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原诀】足趾挂地,两脚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解说】接上势,先将两脚十趾(赤脚)微微扣地,再将环拱于胸前的两手,向左右平伸, 掌心向上,双眼平视前方,进一步收敛心神,调匀呼吸,呈现出目瞪口呆的神态。说明同上。
《易筋经》原只有一卷流行于世,后来章氏又续一卷,作为附录。就其原书来说,所述 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包括以下这些题目:易筋经总论、膜论、内壮论、揉法、采精华法、 服药法(一名“内壮药方”)、汤洗法、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行 功轻重法、用功深浅法、两肋内外功夫、木杵木槌说、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配合阴阳法、下部行功法、行功禁忌、下部药洗方、用战、内壮神勇、炼手余功、 外壮神勇八段锦、神勇余功、贾力运力势说、十二势图及图说、搓膀腕法、炼手足、练指法。 这些题口中的内容并不是各自不相联系,而是承上启下,相互联系的。基本上是三大类:基 本理论、内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外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据考察,十二势图及图说,在来 章氏辑本中,原列入附录下卷,后在潘蔚的《卫生要术》(1858)中才移入上卷。
《易筋经》的“经''字,并不是其意为“方法”,而是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茶经》等,是“指记载一事一艺的专书汽即记载“易筋''的专书。所谓“易筋”,该书说:“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然筋,人身之筋络也。骨节之外, 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系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也。岂可容其弛、挛、靡、 弱哉!”易筋,就是要“以挽回斡旋之法''使"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 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涯之身,叮以立呈铁石所以, 《易筋经》是一种健身强体的专著,或可称之为“强身学《易筋经》具有导引史上所出现 的各种导引养生著作不同的特点,这就是健身与习武紧密结合,学理与功法紧密结合。在把 学理与各种功法紧密结合这点匕在我国养生文献和体育文献上是前所未有的,独树一帜的。
(一)构建了一套理论体系
在我国占代健身养生文献匕一般都是谈理论者先有方法,而谈方法者先有理论。前者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后者可以《太清导引养生经》为代表。而《易筋经》一改以往众家的做法,先立理论,再按理论框架探讨和提出具体方法。因而《易筋经》在方法论上,已 不是经验型的,而是理论型的,是用演绎法论述的著作。
(二)提出了易筋、炼膜与炼气相辅相呈之说
在此以前的养生文献上,已出现或偏于炼形,五禽戏是其代表;或偏于炼气,各种内丹功是其代表。而《易筋经》提出:“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这里所说的“筋”, 并不是单指名为“韧带,,的筋,实际上是包括肌肉;所说的“膜”也不是单指筋膜或肌体内的薄 皮组织,实际上包括了神经血脉。《易筋经•膜论》说:“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 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该论又说,“一人之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 骨与肉,共呈其一身也。”又认为“精、气、神虽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 不相违,乃呈不坏之体,……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当然,这些论述是否介 理,在今天看来,还有待研究,但它已突破传统的引经据典,而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了。并从 深入分析中指出:“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进而提出,“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跟,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由此而提“易筋”应从“内壮”做起。
(三)论述了“内壮”的基本原则
《易筋经。内壮论》说:“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电 山此提出,“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日守此中道。守中道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 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二日勿他想。人身之中,精 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意随掌下(指揉时用掌),是为 合式。”“三日持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这些原则都在于积气。它所说的积气,既含有养生家所说的由蓄养、修炼而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真元之气和气血之气,又含有孟子所说的以志为帅的“浩然之气:《易筋经•膜论》 说:“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 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
(四)论述了“内外两全'’的各种功法
《易筋经》把健身强体的各种功法及其功效分为“内壮”和“外壮”两大类,分别作了论述, 提出:①从内壮入手,由内向外,由轻而重,由浅而深,由分而合,循序渐进。②以揉为主, 揉击(击打)结合,并配以药补和药洗。《易筋经》就其所提出的功法来说,主要是揉法,即自 我按摩和他人按摩。把按摩和拍击结合起来,是《易筋经》的独创。③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易筋经》中虽然也讲静功,如“采精华法”,但《易筋经》主要是讲动功,一十二势是其代表(详后)。此外还有“外壮神勇八段锦”,是“练外之功”,是将内力“引达于外''之法,其练功的目的在于壮力,其功法只有八个字:“提、举、推、拉、揪、按、抓、盈。”
总之,《易筋经》在功法上是综合运用各种功法,并不只是十二势。此外,还应指出, 《易筋经》自明代出现后,如五禽戏、八段锦一样,发展迅速,各式易筋经功法层出不穷,已形成一个易筋经系统。下面介绍两种易筋经功法,以供渎者练习。
二、易筋经十二势
上面提到的十二势图说,最初并未列入《易筋经》,清代医家吴尚先在《理渝骈文》中 只说:“易筋经有举、提、拉、按、抱、抓、坠、推八法亦可参",并耒提到十二势。直到来 章氏辑本才辑入十二势。十二势图说:“此功昉自释门”昉,为初见,引申为开始,说明此功 法并不是达摩所作。但由于《卫生要术》称十二势为“易筋经”,以后一般沿用此称。所以近 代称“易筋经”者,多为十二势功法,而不是指《易筋经》这本书。
由于十二势与《易筋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将十二势称为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 十二势的特点是:刚劲有力,刚中有柔,动中含静,意力统一。山于它有强身壮力之效,不仅是健身强体的重要手段,也是武术的基木功。但用于锻炼身体时,宜“务于祥和,俯仰安徐, 屈伸有节“,不宜"坚而能勇,勇而能坚”,不宜过猛、过强。如用作武术的基本功,则应按照 “气盈力健,骨劲膜坚”去做。
此势与下面的第二势、第三势是相连接的,是以“韦驮献杵”这一动作姿势作为模拟对象的。练习此势时应先对“韦驮献杵”这一动作姿势有所了解。韦驮,是佛教天神,传说姓韦, 名琨,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传自唐初道宣梦见此神 后,佛教便列为护法神,其塑像一般穿古代武将服,手持金刚杵,被安置在天殿弥勒佛之后,面对释迦牟尼像。这里的“杵”,即金刚杵,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用作表不 坚利之智、断烦恼、伏恶魔的法器。用金、银、铜、铁或硬木制呈,长八指到I「指、卜六 指、二十指不等,中间有把手,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九股等刃头。这里的“韦驮献杵”, 就是要求按照韦驮献杵的动作姿势来练习此功法。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原诀】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解说】此势为起势,身体正直站力,脚尖稍向外扒,口视前方;两手指相对,环抱于胸前(稍高于乳部);自然调息,气定神凝,心诚貌恭。
浏览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