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种种说法虽然都各有所本,且皆言之凿凿,但是都经不起推敲。
尽管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但是通过后期咏春拳的发展 和各地的传承谱系可以看出,严咏春为咏春拳始祖,是较多人更为认可的源 流。严咏春授拳给丈夫梁博俦之后,梁博俦在南雄县设馆授艺后,将咏春拳传 于以医治跌打损伤为生的族亲梁兰桂。梁兰桂膝下无儿,便将咏春拳传于戏班 出身的武生黄华宝,黄华宝又将咏春拳传于同戏班的武术好手梁二娣。梁二娣 不仅是咏春拳的传人,同时还是“少林五祖”之一的至善禅师的入室弟子, 得至善禅师真传—六点半棍。至此,咏春拳中多了一套六点半棍。梁二娣授 拳给佛山“赞先生”一梁赞之后,咏春拳的传承和传播便犹如初春的花一 样慢慢呈现盛开的姿态。
梁赞(1826—1901),原名梁德荣,中国晚清时期著名咏春拳大家,人称 “咏春拳王” “佛山赞先生”。他出身于中医世家,不仅精通医术,而且练就一 手好书法,在当时的佛山可称得上是一绝。梁赞少年时便喜爱习武,其父广聘 名师为他传授武艺,涉猎甚广,但他内心仍旧感到不满足。18岁时随红船弟 子梁二娣习练南少林拳,后又被梁二娣引到亦师亦友的黄华宝门下,跟随同是 佛山古劳人的黄华宝习练咏春拳。梁赞深感咏春拳法之精妙,其法度用力、身 形和手法,无一不是上乘之法。“咏春拳王”在佛山从无败绩,被人们称为 “佛山赞先生”。1870年至1890年间,梁赞在其医馆“赞生堂”内收徒授艺, 得其真传者除两个儿子梁壁和梁春外,还有陈华顺。梁赞六十多岁后,将赞生 堂转让给他人并改名“杏济堂”,后返回古劳镇。
梁赞将咏春拳传于其两子梁春、梁壁及徒弟陈华顺。[1]陈华顺便将咏春 拳传于其子陈汝棉[2],徒弟吴仲素、阮奇山、叶问等。
叶问(1893—1972),佛山桑园叶氏族人。叶家在当时是佛山望族。叶问 幼年时,恰逢佛山咏春拳宗师梁赞的亲传弟子陈华顺租用叶家房屋设馆授徒, 便拜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师父陈华顺后来染病不起,不久便病逝。叶问 随师兄吴仲素又苦练三年,此时武技已略有所成。翌年,叶问奉父命到香港圣 士提反书院读书,在此期间,经同学介绍认识了师公梁赞先生之子梁壁,又随 师叔梁壁进修咏春拳,尽得其学,技艺大进。
叶问一生两次拜师,深得咏春拳之技术精髓。1949年,叶问移居香港, 此后的二十多年他先后在港九龙饭店职工总工会、九龙汝州街、李郑屋村、通 菜街等地设馆授徒。叶问在社会上和武术界很有威望,跟其习武者遍及社会各 阶层,其中不乏外国留学生。1971年,叶问弟子成立了 “咏春体育会”,该组 织集教授、研究、交流咏春拳术等功能于一体,并以此为中心,将咏春拳传播 至世界。叶氏门下门徒众多,高徒辈出,得其真传并技艺有成者有黄淳梁、梁 相、徐尚田和后来闻名世界的功夫巨星李小龙。
如果说在梁赞时期咏春拳的传承和传播如初春的花一样慢慢呈现盛开的姿 态,那么叶问时期咏春拳的发展则已是盛夏的花,尽情绽放。无疑,叶问是咏 春拳发扬光大的重要推动者。
随着咏春拳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咏春拳的分支也不断壮大,但因受到地域 的限制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咏春拳的传承和传播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且 各地咏春拳的传承和发展也渐渐自成流派。
一是红船咏春拳,由福建咏春白鹤拳演变而来,其代表人物是冯少青。冯 少青少年时期跟随红船中人大花面锦(陆锦)学拳,其传人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阮奇山W],阮奇山传人有姚琪、岑能等。红船咏春拳流传至今成为现今的 广州咏春拳。
二是古劳偏身咏春拳,是梁赞晚年时期重回古劳时传下的。现在,古劳咏 春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冯朝振。
[1] 陈华顺( 1849—1913),生于顺德,后居佛山,曾做过账房先生,以找钱为生,绰号“找钱 华”。39岁后陈华顺跟随已经62岁的赞先生学习咏春拳。学得“小念头”“寻桥”“标指”等。
[2] 陈汝棉( 1884—1942),生于佛山。陈华顺长子,跟随父亲习练咏春拳,技有所成。在武林 中有“鬼手优棉”的绰号。民国三十一年(1942)病逝,享年58岁。
[3] 阮奇山( 1887—1956),出身于佛山的一个富裕家庭。他自小酷爱武术,其父不惜重金,聘 请咏春武术名家冯少青等教其拳技。他在研习拳术中懂得融会贯通,掌握了咏春门的拳、桩、刀、棍 等功技,与叶问、姚才一起被门人誉为“咏春三雄”。
拳及刀
至善禅师
黄华宝
传授少林 六点半棍 法
I拳及刀I
拳、棍、刀
梁壁
I拳、华
梁相
梁挺
20世纪90年代末,创立国际咏春总会, 其武术组织遍及全球68个国家、5 000 多个支部,子弟门人近200万人,成 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武术组织
三是现在的顺德咏春拳,是由陈华顺一脉流传下来的,陈华顺是梁赞的嫡 系传人。顺德咏春拳现在的代表人物是陈国基。
四是以叶问为代表的佛山咏春拳,也是由梁赞一脉流传下来的,现在主要 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流传。
二、咏春拳的基本内容
咏春拳基本手法是摊、膀、伏。电影《一代宗师》中:“咏春拳三板斧, 摊、膀、伏。”说的是咏春拳粘手(藕手)的核心就是三种手法。摊手,练时 意在前臂,用时如水决堤,是一种化解对手攻击的动作,属于长桥发力;膀 手,练时意在前穿,用时如雷轰顶,是一种消解对方攻击的动作;伏手,练时 意在降气,用时如山滑坡,是咏春拳的标志性起手式,同时也是一种打法。除 了摊、膀、伏三种核心手法之外,咏春拳还有拍手、圈手、格手、标手、拉 手、杀颈手、耕拦手、捆手、破排手等一些手法。
咏春拳主要步形有二字钳羊马、三字马、四平马、追马、跪马、独立步 等;步法有钩、针、弹、踢等。
咏春拳腿法有寸、拐、撩、杀、踩等。
咏春拳主要包括套路、粘手、自由搏击、功力训练和武器训练。
咏春拳的徒手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拳及木人桩。小念 头是咏春拳的初级入门套路,寻桥是中级套路,标指是高级套路,而木人桩法 则是咏春拳中最为高深的套路。这四种拳法呈递进形式,不断强化咏春拳师的 技击能力,深化拳师对咏春拳的理解。
咏春拳招式灵活、出拳有弹性、短桥窄马、善发寸劲,实战性很强,从咏 春拳对“粘手”的重视便可得知,其最主要的攻击技巧和方式多数来自手法。 因此,咏春拳的核心技术就是“粘手”。粘手,分为单粘手、双粘手,是咏春 拳三套拳法中攻守技术的随意组合,训练的是习练者的反应速度。粘手对练是 以摊、膀、伏为基本手法的攻防技术对练,三种手法轮流使用,达到卸力、逼 力的效果,同时习练者也在对练过程中不断寻求化解对手套路的方法,体会让 对手腰马浮动的技巧。
自由搏击是咏春拳技击实战最主要的训练方法。咏春拳的自由搏击包括同 门之间以增长技艺为目的的实战搏击练习,同时也包含着迎接其他门派挑战的 搏击之法。咏春拳的自由搏击讲究“守中用中”,即拳谚讲的“二桥上势、里 帘必争”,注重“攻守抢中线”,招式多变,善发寸劲,攻防兼备,具有很强 的实用性。
咏春拳的功力训练主要是强化自身机体素质,同时增强咏春拳的杀伤力。 训练内容包括打沙包、打木人桩、打墙靶、打吊腿桩、藤圈手、铁臂功等。其 中,打木人桩是培养习练者的战术意识、增强手脚协调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 提升技击水平的训练项目;藤圈手是利用一个藤圈来训练两手的协调性的项 目,增强“攻防同动”的意识及两手攻防动作的紧密型和严密性。
咏春拳的武器训练主要是八斩刀和六点半棍。八斩刀和六点半棍是咏春拳 中的绝密技术,一般只传授给修炼程度较高的习练者。
三、咏春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咏春拳是一种实战性很强的拳术,出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而上落 快,攻守兼备且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咏春拳注重用 “寸劲”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胯、朝面追形、左右兼 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其典型的文化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直线进攻
中线理论的中线是指人体头顶至尾闾一线。在进攻时,咏春拳要求拳手沿 着自身中线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之间的最短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迹近 者当然能较快击中对方。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也很难卸力,而且受力也较 重。武打巨星李小龙跟随咏春拳大师叶问系统地习练咏春拳,李小龙创立的截 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小龙常常在离对手30多厘米处将对手 击倒在地,这种技术与咏春拳的中线理论有关。可以说,中线理论是中国武术 体系中最具有实用价值的技击理论之一。
浏览1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