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对“竞技”的解释十分笼统和简单,称指体育竞赛①。这里面包 含两个词组,即体育和竞赛。竞赛一词从广义上来说,很明显就是互相比赛,争 取优胜;而仅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比赛。而 体育一词就显得比较复杂了。笔者曾对“体育”一词在拙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导论》中有一简短而带倾向性的概说。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体育 学科的逐步建立和健全,体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与社会的其他事务的各种 关系中,逐步显露出它深层次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有诸多学者 通过探讨和研究,从形成体育概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对体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认 识,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是一种文化。从各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到现代 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体育都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积淀,是力 与美的撞击和融合,是动态的运动着的文化。它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它有震 撼亿万人的精神和情绪的能量,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高水平的精神享受。就其 社会性和国际性的传播考查,可称为“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一种文化活动”。体 育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尤其是在通信、交通、信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的影 响下,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之中,对人类 社会和生活发展起着引人注目的促进作用。所以,体育的概念应从社会文化的 视角去揭示其内涵、外延和本质。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是人体科学的组成部分。体育是一项手段和目的的 高度统一的事物。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对象就是人体本身,通过运动,达到预期的 目的,就是人体本身的身心变化。体育与人这一生命体的生存、发展,与人这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机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在揭示人体奥秘、探索人体 未来发展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体育应以人体科学理论和原理去揭示和 鉴定其概念和定义。上述两种观点都阐述了体育的一些侧面,但都没有确切地指明什么是体育 这一问题。却综合地说明了这样一些问题:体育确实维系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 个侧面;体育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所以,以人为对象 的体育,必然要有广泛的生物效应和社会效应;同时,应认识到,随着社会、科学 技术的高速发展,体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大,体育对人类社 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体育”一词是19世纪中叶由国外传入中国的译意词。国外用这一词的含 义与国内赋予这一词的含意间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国内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国内的体育工作者和学者们对体育的概念进行了多方的探讨与研究,赋予了它 多种不同的定义。其观点归纳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也是对峙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就是体育教育或身体教育。体育就是以发展体力,增 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体育的实质就是增强人的体质,并指出“任何一种事 物,其目的是什么,取决这件事物的本质”,而“任何一件事物的本质,起决定作用 的因素,都是单纯的或单一的"只有严格地把握这一思维方法,才能对体育的 概念给予确切的定义,才能使人的意识、观念、思维、理论和实践不产生误差,才 能把握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达到体育的科学水平和科学化水平的提 高,才能保证体育事业的正确发展。并指出“多元论”、“多因素论”是错误的,竞 技比赛、休闲活动、娱乐活动等在其本质内涵和目的方向等方面,与增强体质为 主的体育是不一致的,不能包括在体育的范畴之内。并严肃地批判了 “以体育运 动来代替体育教育或身体教育的观点”和“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来代替体育教 学的做法”,指出采用这种观点和做法,是不利于我国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事业 的健康发展的。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即体育运动,其中既包括“身体教育”为主的学校体 育,而且包括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且认为竞争意识是体育的精髓,集中体现 竞争意识的竞技体育是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尖端部分。这种观点被称为“体育运动观”或“大体育观”。在考查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认为:“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 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 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约, 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这一观点得到了国内多数体育工作者的认 可。国内体育院校的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词典》等经典给体育的概念 下定义时,主要遵循这一观点。在目前阶段,这种观点基本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本人基本上倾向于同意这种观点。不过,我们也知道“体育运动观”或“大体育 观”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其一,是它未能从哲学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体育的 内涵、外延并明确指出体育的本质属性,而是用描述的办法概述的体育;其二,是 未能对体育各侧面具体内容的质的规定性进行深入的揭示和阐述。如“体育…… 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约,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O这只是体育与 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不是体育的特有属性;又如“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 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等,都不是体育的特有属性,都不应出现在定义之 中,应作为一般性质加以研究。体育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我认为应该是:以 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机能为目的的人类活动。不以此为主要目的的活 动,就不叫体育。当然,体育的目的和作用是很广泛的,除上述基本目的外,它还 能“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进行思想教育”等,但这些性质都不是体育的特有属 性,也不能列入体育的定义中来。除上述两种观点外,还有诸如“二重性”论,即认为体育的“二重性”表现在多 方面,一是既作用于人体,又作用于社会;二是在作用于人体上,既有肌体的,又 有精神的;三是作用于社会时,既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又可建设 精神文明,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作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体育即:“人类社 会群体,为了在人的肌体方面强筋骨,即增强体质、肌体机能、肌体活动技能技 巧;在人体精神方面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达到身心并完,从而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增进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进行的社会群 众性的肌体动作体系,或称之为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群众性的身 体训练过程,就是体育——增进人体身心健康,是建设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等观点,在此不一一罗列。不过,上述各种对体育定义的观点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使我们知道体育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反映自 然界对人体提出的要求,又反映社会对人体提出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对体育的 本质属性,即:“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机能为目的的人类活动”可以予 以肯定。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会在新的探索与争论中 不断深入和提高。从以上对体育一词的论述中,再结合竞技,即指体育竞赛的解释,就只能有 一个理解,这就是在解释竞技一词里所说的'指体育竞赛”中的“体育”一词,应该 就是指大体育观中的体育,亦称“体育运动”的体育。有人把体育运动竞赛简称 为运动竞赛,而把参加运动竞赛的所有项目统称为竞技运动。对于竞技运动的 解释,概括地说有以下两种。一是竞技运动是指具有竞赛特点和较高技术要求 的运动项目的通称。有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棒 球、垒球、曲棍球、手球、水球、冰球、跳水、体操、举重、射击、射箭、击剑、摔跤、柔 道、马术、自行车、赛艇、皮艇、划艇、帆船、滑冰、滑雪等数十项。各国或地区还有 自己的特殊项目,如我国的武术。二是竞技运动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 断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等方面的能力,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 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而ICSPE(国际竞技体育协会)在其《竞技 宣言》中把竞技运动定义为:“凡是含有游戏的属性并与他人进行竞争以及向自 然障碍挑战的运动,都是竞技运动。”由此看来,我们在本书中所要讨论的竞技, 符合ICSPE所定义的竞技。其实,竞技并不仅仅是体育运动的专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认为 对各种技能的掌握必须越精细越熟练就越能体现出自己在该领域的价值,于是 就勤学苦练自己的技术,使之达到精熟的程度;各行各业也为了促进本行业各种 操作技能的提高,更好地为自己行业的发展服务,也组织举办各行各业的竞技比 赛。如厨艺比赛、吊车操作比赛、闻味知茶比赛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包。这就 是竞技除了在体育运动中的特有功能外,在其他各行各业中所表现的一种力争 上游的形式。
浏览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