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准备活动应具有韵律性
准备活动的韵律性是近年来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它首先表现为音乐在健身过程中的运用。使健身人群能够更加协调准确地表现动作,提高练习的节奏感和动作运用的实际价值。
(四)准备活动的内容多样化
基于以上特点,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更加多样,富于变化。随着健身的类型、性质以及健身的基木任务等变化而变化。使健身活动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了热身部分的实践性。
六、准备活动应注意的方面
(一)加强思想教育,严格要求
许多运动员损伤的统计材料表明,不少运动损伤是因为事先没有进行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不科学造成的。因此,必须对健身人群进行准备活动目的性、重要性等内容的教育。另外在健身过程中,对组织纪律性及基本姿势的准确性要有严格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加强思想教育,严格要求,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保证身体的全面发展。
(二)选择好示范位置,示范动作要正确
示范是为了给健身人群建立正确、完整的宜观形象,在健身人群的脑海中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只有示范正确,健身人群才能做到操作准确规范。示范应站在横排等边三角形顶点,健身人群站队应侧对或背对阳光与风向。如果健身人群站成半圆形或圆形做操,示范应站在圆形 队队形的中心。健身人群成纵队进行做活动,示范应站在排头的左前方,这样才能确保全体健身人群看清楚示范,否则会影响健身人群情绪,从而导致示范效果不佳。
(三)准备活动应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在组织准备活动的练习中,应把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项性准备活动以及为专项服务的辅助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精神上、生理上自然地向基本部分过渡,为提高基本部分的练习效果打 好基础。如在篮球运球转身的准备活动中,安排一些脚步动作练习,如前转身、后转身等。在短 跑的教学中,安排一些各种跑的的项目练习,如小步跑、后硬跑、高抬腿跑、加速跑等。这样安 排便于引起基木内容相应的人体生理变化,提高人体有关中枢神经的兴奋性。
总之,科学地安排健身活动中的准备活动是使健身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健身人群应 善了运用和组织健身的准备活动,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
第二节健身过程中的安全性
国内外许多专家认为,今后的运动方式应向弱式发展,以温和的、循序渐进的运动锻炼取代不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因此,健身者在H常生活中,进行武术健身过程中应认真学习与掌握科学运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运动医务监督,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一、运动医务监督
自我医务监督,指运动锻炼参加者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反应进行观察,以便更好、更科学地安排运动锻炼,防止意外的发生,提高运动效果。 它是运动者个人评定运动负荷量大小,预防运动伤害,及早发现过度疲劳的有效措施。
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取得良好健身运动效果的前提。所以参加健身锻炼必须善于掌握运动负荷。因为如运动负荷太小,锻炼效果不大;如果运动负荷过大,而又无节奏,则不但影响锻炼效果,甚至可能产生对机体的损伤而不利于健康。
自我监督有自我主观感觉和客观评价方法。自我主观感觉有身体疲劳感觉、睡眠、食欲、 运动情绪、排汗量等;客观评价方法有自测脉搏、运动成绩变化、体能测验以及其他身体形 态和生理功能的测量等。女生还应注意月经期间的情况。
(一)主观感觉
主观感觉,一般包括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的感觉。正常人如果运动负荷合适,工作、 学习和劳动时会感到精力旺盛、体力充沛、跃跃欲试。运动之后虽有一定的疲劳感觉,但不影响正常的食欲和睡眠等,有时肌肉也有轻度疼痛,四肢有一定的沉重感,但这些现象经过 一夜的休息,次晨即可消失,而且身体的机能状况愈好,则消失愈快。
1.一般感觉
一般感觉,是人体功能状况,尤其是中枢神经状况的反映。身体健康的人,总是精力充沛、 活泼愉快、学习工作效率高。但运动过度或时常患病就会感到精神萎靡不振,软弱无力,行动迟缓,不愿学习和工作,情绪容易激动等。在运动后的学习或工作中,若精力充沛、活泼愉快, 则为良好反应;如若精神萎靡不振、软弱无力、倦怠或易激动,则为不良反应。若精神状况一 般,但又未出现上述不良反应,运动量可以保持,经过适应期后,良好反应就会产生。
2.运动心情
运动心情与精神状况密切相关。一个人在运动前心情愉快,乐意参加运动,这是健康的表现。反之,如在无疾病、情绪刺激等其他因素干扰下,运动前对运动缺乏热情,不乐意执行运动计划,表现出态度冷淡、甚至厌倦,则可能是早期过度疲劳和健康状况不住的征兆。 这种现象发现之后,应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杳,搞清楚是否患了什么疾病或调整运动的次数、 时间和运动量,以缓解这种不良的身体反应,直至过渡到正常的运动心理状态。
3.不良感觉
运动锻炼初期或从事一个新的运动项目开始阶段,由于机体的不适应,多数运动者都会有肌肉酸胀,四肢乏力等不良感觉,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经过适当的休息或经过一段适应 期后,这些现象便可消失。身体运动水平越高,消失的也越快,有的甚至感觉不到肌肉酸胀。 如果在休息和营养保证的情况下,上述现象长时间不能消退,就可能是过度疲劳的现象。有时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气喘、胸闷或腹疼等不良感觉,其原因大多与运动的内容、方法、运动量的安排不当有关。这就要注意休息、调整,必要时可到医院检 查,以防运动性伤病的发生。
4.睡眠
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睡眠应该是良好的,表现为睡得快、睡得深,少梦或无梦,醒后头脑清晰、精神抖擞、精力充沛。若出现入睡难、失眠、屡醒、惊梦、身体倒虚汗、早起浑身无力或嗜睡等现象,则应检查运动方法和负荷量的安排是否恰当、适宜。
5.食欲
经常参加运动的人,由尸能量消耗较多,一般食欲都较好。如果进行身体运动后,在正常的进食时间内,出现食欲不佳,并伴有口渴等现象,则可以考虑是否与过度疲劳或健康状况不良有关。应及时查明原因,采用相应的方法来改善这种不良的现象。
6.排汗量
排汗是人体内水分蒸发散热的一种方式。人体排汗量的多少常与运动量、身体机能水平、 饮水量、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及衣着有关。若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近来出现大量排汗,甚至发生夜间盗汗等反常现象,则可能是近期运动量过大或身体功能状态不良、健康状 况下降的反应。但一般人们对排汗量的多少重视不够,容易忽视它对健康状况的监督作用, 这一点需引起注意。
(二)客观检查
在主观感觉的基础上,测定脉搏(一般测晨脉)、体重(固定时间每周测一次)和运动成绩的变化情况,条件允许的话可测定握力、肺活量、血压等指标。女子还要对月经情况做 一些记录,以便为综合评定提供参考。
1.心率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可靠生理指标之一,它不仅用在疾病中的观察,而且也是运动保健、自我监督和评定的常用指标。研究早已确认,人体负荷量的大小与心率高低呈一定比例关系,而且运动后的心率还能反映出机体的恢复情况。 所以,心率的测定早已被广泛地用来反映运动训练效果的好坏、评定运动负荷大小及健身运 动的负荷适宜与否等。为测量方便,常用脉搏频率来代表心率,正常成人每分钟脉搏跳动75 次左右,生理变动范围一般为60〜100次min。
(1)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1小时后的脉搏测定:运动前的脉搏作为对照参数;运动后即刻的脉搏可反映出该项运动的强度;运动后1小时的脉搏可评定该次运动的生理负荷的大小。如果运动负荷不大,那么在锻炼后1小时内即可恢复到锻炼前的心率水平,而且疲劳感觉不甚明显。如果运动负荷过大,则运动后1小时不易恢复。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