式,也是用以宣扬武威的一种手段。“武舞”融知识、技能、身体训练和习惯的培养等为一体,在实战训练中按一定程式来演练,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如今,在很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仍可看到原始武舞的影子,如: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 “东巴跳”,数十上百人手持武器而狂舞。在发现的一些原始岩画中,也能够看到原始武术的图 像。在一些岩画中,远古的战士们成横列状,右手高举短戈,傲然屹立;还有一些人一手持方盾, 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武器,双腿弯曲呈马步下蹲,生动展现了原始武术的威武形象。
(二)武术的形成
武术是原始社会人们在同大自然斗争过程中萌发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构成了原始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质上来说,它还没进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范畴,因而真正的武术是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阶级社会连绵不断的战争、家族的私斗中,比较成功的击、刺、拳、腿等技法逐渐被人们模仿、 传授、习练着。因此,随着战场上的搏斗经验不断得到总结,武术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兵器和武艺也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武术体系正逐步形成。
奴隶制崩溃以后,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教育方面垄断武技的局面被打破,“士 ”阶层和“游 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技开始走向民间。军事武艺逐步流入民间使得武术技艺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武术的技能,习武者之间比试武艺已经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而且,随着武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日趋完善,武术理论也逐渐形成。
二、传统武术的发展
(一)古代武术的发展
发展到奴隶社会,武术已成为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军事技能,并开始向专门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各个时期武术发展的基本内容如下:
1 .夏朝时期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在这一时期,阶级争斗时有发生,而奴隶主贵族之 间的频繁战争则进一步推动了武术技击技术的发展。当时的作战形式主要是车战。为了适应车战的需要,加之冶炼技术的发展,各类做工精良的青铜兵器大量配备军队,并且形制也有许多改 进,组合得也更加合理,如戈与矛结合而产生的戟。另外,当时还出现了“序”和“校”等以武术为 主的教育机构,进行各种武技的传习和演练。
2.殷商时期
这一时期,田猎作为一种重要的武术训练手段开始出现。这一时期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因此田猎不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而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田猎是集身体、 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其目的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驾车技术,“以田狩习战阵”。田猎时,将士们驱驰车马、弯弓骑射,进行各种军事技能的训练,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田猎的记录。后来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
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各种精良的兵器 便开始出现,这大大增强了武术的杀伤力。
3.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贵族专政特权,对贵族子弟普遍进行“六艺”(即礼、乐、射、御、 书、数)训练,于是便萌生了武术文化教育。“六艺”中的“乐”“射”“御”都是与武术有直接关系的训练内容。“射”“御”分别指射箭和驾驶战车,“乐”则是周朝开国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是在东南西北四方各做四次击刺的动作,成为后来的武术基础套路和传统套路中的“打四门”套路。
4.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繁,练兵习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这一时期的铸造工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在吴、越出现了制剑精良的名师大匠。当时不仅盛行击剑,就连文人佩剑也蔚然成风,于是武术格斗技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 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
据《管子•小匡》记载:为使齐国强盛,齐国宰相管仲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为了发掘人才,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会举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人才充实到军队中去,极大地促进了民间武术技能的发展。
据《吴越春秋》记载:古代越国就有一位著名的女击剑家,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还有一套技击理论。越女认为:剑术看起来似乎浅显而容易,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深邃而精妙, 有门户的开合、阴阳的变化。越女的剑术阐明了其中动与静、快与慢、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逆 与顺、呼与吸等矛盾双方的关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
5,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出现了拳术、剑术、象形武术等的分支,为以后武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秦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民间实行禁武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但是秦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对武术的消极影响并不是很大。
到了汉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甚至“兵民合一”“劳武结合”,全民尚武之风盛极一时。由于作战形势的需要,刀开始取代剑在军中的地位,到三国时期,刀已经成为军队中最主要的短兵器。随着剑向民间的流传,使得剑术在非军事用途上更为发达,正是在这一时期,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等开始东传日本。
另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与武术有关的理论著述,如在《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手 搏》6篇、《剑道》38篇。《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习 武练剑,“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这些文献记录的出现,标志着作为对习武者行为规范的“武德”要求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6.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民族实现了大融合,武艺在军中和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发展。 另外,偏安南方的汉族政权多享乐苟安,崇尚声色玩乐,使得娱乐性的武术有了较大发展,如当时流行角抵戏、刀楣表演、刀剑表演以及武打戏等。同时,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开始与佛、道的思想和法术结合起来。
7.唐朝时期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文 化、社会环境使得武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剑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枪成为战阵的主要兵器,剑制也已由刀制所取代,剑完全退出了正式战争的舞台。 然而剑术在民间却发达起来,随身携带方便,并具有健身、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唐朝时徒手格斗技艺的角力、角抵、手搏、相扑等混称并用,发展得十分兴盛,并东传日本,对日本武道的发展贡献极大。
(2)武举制的建立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建立了武举制,这种用考试选拔武勇人才的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首先,武举内容的确立是对武术精炼化、规范化研究发展的结果;其次,武举制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激发了人们的习武热情。唐朝统治者这种重武的举措促成了唐代的尚武任侠之风,甚至文人墨客也崇尚武侠,如诗仙李白就曾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的诗句。
浏览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