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十五分,大会总裁判何贤召集两拳师在台中握手为礼后,当场裁判彦 光宣布开赛。电铃一响,吴公仪、陈克夫相继离座,比武开始了。第一回合,陈克夫首先用拳击打吴公仪面部。吴氏微微闪过,亦用拳还击。 陈克夫一面转弯,又是一拳向吴公仪面部击来,吴氏左唇被击中。跟着陈克夫 一个“回手”落在吴公仪颈部,吴氏倒退两步,仆于台上之绳边(擂台四周有 上中下三根绳栏)。陈克夫未再向前袭击。公仪马上恢复反应,一个箭步向陈氏 脸部迎面一拳,打中陈克夫之鼻,当即左边有血渗出。公仪向陈左颊又击一拳, 陈氏退到台之一边。公仪向总裁判看了一眼,也不进袭。此时电铃大响,第一 回合结束。在第一回合中,陈克夫鼻部被击中,鼻血涌出甚多。休息时,陈的两个助 手用冷水替他浇头,并做全身按摩,休息时间因而延长6分钟。第二个回合开始后,.吴、陈二人各做上中路进击,公仪胸部中了两拳,克 夫肩部头部亦被击中,且右手伸出时,亦被公仪在其小臂骨连连敲击。一分钟 左右,克夫突飞起右腿,大会眼见场面恶化,电铃大鸣。总裁判何贤即召集裁 判员作紧急会议,洽商后,决定做不记名投票。投票的裁判员有梁昌、梁国荣、 彦光、李剑琴、董英杰6人。开票后,有4张票是应停赛,1张是应暂停赛,1 张是吴胜。何贤于是郑重宣布“比赛停止”。观众表示同意,报以热烈掌声,然 后离座,秩序无紊。停赛后,吴、陈二人在何贤及两裁判陪同下握手致礼。吴公仪拍着陈克夫 的手说:“我老了。你还年轻,前途大有希望,望你努力。” 一场酝酿了数月之 久的“慈善拳赛”,至此便告结束了。了解了吴、陈比武经过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吴、陈二人的具体情况。吴公仪,字子镇(1900-1970),河北省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吴 鉴泉之长子。曾任黄埔军校学生部及高级太极拳教官,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 后到香港教拳,任香港鉴泉太极拳社社长。比武那年是53岁。陈克夫,祖籍广东省台山县六村。生于澳洲。师邙本夫,习白鹤派拳术, 兼擅拳击,是香港拳击冠军。曾任香港国民大学体育系拳术教师。1952年于澳 门创立泰山健身学院。比武那年是35岁。从简历上看,二人都是职业拳师。不同的是吴公仪时年53岁,已是年逾半 百的老人,陈克夫35岁,正值英年。二人体重的资料虽无记载,从体形上看, 吴公仪中等身材,貌似教书先生;陈克夫身躯高大,雄武有力。从年龄,身材 两项比较,吴公仪明显处于劣势。那么吴公仪为什么不让年轻力壮的弟子应战, 却要冒着一定风险亲自参赛呢?要知吴氏是一位资深的职业拳师,不能不考虑 比武的后果,比武失败,太极拳就无法立足于港澳;如果战胜对手也会引起宗 派斗争,再开打斗之风,而这种状况是当时港澳当局所不允许的。最好的办法 是既显示了太极拳的风采,又不使对手伤面子,而这种设想青年弟子们是无法 理解和实现的,所以吴氏只好亲自出马。上述分析,从吴、陈比武的第一回合中也可以找到佐证。一开始,吴氏处于守势,陈克夫抢先进攻。当时报纸说:“出于意料之外,一开始陈克夫便以 '卜成’手法向吴公仪进攻”,吴被迫处于劣势。后来他改变了战术,“一个箭 步向陈氏脸部迎面一拳,打中克夫之鼻”,陈氏鼻血涌出。吴氏占上风之后,并 未乘胜进击,而是“向总裁判何贤看了一眼”,我想可能是示意叫停,果然“电铃大响”,第一回合结束。从这场比武经过来看,是否能说明前文对吴公仪为何 要冒着一定风险亲自参赛的分析呢?吴、陈比武的结果是,从此太极拳名气大振,风行于港澳南亚,又未与其 他拳派结下“梁子”,弓起门派之争。从这方面来看,吴公仪先生的勇气信心和 老谋深算是应当予以肯定的。但是,从吴、陈比武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太极拳技击训练的不足。自清季 道咸年间永年人杨禄禅、武禹襄及其传人大力推广太极拳以来,到民初已成为 著名拳种,但参加研究者多为达官巨贾和知识阶层人士。伴随社会时尚,太极拳逐渐演变为以健身养性为主的“高级拳术”,倡导“文明竞技”,实用训练多 以推手为主。在历届擂台比武中,太极拳名家都没有下过场,其弟子也很少参 赛,这就失去了实战锻炼机会。1954年1月17日吴、陈澳门比武,是太极拳名 家第一次与其他拳术名家擂台比武,其结果是既显示了太极拳家的风采位在社会上有一定声望,而又年逾半百的老人敢在万余名观众瞻视下与一身躯 硕壮、年富力强的别派高手较技比武,需要有多大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暴 露太极拳如果光靠推手训练“文明竞技”,在“武无善作”的擂台比武中是举 步维艰的。意想不到的是这场不到三分钟的吴、陈比武,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掀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高潮,成为20世纪后期海外华人文艺的一大特色, 梁羽生、金庸等人的作品风行一时,新派武侠小说的兴起,说明人们崇尚侠义 的心情未泯,对武技尤感兴趣。吴、陈比武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我们如今重谈往事,不必再斤斤计较谁 胜谁负,除敬慕吴、陈二位武德之外,应当以务真求实之态度研究总结中华武 术的实用技术,清除浮夸荒诞、形式主义,在符合时代需求下使中华武技与时 俱进,永葆青春。(原载:《武魂》,2003年第6期)’武史探迹清的武土所考我国的武举科考始于武则天,《事物记源》卷三载:“武举盖始于武后之 时,其始置在长安二年(702年)也。”《唐会要》也有类似记载:“长安三年 (703)年正月十七日诏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选。此武举 之始。”有了武科考试,随之就产生了教练武艺的武学和教师,到了宋神宗时, 还建立了国家级的武学。武举科考制随着时代的进展日趋完善,一至延续到了 清代末叶,对战阵武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清朝以武功取天下,立国后对武科考试极为重视,各省、府、州、县都有 武学,教导士子学习有体有用之学,“道艺出其中,经济亦出其中”。在考试选 拔方式上,仍袭明制,分童试、乡试、会试。为了有别于文科考试,名曰“武 场”,成为国家选拔武职官员的主要途径。童试,亦称小考。为童子试,应试的考生都称“武童”,俗称武童生,“虽壮丁老叟,但与试,皆得以童称之”(见《清稗类钞•考试类》),所以称做童 试。这是武场考试的第一步。童试要考三次。一是县考,由本县知县主考。二 是府考,由本府知府主考。三是院考,由皇帝钦命的学政主考。大省由各部侍 郎充任,简称为督学部院,考试的地方统称试院,故名院考。这三次考试,都 分四场,一是步箭,二是马箭,三是弓刀石,四是文字。步箭共射三箭,箭靶旁有鼓手,武童每射中一箭,即擂鼓一通。三箭都射 中的,考中的希望就很大了。如只射中一箭,其他几场考得好,也有希望。清 人钱彩编的《说岳全传》,有一回写周侗带领岳飞、王贵等弟子到内黄县参加小 考。书中虽是宋朝人,内容写的倒是清代童试步箭的情景。马箭是在马箭道旁设立三个箭靶,考生鞭马飞驰,张弓射靶,即戏文常唱 的“一马三箭”。清初军旅以骑射为主,所以这项考度很重要,考生如能飞马左右开弓,连中六的,视为“特技”,别的场次考得虽差,也可望中。第三场弓刀石,就是拉硬弓,舞样刀和端制石。弓分头二三号,这种弓不 是为射箭用,而是专为引拉测验膂力的,弓力大,故名硬弓。刀是用生铁铸成 的大刀,尺寸较一般大刀长大,故名样刀,也分头二三号。样刀光举起还不行, 要舞若干刀花,如劈面花、背弓花、托塔转、劈花转身等。这些刀花经过艺术 加工,至今还保留在京剧舞台上。制石,也称制子,是一长方形石头,两旁有把手,也分头二三号。练法有提、端、举之别,一般能端起平胸就不错了。弓、 刀、石三项都是用来测验考生力气的,《儒林外史》第26回:“他是个武举, 扯得动几十个力气的弓,端得起三百斤的制子,好不有力气!”说明参加武场考 试的士子光有武艺还不行,还得有力气,所以在清代二十岁以前考上文秀才的 不乏其人,能考上武秀才的就不太多了。以上三场,称为“外场”,最后一场文字场,俗称“内场”,不像考文秀才 那么复杂,大都是默写一段《孙子》,一般有三行即可。字虽不多,由于练武的 考生大都是重武艺轻视文字,所以也常闹笑话。《清稗类钞•考试类》就有这样 的记载:“武闱但以弓马技艺为主,内场文策不论工拙也。顺治乙酉(1645年) 顺天武乡试,有将一旦二字写作亘、丕字写作不一”的。乡试尚且如此,童试 情况可想而知。除以上四场考试外,对应试者的面貌身体素质也是非常注意的。我国古代 设有国籍法,直到光绪末叶才由政府制定颁布了第一部国籍法。在此之前,只 有士子参加科考才报籍贯三代。为了防止冒名顶替,还要注明“面貌特征”。考 生入场前,主考官要点名验证。在武考生的名下还要加印“用”、“月”、 “日”、“气”四字。点名时,对身高体宽的考生,主考官在“用”字上点一点; 细高身材的在“月”字上点一点;粗壮者点“日”字;身形不正者点“气”字。 这一特殊规定充分体现出对武考生相貌器质的重视。
浏览1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