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研究会应以研究为主。当务之急,有以下几项:

一、 对本门武术理论的研究和提高

各家武术都有自己的体用理论,是指导本门武术实践的指针。没有先进、 科学的理论,要想使本门武术得到提高和发展是不可能的。目前,我国各家武 术虽然都有自己的理论,但发展得很不平衡,有的从教学、练功、养身到技击 实用拥有一整套较为系统的理论;有的还停留在歌诀式的原始阶段,内容还比 较浅陋粗糙。后者固然急需研究充实提高,就是前者也有继续拓展丰富之必要。 以太极拳为例,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前辈为太极拳制定了正确理论,膏 馥了千千万万太极拳爱好者,造就太极拳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云霞蒸蔚,灿 若繁星,把太极拳从永年一隅之地引向全国、全世界,成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 拳种。学习者老少咸宜,各取所需,为人类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即使如此, 太极拳的理论也有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给予研究提高的必要。二、 实事求是地研究本拳种的历史沿革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拳种产生的时代和创始人以及发展变化,还是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研究会应当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研究本拳种的历史。研究者 除了重视史料之外,如有条件还应做实地考察,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如 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十余年前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力量访问有关人士, 搜集有关资料,不仅澄清了关于八卦掌的源流和创始人的一些不实之词,肯定 了董海川是八卦掌创始人的历史地位,还初步考察出八卦掌转圈这一基本练习I X文祐武术戈:存形式,可能源于浙江天台山、南雁荡山等地“龙门派”道人的健身术“转天 尊”,解开了董海川受何启示创出“转掌”之谜。在研究本门武术历史的过程中,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史料进行严 格地考核和筛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由于各种原 因,伪造历史和资料借以抬高身价者过去有,现在也有,研究者必须严肃认真, 详加考察,以免受骗,给今后武术史的研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 挖掘继承优秀遗产,研究整理提高

由于“文化大革命”浩劫,武术运动受到了很大摧残,弄得不少拳种名存 实亡。因此,及时抢救、挖掘、整理本门优秀遗产,仍是当务之急;在挖掘整 理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精神,客观需要,研究、革新、提高更为重要。做好继 承与发展这项工作,是永葆本门武术青春活力的关键。四、 充实教材,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使本门武术后继有人各家武术都有一套教学方法,应予研究,使之更能符合教学规律,形成一 套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科学的训练方法,且各阶段都应有考核成绩的标准, 使本门武术既能普及,又能提高,拥有多种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本门武术的 发展壮大,也为中华武术竞放异彩提供了后备力量。根据实际情况,有些武术研究会不一定诸项都能做到。量力而行,能做一 项也好,总比把研究会搞成旧时拳场或吵架场所要强。(原载:《武魂》,2000年第4期)演,武场上赛天明一次看武术比赛,会后,有的运动员埋怨裁判打分不公,有的观众为自己 喜爱的运动员未能夺魁而愤愤不平,而裁判员感到打分不易者亦有之。怎么办? 我看除了不断完善比赛规则,提高裁判人员的业务水平之外,运动员、裁判员 以及广大观众还得互相尊重,理解谅解,团结合作,共同关心演武场上精神文 明的建树。在演武场上不仅要演武艺,评武艺,还要看文明,赛文明,把刀光 剑影、龙腾虎跃的演武场变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好场所。运动员是演武场上的主角,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明确竞赛目的, 根除锦标主义,丢掉思想负担,才能轻装上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才能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通过比赛,彼此观摩,相互切磋, 达到共同提高、振兴中华武术之目的。对裁判员要尊重,要相信,要服从。只 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一个运动员才能在武学上登堂入室,才不会为演武 场上的一时得失而陶醉,而沮丧,而怨天尤人,从而最终会以精湛的武艺和彬 彬有礼的道德风范征服观众,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新一代中华武士的雄风英姿。裁判员和有关领导是演武场上的组织者,是运动员和观众的枢纽。演武比 赛能否成功,能否满足观众的欣赏愿望,能否通过比赛发现人才,交流技艺, 提高武术质量,莫不与他们密切相关。为此,不仅要不断地改进比赛规则,完 善组织工作,提高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职业道德,秉公办事,不徇私 情,依法判分。首先要理解运动员的苦衷,他们辛勤学艺,今朝前来参赛,谁 不想在演武场上出人头地,荣获榜首,否则“点额不成龙”,就要“归来伴凡 鱼”。其次还要理解观众的心情,“既在江边站,就有望景心”,他们放弃休息 到场上为运动员站脚助威,鼓掌喝彩,自然希望优秀运动员能得高分获桂冠, 武术队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此,握有大权的裁判员应该感到“一枝笔千 钧重”,尽可能地打分公正,符合运动员演练的实际水平。广大观众是演武场上的贵宾和武术事业的支持者。观看武术比赛不光是为 了欣赏运动员的精彩表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享受,还可以从中学习运动员的 文明作风、裁判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组织才能。因此,自觉地遵守和维护赛场 秩序,责无旁贷。那种不尊重裁判,不尊重运动员,忽视赛场秩序,随意喧哗 鼓噪,不讲道德文明的胡闹,理应受到舆论谴责。在演武场上,运动员、裁判员、组织者和观众,都应把精神文明和加强道 德修养置于第一位,以高尚的道德标准严以自律,把演武场办成传播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阵地。演武场上赛文明,才能把中华武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原载:《武魂》,2001年第4期)也谈吴、际咱武1954117日,吴派太极拳家吴公仪和白鹤派拳师陈克夫在澳门比武之 事,近年报刊多有提及,各方反映有差,尤其是对太极拳家的技击术毁誉不一。 我因工作关系看过当时比武录像和一些资料,也想借此谈点看法,供读者参考。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有几位太极拳师先后到香港等地教拳。当地人士有 的对太极拳持怀疑态度,最初在报刊上与太极拳界笔墨研究,终于导致吴公仪 和陈克夫在擂台上“公开研究”——比武。吴、陈比武原由当时澳门康乐会筹办,定名“慈善比赛大会”。本旨是替澳 门镜湖医院及同善堂筹款,后因香港石硬尾六村火灾,数万灾民亟待救济,大 会决定将“慈善比赛大会”门票收入以百分之四十救济香港灾民。吴、陈比武 是“慈善比赛大会”的大轴,其目的大会总裁判何贤先生在开幕词中说得很清 楚:一为筹款,二为借以提倡国术。为了达到目的,吴、陈两位“都一致认为 这次合演,目的只系研究国术,公开研究,对于谁胜谁败,绝对不介意的。”话 虽如此,事前还是规定了比武条件,并于195413日在香港新光酒店双方 签订了合约。合约内容是二人拳斗定六个回合,每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二分钟。 “自由搏击,尽其所能”,如拳击肘挣、拉握指插(不许插眼)、扭手脚踢及冲击 身体任何部位。双方年龄体重俱无限制。决斗后如果有损伤,任何一方都不能 提出赔偿要求(摘引自陈公哲1954112日致澳督函译文)。从合约及陈公哲函的内容来分析,这场名谓“公开研究国术的合演”,实质 是一场比武较量。吴、陈公开比武是在1954117日下午,举行于澳门的新花园。赛前 先搭擂台于游泳池上。是日下午215分,澳督史柏泰夫妇到场。大会正式开 幕后,依照预先安排由几位著名艺员(如红线女、马师曾等)义务演唱戏曲, 再由各拳社表演拳术、剑术、推手(如78岁老人钟灿容表演八仙拳等),最后 是吴、陈二人的比武。由于新闻媒体的竞相报道,此次赛事在港澳地区引起很大轰动,观众多达 一万余人,新花园观众席上人山人海。117日《星岛日报》以^动港澳国 术合演》为标题详细报道了吴、陈比武过程。摘引如下: '三时四十分,司仪张瑛宣布:“吴公仪陈克夫国术合演”,场内空气顿时紧 张起来……吴公仪首先上台,只见他穿深灰色长衫,蓝胶鞋,两个助手跟着。 吴在上台时四边拱手,观众台上报以热烈掌声……接着是陈克夫上台。陈氏穿 白色蓝边浴袍,黑胶鞋,两个助手穿黄色衣衫,全部西洋拳师作风,上台后向 四边观众鞠躬为礼,台上传来一片掌声。

浏览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