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 年被选送北京中央体育学院竞技系深造,1957年回青岛,在青岛疗养院教授 各种拳法和健身疗法。1957年6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 会,拳术、器械综合评为一等奖。1958年调往北京市公安局担任武术教练。 1958年9月,参加全国武术运动会,拳械综合评分,再获一等奖,其提袍剑 照以整版篇幅刊登在《新体育》上。1982年7月6日病逝。
刘崇禧,山东青岛人,出身武术之家,七星螳螂拳第九代宗师。受家庭熏 陶,自幼习武,后拜螳螂拳一代宗师一李占元为师,成为李占元得意门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山东及全国有“小螳螂”的美誉。他在1953年被选入 国家队。
刘崇禧习武期间也致力于研究地质学,是文武兼备的国家地质勘探科学 家、教授。作为中华武术研究的专家,他致力于武术科研,撰写出版大量武术 科研书籍,出版过《七星螳螂拳》(1984)、《螳螂剑》(1986)、《刘崇禧论文 选》等。退休后专注研究螳螂拳各种不同的拳谱、徒手和兵器套路,以及散 打动作。2016年编写的《传统螳螂拳》《螳螂拳实用散打技术》出版,介绍
[1] 武松脱铐拳在少林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传统武术技击法则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即 在擅长运用拳、掌出击中,充分应用身体多部位的撞、顶、挤、靠、绊、挂、扫、踢、踹、蹬、铲、 弹、缠、采、拿等手段进行攻击。该拳术除展现了武术技击手段的多样化外,还揭示了我国民族勇敢、 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该拳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武学艺术欣赏性,培养了人们的意志品质,它是 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佳品。
[2]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体育志[M]. 1993: 38. 螳螂拳的演化与形成,两个分支、六个流派的技术特点与风格,主要拳师的横 向对比等内容,为后人了解螳螂拳拳种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
成传锐,擅长五行通背、断门枪术、奇行剑术,通晓少林拳、查拳。国家 武术队解散后,转入中央体育学院武术班,1957年于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毕 业后留校任该校讲师、武术教研室副主任,国家级裁判员。1960年获全国武 术比赛长器械亚军,曾赴英、法等国表演武术。1962年北京体育大学组建武 术队,他与张文广同任教练。曾作为中国武术专家小组成员和中国武术代表团 教练,出访英国、法国、日本等10个国家和地区。历任中国武术学会常委、 武术教材推广编审委员、中国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院校武术学 科教材编审成员等。他主编《甲组规定枪术》《中小学体育教材一武术》等 书。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武术专文数十篇。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 荣誉称号;荣获“北京体育工作30年”奖,中国“武术贡献奖”等荣誉。
马春喜,出身于河南开封的武术世家。在祖父的严格训练下少儿时代武技 已相当出色。1953年与母亲一起代表中南区参加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均获 奖。14岁时入选国家武术队,主练拳术、单刀和峨嵋刺。她的峨嵋刺独树一 帜,曾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表演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高度赞扬。国家武术 队解散后,她回到开封改练体操,曾获一级运动员称号。1965年毕业于北京 体育学院武术系,在名师张文广教授的指导下,精通拳术,具有较高的武学理 论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她从教育单位调回到河南省武术队任教练、 总教练及领队,曾赴泰国、菲律宾、韩国等国访问和教学,培养了陈静、王立 新、肖素荣、刘志华、赵娆娆、闪明、李宝玉、张希珍等多名世界和全国冠 军,为武术推广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是“中华武术百杰”之一。编写出版 过《陈式太极拳》《三十六式太极刀》《太极长穗剑》《陈式太极剑》等书刊。
马春喜多才多艺,酷爱戏剧,具有演员天赋,参演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如 在《杨家将》中扮演余太君,受到观众和影视专家好评。值得一提的是,马 家已是五代的武术世家,其祖父马华亭精通查拳,身怀打弹弓绝技,被誉为 “神弹子”;父亲马克勤、母亲马玉霞擅长武术;她与丈夫刘善民是大学同学, 丈夫是张文广的得意弟子,擅长刀术,功夫超群;妹妹马春玲、二妹马春琦、 弟弟马春山都是武林精英,从事武术工作,并在开封开创“春山武术学校”; 她的两个儿子,分别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技击散打和拳 术班,在多次全国比赛中均获奖;两位儿媳妇都习武,曾获得全国冠军,难能 可贵的是其第五代孙不仅喜欢武术,而且崭露头角,是习武的好苗子,实现 “马家”继承和发扬武术事业的愿望。
沈少三,出身于武术摔跤世家,北京人,被誉为“摔跤泰斗”和“一代 跤王”,父亲是赫赫有名的沈三。他擅长拳术,精通石锁。2005年获得中国摔 跤协会和发展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更为可喜的是,石锁已被列 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少三被确认为唯一传承人。1958年河南省运动 会在郑州召开,他作为洛阳市的代表参赛并获得轻量级摔跤冠军。后出任河南 省武术摔跤队的教练,并相继建立了河南省男、女柔道队,一人兼武术、摔 跤、柔道队教练。他曾任国家青年摔跤队的教练,带队多次参加国际比赛,获 得良好成绩。两个儿子均继承父业,分别在国家体委和北京体育大学从事摔跤 训练和教学工作。年事已高的沈少三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仍关心我国武术、 摔跤事业的发展,希望有朝一日看到中国国粹成为奥运会的正式项目。
萧(肖)应鹏,字韦飞,原四川省重庆市人。擅长四川猴拳,被誉为新 中国第一代“猴王”。17岁始习武,曾在当地国术馆习练拳套;嗣后入重庆武 英国术专科学校深造。先后师从张正忠习太极玄门剑、拔步单刀与形意拳;师 从丁世容习吴式太极拳、形意拳与八卦掌;师从胡建秋练硬气功、醉拳、子午 拳、猴拳等。1948年任重庆警察学校国术教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汽车驾驶员,并利用业余时间继续苦练武艺。
为求得猴拳之真谛,他在家养猕猴,以悟其性、仿其形、取其灵,深得其 奥妙。在此基础上创编了 “猴拳老架”“新猴拳”“猴棍”等套路。1953年在 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他的猴拳表演获优秀奖,后到北京中南 海为中央领导汇报表演并获得好评,被选入国家武术集训队。1958年在中央 体育学院武术班学习,同年调四川成都体育学院任教。30多年来,他培养了 大批武术人才,弟子中有郭洪海、熊长贵等。还发表了较高水平的武术专文, 曾参与《奇功显影》《中国武术观》等专题片的摄制工作。1985年获国家体 委授予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
赵淑琴"],出生于北京。太极拳传人,航天二院高级工程师,师从高瑞 周老师习练少林拳及李式太极拳。1953年参加华北地区武术运动会获金牌, 同年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获武术金牌。曾为高瑞周创办的 汇通武术研究社做出积极的贡献。
田永福[2],河北省人。国家体委训练局副主任医师,师从李存义,擅长 形意拳。1954年任天津体工队武术运动员,1954—1956年任国家体委竞技指 导科武术运动员,运动系行政处职工。1957年至今任训练局按摩师、副主任
[1] 周世勤,佟智广,周梦华.精练太极拳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6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司.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 名录:1992年卷:第三分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396.
医师。先后在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女排等队担任队医工作,曾三次参加奥 运会医务组工作,特别是在第25届奥运会上按摩治疗工作突出。
李文贞,原名李亚男,河北霸县(今霸州市)人。著名武术家天津功力 门武术“霸州李”李茂春(原名李发、李法)的女儿。李文贞从七岁开始随 父习武,她擅长飞虎拳和剑术。1953年入选国家武术集训队,1956年在全国 武术表演大会上获优秀奖,1957年在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获一等奖。后担任 天津振华武术馆副馆长和天津体育馆武术教练。她曾随周总理代表我国武术界 出访东欧六国,在波兰青年联欢节上,以太极十三剑获得国际金质奖章。李文 贞先后获得香港武术节《武术耆英奖》、长城武术节“世界武术联盟武林长 老”、美国“武术段位10段”等荣誉称号。
浏览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