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又称舞龙灯,是元宵灯节期间最重要的一个具体内容。灯节始于汉 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则是承袭了殷周“祭天”的遗风。在前面的龙舟竞渡章节中,我们对龙有过一些一般性的论述。其实,龙文化 在我国是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并不是我们只言片语能够表述清楚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仍然以弃繁就简为原则,来叙述“舞龙'的内容。舞龙起源于汉代后,至今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祖、祈雨的一种祭祀仪 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蕴含祈神娱神也娱人的活动。唐宋时期,舞龙已是逢年过 节常见的娱乐形式。在研究舞龙的渊源流变史中,有人认为舞龙的源头是汉代 兴起的一种叫,,漫衍鱼龙,,的化装表演活动。据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西域传 赞》、张衡《西京赋》、李乐《平乐观赋将有关文献描述,'霍衍鱼龙’就是人扮鱼龙 的一种表演。其队列“漫衍”达十几丈之长。在徐州铜山发现的与文献记载大致 吻合的汉代百戏画像石上,就有这种人扮鱼龙的群像,并伴有‘吞刀吐火”、“高竿 倒立“、“驯象”、“立骑”等其他百戏图。也有人认为舞龙是远古龙图腾崇拜的遗 存,其原始形态是人们排成逶迤的队形,模仿龙的动作,舞动行进。这种活动称 为“舞雪”,含有祭龙、祈雨等多项内涵。据《周礼・春官-司巫》载「若国大旱, 则帅巫而舞象”《论语•先进池日:'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由此可知,“舞 雪”应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流行。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卷十三就载有汉代舞龙祈雨,汉代画像石上也有舞龙场景。因此认为汉代舞龙是先秦“舞雪”的延续和 发展。后来的舞龙活动,大多都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题,其主旨信仰 与上古的“舞零”一脉相承。还有人认为舞龙源于古代“蚕桑文化,在甲骨文中 就有蚕事占卜和蚕神祭祀的记载。《蚕书》称蚕为“龙精”。在杭嘉湖蚕乡,迄今 有称蚕为“白龙”,或把大蚕称作“龙蚕”的习俗。至今在蚕乡仍还流行着一种叫 “烧田蚕”的活动。“烧田蚕”是蚕乡占卜蚕事和祈祷丰年的一种仪式,一般在除 夕或元宵举行。人们高举用稻草、苇竹、树枝等扎成的火把,在锣鼓声中,奔走于 田径,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蜿蜒火龙,蔚为壮观。由于“烧田蚕”是以‘龙精"、'龙 蚕”为祈祷对象,以火把的衰旺明暗为占卜一年农事和蚕事丰歉的标志,所以人 们在奔走中除了舞动火把,还要念祷祈求谷物和蚕桑丰收的颂语赞词,最后将火 把聚而焚之。据有关文献及诗词题咏记载描述,“烧田蚕”具有悠久的历史。后 来随着“烧田蚕”活动的娱乐和观赏性因素的逐步增加,最终发展为舞龙灯的形 式。这是到目前为止,论述舞龙活动生发流变最典型的几种说法。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切入,舞龙的来历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和传说。故事一说, 有一天,龙王腰痛难忍,将龙宫中所有的药都吃遍了,都不见好转。万般无奈之 下,只好变成一个老翁来到人间求医问诊。医生给他拿脉后感觉非常奇怪,说: “你不是人吧! ”龙王知道没办法瞒过去,就一五一十地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于 是医生让他变回原形,发现他的腰间有一异物,取出一看,是一条大娱蚣。医生 给龙王拔毒、敷药后,使他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人间医生对他的治疗之恩,龙 王就对医生说」你只要照着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于是后来就有了舞龙活动。还衍生出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 的风俗。故事二说,盘古、神农、伏羲轮流掌管素有镇天之宝之称的一根龙头拐杖,以 每年正月初一为交接之时。又是一年的正月初一,到伏羲轮值。突然看到五瘟 童子化成一股黑气,往人间飞奔而去。伏羲恐五瘟童子去人间传播瘟疫祸害人 类,忙将手中的龙头拐杖抛向空中,化作一条金龙,张开大口,一下就把五瘟童子 施放的瘟疫全部吞食,并逮住了五瘟童子,将其监禁了起来。因龙头拐杖由玉竹 制成,后来人们便照着玉竹龙的样子,用竹子做骨架,制成内点蜡灯的火龙,自行 舞弄盘旋,以消瘟免疫。故事三说,玉皇大帝有一根雕龙拐杖,长年累月地感受玉帝仙气变活了。有 一天他偷偷跑到凡间,为非作歹,祸害百姓。玉皇大帝知道后非常生气,遂派天 兵天将将其捉拿归案,并让百姓用烈火焚烧。孽龙被烧得翻滚飞舞,最后尚存一 息之时,才将其押回天庭。从此民间有了舞龙放火的习俗。从以上各种论说及民间传说中,舞龙这项民间的民俗活动,源于祭祀活动, 但在漫长的发展流变过程中慢慢由娱神转化为娱人。成为新春灯节中最为热烈 的带有祈神性质的娱乐项目。第二节舞龙文化我国自古都把龙作为风雨的主宰,龙的出现必然伴随有风雨的迎送,所以求 雨离不开龙。舞龙在汉代已流行,并因节令的不同而舞的龙也不相同。所以有 “春季舞青龙,夏季舞赤龙,秋季舞白龙,冬季舞黑龙”之说。还由此衍生出“鱼龙 蔓延”的节日,成为角抵百戏的内容之一。时至今日,舞龙仍是我国民俗节日中 的重要内容。龙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龙在中国这样一个农耕大国里受到崇拜是有 他的必然性因素的。因为龙的神职是司水,而农耕与水是有着非常密切与重要 关联的。龙管水,他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 持生命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龙也就间接地掌控和操纵了人类的生命。如 此推演,龙对人类的重要性、特别是现实重要性就会超逾人的先祖三皇五帝,也 就会在人类的庆典祭祀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人们要崇拜龙、祭祀龙,最后发展 到舞龙。这与人们对司水的龙有着一种期盼,想借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等崇神观念是密切相关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综观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 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 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 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 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舞龙不再是哪一个民族独有的项目,它属于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全体中华民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的创造 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灯节中 的花灯种类繁多,诸如花卉、虫鸟、百兽,应有尽有,唯其中最特殊而又最巨大的, 就是“龙灯”。在荆楚地区,除了汉族地区有大量的花灯与龙灯外,在鄂西土家 族、苗族地区还有许多极具特色的龙灯。如:苗族的接龙舞;土家族的舞板凳龙、 舞草把龙、舞地龙等舞龙活动。苗族的接龙舞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很有特点。相传苗家太阳山有四十八条 真龙,主管苗族地区行云降雨。苗族青年吴梁雄说,当今皇帝不是真龙天子,太 阳山的龙才是真龙。皇帝一听大怒,立即派兵去太阳山斩断了龙脉,使苗家年年 受旱。吴梁雄找来风水先生问计如何解决,被告知只要大家拿着碗,带着伞到洞 庭湖舀一碗水放在堂屋里,龙就会回来。苗家人就照此办理,龙果然归来并降了 雨水。从此人们盼龙降雨时就成群结队地去接龙,并形成了今日的风俗。接龙 舞多在苗族节日进行,以“四月八”最为隆重。接龙舞一般由100名穿花戴银的 苗族姑娘和100名青衣青裤的苗族小伙组成。姑娘一手持花伞一手执黄绸款款 而行,小伙一手持青伞一手执蓝绸尾随其后。最前者扮成龙师,手持瓷碗,边敲 边唱,后跟两人分持红绿旗一面人组成的龙身在曲折的山道上蜿蜒行进。 行至水塘边,花伞青伞会突然打开,黄绸蓝绸会迎风而舞,犹如神龙吞云吐雾,雨 随龙来之壮景。在龙的旁边,还有许多鱼灯、虾灯、蟹灯竞相簇拥。大家默契地 表演着龙翻身、龙穿花、鲤鱼跳龙门、二龙戏珠、黄龙进门、关龙门丢耙耙等动作。 在以苗族长号、包包锣、锁呐为主的乐队齐奏声中,人们的欢呼声此起彼落。接 龙之后,还要举行闹龙、安龙活动,象征祈求幸福安乐永驻。从接龙到安龙,常常 要表演几天几夜。其间,还要表演棍棒、空拳、木档、刀叉、流星等武术项目。土家族的舞板凳龙、草把龙、地龙也很有特点。传说很久以前的元宵节日, 众人喜欢观龙灯会。有三个土家族青年,越看兴致越高,不禁手舞足蹈,跃跃欲 试。情急之中他们举起自己坐的长板凳,模仿灯舞的样子舞了起来,十分快活, 大家也都来围观喝彩。以后逐渐形成传统,平时娱乐健身,节日表演比赛。土家族草把龙据<来凤县志》载:“五六月间,雨阳不时,虫或伤稼,农人共延 僧道,设坛诵经,编草为龙,从以金鼓,遍舞田间,以檀之。”时至今日,在土家族聚 居区,仍尚舞草龙以祈神驱瘟降雨。各家各户为迎草龙,都会在门前放一盆水、 一碗谷、谷上插木牌,上写“瘟火三部两界神王” 玩龙时踢翻水盆,取木牌放于 纸船,将谷带走。。

浏览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