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龙舟竞渡习俗起源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起源于屈原说,《荆楚岁 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二、起 源于伍子胥说。邯郸淳《曹娥碑》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三、起源于勾践说。《越地传》说:“(竞 渡)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对此,《事物原始》加以解释说:“竞渡之事,起于越 王勾践,今龙船是也。”四、起源于马伏波说。《来凤县志》载:“十五日为大端阳, 云始于马伏波,俱竞渡龙舟,十五日尤盛。”五、起源于白洁夫人说。云南大理白 族的龙舟竞渡,相传是为了纪念白洁夫人。大理六诏时,邓赎诏主吁罗皮之妻白 洁夫人仁义贤德、才貌双全,深得白族人民爱戴。后来吁罗皮被蒙舍诏主皮逻阁 暗害,皮逻阁还强迫白洁夫人嫁给自己。白洁夫人宁死不从,并起兵为夫报仇, 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擒。然白洁夫人坚贞不屈,跳洱海而亡。白族人民闻讯后 自告奋勇,纷纷自动撑船去打捞白洁夫人尸体,于是就形成了现在流行在大理海 东的龙舟竞渡和海西的耍海会活动。‘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 沼。”而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遭吾道兮洞庭","石源浅浅,飞龙兮翩 翩”中的“飞龙”,被许多学者认为就是龙舟。而这里的龙舟与屈原都没有直接的 联系,也没有提到端午节。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它本是远古时期吴越民族的图腾祭日,”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早在屈原诞生之 前就已经有了。竞渡则是源于远古先民的生产劳动与战争。渔猎时代,人们在 水上追捕猎物而争先恐后地冲向猎物;在水上进行氏族战争时,争先恐后地进攻 与退却。这就是最早的“竞渡”。后来竞渡与人物联系起来,成为某一地方纪念 具有重大功绩的人的一种形式。如纪念大禹、勾践、伍员、马援等等,乃至到后来 纪念屈原。而在纪念人的形式中,纪念屈原则是规模最大的o可见端午、竞渡本 来与屈原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出现比屈原要早得多。据南北朝梁代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 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北齐的宗慎在《荆楚 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江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 水而观之。”特别是唐代的宰相魏征在其巨著(隋书・地理志》中说:“屈原以五月 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 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驱,棹歌乱响,喧振 水陆,观者如云。”都是说端午节纪念屈原,是因为“楚人哀之”、“伤其死”而“以舟 楫拯之”,“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的遗俗。终于把端午、龙舟、竞渡、屈原这几 个不相关的词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一个纪念人的节日。而内涵则是在宣扬、传播 一种精神,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唐代诗人文秀在其《端午》诗中日:“节分端午 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原是在流放期间悲愤而投汨罗江,至今汨罗人每岁皆行龙舟竞渡事,以纪 念屈原。并在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神龛祭拜,并披红布于 龙头上。拜毕,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屈原故里种 归,祭拜屈原的仪式也流传至今。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 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竞渡始于武陵, 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在荆楚地区,人们祭 祀屈原、行龙舟竞渡,是有非常肃穆的仪式程式的。人们在借这种程式表达一种 情怀,一种对屈原爱国情操与人格魅力的崇敬情怀。正是有了这种人文的内涵 沉淀其中,才使端午龙舟竞渡这种形式得以延绵数千年而不衰。唐代诗人张建 封在《竞渡歌》中真实地描述了龙舟竞渡的情形:”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 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时至今日,这种情景仍然在延续,我们每年都可以 看到诗中的情景,感受到诗中的气氛。第二节龙舟文化龙舟竞渡是最富中国传统特色的体育运动,受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的 影响极深。首先,龙作为一种具有神性的动物图腾,在中国整体思维的天人合一 学说中被赋予了主观的意志,也就是说把客体主观化了,或者说被拟人化了。龙 的最基本的神性是上天入水,变化不居;最基本的神职是兴云布雨,司水理水。 对龙的迷信就会给人带来吉祥,或者是化身为天子和伟人。所以,在以“农”为本 的中国,产生对龙的崇拜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这种崇拜意识被物化为外在的 具体行为就成为了必然。而所有的具体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祭神和娱 神,其目的就是为了求得神的保佑。对龙神的祭祀与愉悦的活动很多,且遍布全 国。特别是娱龙的方式更是繁若天星、丰富多彩,但主要还是以歌舞和竞技的形 式予以表现。人们通过歌唱,召唤龙的神灵;通过舞蹈,模仿龙的神态;通过竞 技,显示龙的神力。于是便有了 “龙舟竞渡” °人们深信,通过声势浩大的龙舟竞 渡,能使神龙大娱大悦,从而恪尽职守,保一方水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龙 舟竞渡比较原始的深层动因。另外,从龙舟竞渡时人们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及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禁忌中,我 们不难发现龙舟竞渡还附带了一些传统的道德礼制。比如龙舟竞渡有多个版 本,都是为了纪念某一个人。至于为什么要纪念?无非是因为这个人的身上具 有很大的功绩,需要人们纪念和表彰;或者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很强的中国传统 的优良品德,需要人们记住和发扬。传说中的竞渡习俗起源之说莫不如此。但 不论起源于何种原因,龙舟竞渡这样一种大张旗鼓的活动能够得到长期的延续 和传承,应该最起码要得到统治阶级的首肯或默许,而这种首肯和默许的前提, 一般都与统治者从其统治利益的整体出发,或者说是民间当权者为了迎合统治者统治的整体利益,而在龙舟竞渡中附带了一些德目教化的结果。当然,他们的 目的是为了培植更多的统治者认为的良民。这在荆楚地区举行的龙舟竞渡中体 现得尤为明显。这里的龙舟竞渡绝大部分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纪念的意义就是 要学习屈原的忠君与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历代统治者都需要灌输给人 民的最基本的一种德目礼制。另外,在龙舟竞渡中,还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审美情怀。这种审美情 怀,同样受到了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从天人合一的学说出发,中国的自然崇拜 都赋予了神具有人性的部分,也就是把抽象的神具体的拟人化,认为神也具有人 所拥有的喜怒哀乐。因此,在龙舟竞渡时,人们除了祭祀龙神和他们纪念的人 外,还把祭祀的场所及龙舟装扮得热烈而华丽,而这种热烈和华丽就蕴含着受整 体思维影响的中国式的审美情怀,如在布置祭祀场所时按天圆地方及阴阳、五 行、八卦的基本原理,以中规中矩的对称美为基准来进行布置,并还注意把人们 •的热情充分地展现出来,来营造一种热烈的氛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使龙神得到 愉悦,使龙神愉悦才能得到龙神的保护,才能达到举行这次活动的目的。纵观全球的舟船竞赛,除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卷子文化”圈中的一些国 家在龙舟竞渡时在舱中专设锣鼓手、在船身插上彩旗、并在船头装上威严的龙 头,在船尾装上硕大的龙尾来增加行船的阻力外,其他国家的舟船竞赛无不以尽 量减轻行船负担来提高行船速度为目的。由此,我们就不难知道中国的龙舟竞 渡除了竞速外,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的内涵,竞速不是其唯一的目的。这从另一个 侧面反映出整体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影响不光是意识形态上,还 反映在对运动器材的制作、对比赛氛围的烘托以及人们参加比赛的目的和获得 比赛胜利后的精神寄托等方面。如汨罗江边的屈子祠村在“祭龙头”活动中,就 流传着祭过屈原,又给龙头洗过澡,在龙舟竞渡中就能平平安安的说法,还有“宁 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的说法。人们普遍认为,在龙舟竞渡中夺魁不 光是能使本村名声大振,还能给村里带来丰收和幸福。这是整体思维方式在认 识上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特点,具有较强烈的经验直观性。龙舟竞渡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一个具体的时间、一个 具体的事件上的一次最集中的体现。各地在龙舟竞渡中,其地方文化也有充分 的体现,这在荆楚各地的端午文化及龙舟竞渡中均有充分表现。
浏览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