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把前臂称为“桥”,把运用前臂进行攻防的方法叫做“桥”法。“桥”法可分为 “长桥”和“短桥”两种。对练的双方以前臂的内外侧进行对碰的练习,目的是让“桥”(前臂) 强硬起来,能够经得起碰击,使臂刚硬、内蓄劲力。桥,就是臂的运使,称为“桥手”。比如, 臂下垂做内旋的动作,称作“滚桥”;肘下沉,称作“沉桥”。对桥手,则要求肘臂刚硬,内蓄 劲力,“练得硬桥硬马,方能稳扎稳打”,南拳十分重视桩步的稳扎和肘臂桥手的坚硬。脱肩团胛:南拳身法讲究脱肩团胛。脱肩,是两肩有意识地向下沉坠,似乎将肩向下脱卸 似的。团胛,是使肩胛骨向前微合,形成团状。脱肩下沉,能助长臂肘的劲力。团胛前合,能 使背紧,有助于前胸的涵虚。直项圆胸:南拳身法还讲究直项圆胸。直项,是下须里收,使颈项挺直,但不可僵硬。圆 胸,是胸作微涵,稍呈圆形。项直有助于胸背肩肘的劲力合一,胸圆则有助于沉气实腹。沉气实腹:南拳也非常讲究气沉丹田,强调沉气实腹,使腹肌加以紧缩。沉气实腹,促使 臀部必须收敛。它与脱肩团胛、直项圆胸及五趾抓地,乃是一个整体,能够做到上下完整一体, 周身劲力就会凝结到一处。五合三催:五合即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三催即手催、 步催、身催。大凡开步出拳,要身随步转,拳随腰发,收腹蓄劲,先收后发。手法须灵活,步 法须生根,“手法快时马步生,马不凌乱自有章”,手法与步法也须协调一致。南拳运动时,要 “手到、眼到、身到、步到“,目随手动,传神于目,示意于手。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 配合协调,这样,南拳运动才能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力从腰发:“手从胸口发,力从腰马生”,南拳把腰视为发力的重要枢纽,它的发力都由腰 力来带动。同时,南拳又强调腰功必须刚柔相济,如“鱼游于水,蛇行于陆如果腰部呆板刚 硬,缺乏柔韧,也带动不好劲力的发挥。南拳在劲力上分寸劲(短劲)、长劲、飘打劲、连绵 劲、爆发劲等。这些劲力均须“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发声呼喝:南拳讲究发声呼喝,随着拳势变化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呼喝声。当发劲时,则 要求随动作而呼出声音,以助发劲之威。一般的喝声有“嘻”、“喝”、“哗”、“眸”、“咿”、“哓” 六音。南拳的声音有两种:一种是发劲的声音,发劲时以短促的呼气配合丹田气发声,以气助 力、以声助威;另一种是结合象形的发生,如虎形、鹤形,当练习该动作时,往往会发出呼啸 或鹤鸣声。这是南拳独特的技法。虽然发声是随着拳势变化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呼喝声,“呼喝 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发声呼喝,一是助威势,二是助劲力,三是助形象,但不可以 无原则地乱喊乱叫。体刚劲粗:南拳在运动时还强调运气鼓劲,肌肉隆起,时张时弛,全身体刚劲粗,使整个 拳势呈现出刚劲十足的形象。总之,南拳的技击运气法无定式、无定法,是配合攻防动作进行的。强调运气鼓劲、肌肉 隆起、时张时弛。南拳运气法一般的配合隋况是:动作吞入(收回)时吸气,要求用抓、扣、 带、钩、拈等手法配合身法,把对方的进招顺其势而引进。动作吐出(伸出)时呼气,用虚招 去诱惑对方,用实招乘隙而入,出奇制胜。动作上浮时吸气,用顶、托、掀、架等手法,借力 过势,使对方失去平衡而露败势。动作下沉时呼气,用压、罩、扣等手法把对方的手臂压、沉, 使之无法提起,造成对方难进、难收、难变之势。连续进攻时,往往自然闭气,出手对准子午, 动作要求简练,干脆利落。在躲、闪、后退时,应有意吸气,防守不离中门,沉肩坠肘不离肋。 在用劲发招时,口轻启,让其自然而短促的呼气,以此配合丹田内气和内力一并外发。在使猛 劲之际,应发声助威,以气催力。以势蓄劲,发劲时强调劲从足生,发之于腰。蓄劲时,以腹式深吸气,将气聚蓄丹田,将 内力聚蓄腰脊,闭住气息,发劲时,力从腰发。其上行,以腰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使 气力达到指尖;其下行,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使气力达到趾端:腰、肩、臂、腿 劲力一致,气力合一,贯达四肢。当气力传至肢体梢端的瞬间,突然加速呼气冲开声门,发声 吐气,以气催力,以声助威。从而发出浑厚的刚强之劲,以达到强打猛攻之能。发劲方式可分 为六种:钻劲(螺旋劲)、冲劲(寸劲)、弹劲、抖劲、内顶劲和咬劲。这些劲力均须“发于腿、 宰于腰、形于手”。正沉含敛法是南拳身形的基本技法,头正颈直、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敛臀收腹是南拳静 止姿势的身形。“牙关起而颈直”说明起牙关于颈部的关系。要起牙关,必须依靠颈部肌肉的收 缩,而颈部肌肉一收缩,颈就自然强直起来。头部也就自然端正了。但要注意切不可使劲收缩 颈部的肌肉,否则会僵直。沉肩含胸是人体的自然状态,而含胸之后,背部自然拔起。把肩部 稍微下沉,双肩略微内含,是一种自然姿势,把这种自然姿势略加调整就成了沉肩、含胸的身 形。胸自然成圆形,颈直有助于胸背肩肘的劲力合一;胸圆则有利于气沉丹田,沉气实腹。沉 气实腹则使臀部收敛。南拳这一身形要求,使上下完整成一体,周身劲力将会凝结到一处。坠 肘是技击的需要,肘关节下坠不但可以保护两肋,而且上肢不受限制,能攻守自如。
四、形意拳套路技术分析
(一)概述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关于形意拳的得名,说法不一,有人认 为此拳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和内意高度统一,故名“形意拳”;其二,此拳 取动物的特长,象形取意,取法为拳,所以称为“形意拳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 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 拳法虽各有千秋,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 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 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动静分明,动作严紧、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 劲力充实、稳固沉着,整齐划一。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短打近用,快攻直取, 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 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 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战斗,“不招不架,只是 一下”。其运动特点是:“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起如钢锂,落如钩竿”、“迈步如行犁, 落脚若生根”、“三尖相照”、“三节相随”等都形象地反映了形意拳的技术风格特点。形意拳动 作简约、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 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它与太 极拳系一样,都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二)基本技法特点头顶•项直:“头为周身之主”•形意拳要求头要保持中正•颈项有意识地竖直•动作尽管 有起落旋转,头部始终要向上顶劲,不可俯仰歪斜或自由摇晃。它必须在自然竖直中含有轻微 的顶劲。与顶头竖项相关的还须使嘴自然闭合,牙齿要扣好,舌尖抵上颗,神态要自然,精神 须集中,不可皱眉怒目、咬牙切齿,下颌里收,用鼻呼吸。松肩,坠肘:松肩也叫“沉肩”或“垂肩形意拳要求随时注意肩关节松沉,肘关节松 坠,两肩微合抱、肩和舒胸(含胸)结合起来,还可助气下沉;使下肢更加稳固。拳出拳时, 臂不要完全伸直,肘略成弧形弯曲下坠,两臂收放,肘要紧靠两肋,使全身的力量贯注到上肢, 周身完整一气。塌腕,撑掌,紧拳:在一般情况下,出掌都必须腕部下塌,掌心向前下方,既有向前的顶 力,也含有向下按的力,五指微分,食指上挑,拇指外撑。使虎口形成半圆,掌心内涵,手的 各部不可松软解劲。它的出拳,则要求五指握紧,拇指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指骨上,食指 向前突出,拳面斜形如螺状,称为“螺丝拳”,腕须直,不可向上翘起,力量要贯注到拳的最 前端。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