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础脉搏测定:在自我监督中,常用清晨卧位脉搏来评定身体功能状况。对基础脉搏的测定可了解机体的功能状况,检测运动负荷及疲劳程度。如运动负荷适宜,无疲劳积累时,则基础脉搏稳定,而且精神饱满。这说明机体反应良好,机能增进,体能提高;反之在 一段时间内,如基础脉搏波动幅度大、且身体的疲劳感非常明显,而又无其他诱发因素(疾病或重大精神因素等),则反映机体功能水平下降,这可能与运动负荷过大、身体疲劳有关。
2.血压
血压是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所造成的压力,一般常指动脉血压。在安静状态时,我国健康成年人的收缩压为13.3〜18 kPa (100〜135mmHg),舒张压为8〜10.6 kPa (60〜80mmHg), 安静时正常的血压变动范围应在1.3 kPa以内。血压也是评定运动负荷和健康水平的一项简易 指标,在运动实践中也已被广泛应用。如果早晨安静时血压比平时高2〜2.6kPa (15〜20nlmHg),且持续一段时间不变,又无其他诱因,则可能由于运动负荷过大引起;早-晨血 压如持续比平时升高2.6kPa (20mmHg)以匕则可能为过度疲劳的征兆。
3.肺活量
尽全力吸气后,再尽全力呼出的气体总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可达到的最大通气量。肺活量的测定方法简便,是常用的了解生理负荷大小、机体适应与否及健康水平好坏的一项生理指标,它同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因素有关。
:将参加锻炼一段时间后(几周或几个月)所测量的肺活量的值与参加锻炼前之值进行对比,如果比值稳定或提高(等于1或大于1),反映运动负荷适宜,机体适应;反之,如比值下降,则反映运动负荷过大,机体不适应。
4.体重
经常参加身体运动可使体重发生变化,变化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体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机体失去过多的水分和脂肪的结果。这个阶段一般持续3〜4周。进入第二阶段,体重稳定,在此期间,运动后减轻的体重在1〜2天内可得到完全恢复,这个阶段持 续5〜6周以以后进入第二阶段,通过持续不断的运动,肌肉等组织逐渐发达,体重可能有所增加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在自我监督中,每周可测量1〜2次体重,每次测量时间要一致。如果体重基木保持不变或上下略有波动表明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反应。如果出现体重持续性下降并伴有其他异常反应时,可能是运动量不适宜的反应或患有其他消耗性疾病,应查明原因做及时处理。
另外,女同学应记载月经情况,包括月经来潮口、持续天数、经量多少,经期的自我感觉(如痛经、情绪激动)以及月经期间进行运动锻炼的反应等。
二、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及其预防
(一)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在剧烈运动时,特别是中长跑时,人体会产生胸闷,呼吸急促,动作迟缓而不协调,甚至恶心等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极点”。
“极点”出现后,应适当减慢跑速,并注意加深呼吸,坚持下去,则上述生理反应将逐步缓解与消失。而后动作将变得协调有力,呼吸均匀自如,一切不良感觉消失并恢复正常,此种现象,运动生理学称之为“第二次呼吸”。
1.原因
产生极点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各器官系统都有生理惰性,而内脏器官惰性大于运动器官, 从事剧烈运动时,运动器官能很快达到最高机能水平,而内脏器官则一时跟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造成机体缺氧和酸性代谢产物的堆积。在这些代谢产物刺激下,引起呼吸、循环系统 活动失调和大脑皮层动力定型的暂时紊乱,从而产生“极点”现象。极点出现后,如果笔持继续运动,内脏器官惰性逐渐被克服,改善了氧的供应,加上极点出现后运动速度减慢,乳酸产生减少,使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的功能关系基本协调,生理过程出现新的平衡,故出现了 第二次呼吸。
2.处置与预防
“极点”和”第二次呼吸”是长跑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无需疑惑和恐惧。极点现象出现的早晚和表现程度与准备活动、呼吸方式及心理状态有关。只要坚持经常锻炼,剧烈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适当增加呼吸深度,稳定情绪,极点现象是可以延缓和减轻的,甚至可以不出现极点现象。
(二)肌肉痉挛
肌肉进行不自主地强直性收缩,变得坚硬、疼痛,俗称抽筋。运动中最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屈拇肌和屈趾肌等。
1.原因
在寒冷环境中运动,肌肉受到寒冷刺激易引起肌肉痉挛,常在游泳或冬季户外锻炼时发生。有时准备活动不够或肌肉进行快速连续地收缩,也会使其因舒张不全引起痉挛。从事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特别是在夏季从事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由于大量排汗,也能使体内水盐 代谢失调而引起痉挛。情绪过分紧张也是导致肌肉痉挛的一个因素。
2.症状
局部肌肉剧烈挛缩发硬,疼痛难忍,而且时不易缓解。痉挛缓解后仍有不适感。
3.处置
遇到肌肉痉挛要沉着、冷静。在一般情况下,对痉挛部位的肌肉做牵引即可使之缓解。 例如腓肠肌痉挛时,即伸直膝关节并用手牵拉脚趾使其背伸。此过程最好有同伴协助,但切忌施力过猛。此外,可配合按摩、揉捏、叩打以及点压穴位(委中、承山、涌泉穴等),以 加速痉挛缓解和消失。
4.预防
首先应加强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发生痉挛的部位,事先应适当按摩;夏季进行长时间运动时,应适当补充盐分;冬秋运动时, 要注意保暖;游泳下水前,应先用冷水淋浴,游泳时,不要在水中停留时间过长;疲劳和饥 饿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三)运动中腹痛
这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后,由于运动锻炼而引起或诱发的腹部疼痛,它常发生在长跑、马拉松跑和竞走等耐力性运动项目中。
1.原因
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开始时运动过于剧烈,或者跑得过快,内脏器官功能尚未达到竞赛状态,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腹痛;也有的因运动前饮食过饱、饮水过多或饭后不久就进行运动,或腹部受凉,引起胃肠痉挛;少数因运动时间过长或过于剧烈,使下腔静脉压力上升,引起血液回流受阻,或者因肝脾郁血,膈肌运动异常,致使两肋部胀痛;慢性肝炎、慢性阑尾炎、溃疡病等患者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病变部位受到震动、牵扯等刺激也可引起腹痛。
2.症状
腹痛的部位主要依发病原因而定,由肝脾淤血引起的腹痛,肝痛在右季肋区,脾痛在左季肋部,疼痛性质为胀痛或牵扯性痛;胃痉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部;肠痉挛、肠结核引起的腹痛在腹腔中部;食后运动疼痛常发生在上腹部或中部。
3.处置
运动中发生腹痛时,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迹象,一般可采用减慢跑速和降低负荷强度, 加深呼吸,按压痛部或弯腰跑一段距离等方法处理,疼痛常可减轻或消失。如果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加重,应停止运动,并口服十滴水,或揉按内关、足三里等有关穴位。如仍无效果, 则需请医生诊治。
4.预防
膳食安排要合理,饭后须经过一定时间以后才可以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不宜过饱或过饥,也不要饮汤水过多;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训练的科学性,运动量要循序渐进,并注意呼吸节奏;夏季运动后要适当补充盐分;对于各种慢性疾病引起的腹痛应就医检查,病愈之前,应在医生和教师指导下进行运动。
(四)运动性肌肉酸痛
参加运动锻炼的人,特别是刚开始参加锻炼的人,在运动之后往往感到肌肉有酸痛感觉,这在运动医学中叫运动性肌肉酸痛。
1.原因
近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后肌肉酸痛是运动时肌肉活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的痉挛所致。这种酸痛不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即刻, 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天以后,因此也称为延迟性疼痛。
2.症状
山于这种酸痛现象只是局部肌纤维损伤和痉挛,不影响整块肌肉的运动功能,但存在酸痛、发胀、发硬等感觉,所以,酸痛后经过肌肉内部对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会变得更加强壮,以后同样的负荷将不易再发生酸痛。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