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四】
猿势戏:闭气如猿手抱树一枝,一手如拈果,一只脚虚空握起,一只脚跟转身;更换神气,连吞入腹,觉汗出方已。
【注释】
①此句《万寿仙书》:为“一只脚如抬起”起,《内外功图说辑要》一只脚虚抬起 据此,当是一脚虚空抬起。
②更换神气,《万寿仙寿书》:“更运神气”,《内外功图说辑要》:“握固神气:据此, 当是更换吸气,因下文为“连吞入腹工”
【解说】
猿戏功法:仿效猿抱枝拈果形态,闭住呼吸,如猿以一手抱树枝,一手拈果,一脚虚空抬起,一脚以脚跟着地向后转身,同时吸气,连吞入小腹,手脚交替进行,直至感觉汗出方止。
【原文五】
鸟势戏:闭气,如鸟飞欲起,尾闾气朝顶,双手弓前,迎舞顶。
【注释】
①尾闾气朝顶:《内外功图说辑要》:“尾闾气朝顶上”意即将尾闾部气息引向头顶, 以利飞行。
②迎舞顶:《万寿仙书》:“迎神破顶”可以此为是,即将神气集中到头顶上。
【解说】
鸟戏功法:仿效鸟飞起形态,闭住呼吸,以两手作揖于头顶上方,躬身向前,头稍仰起, 将尾闾间气息引向头顶,破顶迎风而运动。
【简评】
此五禽戏功法,首见于明代罗洪先(1504-1564)所撰《万寿仙书》,名为《五禽图》,其 后呈书于1578年的《夷门广牍.赤凤髓》又名为《五禽廿》,呈书于1918年的《内外功图说 辑要》又改名为《五禽舞功法》,而其诀基本相同。这套五禽戏功法与前面所述古本《五禽 戏法》虽均冠以“五禽戏”之名,但其功法并无继承关系:①古本所说五禽,其顺序为虎、鹿、 熊、猿、鸟,此与《三国志》、《后汉书》中所记华佗语完全相同,而明本则为:虎、熊、 鹿、猿、鸟;②古本功法基本上是双势,而明本则为单势;③古本侧重于模仿动物的肢体活 动,且有嬉戏之态,而明本则只有其虚拟,而无其实仿,更缺嬉戏之态。但明本也有其独特之处:①术式更为简化,只有五个单势,易为养生者练习;②把握了五禽活动中易于仿效的 特点,如虎的“发威”,熊的“侧起”,鹿的"转顾尾间、猿的“抱树”、”拈果、鸟的“飞起”,这为后世武术中各种仿生形意拳以及仿生动做姿势,如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等,提供了范 例;③增加了“闭气”,即吐纳功,使“熊经鸟伸'’与"吹响呼吸,吐故纳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具有锻炼价值,这大约就是后来得以广为流行的主要原因。
四、五禽戏行步功(行功)
五禽戏行步功,是从五禽戏中简化出来的“单式练法”。这套功法共有五种(即五种禽步)。 每次可以练习一种功法。不论练习哪一种,都要先练预备势,再练五禽步,然后做好收功。 预备势和收功,是对“气”的基本功的锻炼,每次都应做好。五禽戏行步功用保健强身,运 动量可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适当增大,但仍贵柔缓,身心宜松静,呼吸须柔和,锻炼时,以自然呼吸,意守丹田为主。锻炼务求体势匀称,舒适得力,在大的“框架”下,允许有小的变异,浑然一体,完整如一,逐步做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的境地。
【解说】
(一)预备势
站好平肩势:两脚平行站立,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稍内扣。两微内合,臀呈坐劲。 腰脊竖直,含胸收腹。松肩虚腋,肘臂微屈。两手平掌下按,意如水中抱球。正头平视,精神内敛。口齿轻闭,舌体自然。鼻吸口呼,宁神调息,气沉丹田。随后,两手向前、外划弧, 顺势翻转掌心向上,两手相接于腹之前。稍作停顿后,随吸气,两手缓缓上起,至与乳平高时,翻转掌心向下,再随呼气缓缓下落,至与小腹平高时,再翻转掌心向上。如此反复做八次呼吸(吸气时两手上起,呼气时两手下降),将手停于两骸之外侧。
(二)虎步势(虎步行功)
按预备势要求,站好平肩势,意守中丹田。将左脚收右脚内侧,呈虚丁步,重心在右 脚。顺势左脚向左前方上半步,呈小弓箭步,右膝微屈,平脚着地。两手变虎爪劲自中间向 前外划弧,按于两舱之前外方。稍作停顿后,重心移至右脚,呈小坐步,左脚内扣,再将重心移至左脚,顺势右脚收于左脚内侧,呈虚丁步,两手顺势自前外向内划弧,收于两髅之外侧,肘臂微屈,虎爪劲略放松,身躯略上起。稍作停顿后,再将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按前 法反复练习。
(三)鹿步功(鹿步行功)
按预备势要求,站好平肩势,意守中丹山。将左脚收于右脚内侧,呈虚丁步,重心在右脚。顺势左脚向左前方上半步,呈小弓箭步。右膝微屈,平脚着地。两手用并指劲,自中间向前外划弧,按于两领之前外方,劲在手掌的基底部。稍作停顿后,重心移至右脚,呈小坐 步,顺势左脚内扣,再将重心移至左脚,呈小弓箭步,顺势右脚收于左脚内侧,呈虚丁步, 两手自前外向内,经胸前(平乳)划弧下按两舱之外侧,肘臂伸宜,以两掌基底部下按,手指稍作松缓,身躯略作挺拔。稍作停顿后,再将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按前法反复做练习。
(四)熊步功(熊步行功)
按预备势要求,站好平肩势,意守中丹田。将左脚收于右脚内侧,呈虚丁步,重心在右脚,两手顺势变为虚拳。左脚向左前方上半步,呈小弓箭步。右膝微屈,平脚着地。两拳自胸前上起向前下划弧,撑于两魏之前方。稍作停顿后,重心移至右脚,呈小坐步,顺势左脚内扣,再将重心移至左脚呈小弓箭步,将右脚收于左脚内侧,呈虚丁步,两拳向两髅前内划 弧,收于小腹之前,身躯顺势稍向下降。稍作停顿后,再将右脚向前方上半步,按前法反复练习。
(五)猿步功(猿步行功)
按预备势要求,站好平肩势,意守中丹田。将左脚收于右脚内侧,呈虚丁步,重心在石 脚,两手平掌下按。顺势左脚向左前方上半步,呈小弓箭步。右膝微屈,平脚着地。两手顺 势变钩手,自胸前划弧分“勾”于两谶之前方,顺势将头稍向右转。稍作停顿后,重心移至右 脚,呈小坐步,顺势将头转正,钩手稍向上提(屈肘角度约从110度提到70度左右),左脚内扣, 再将重心移至左脚,呈小弓箭步,右脚收于左脚之内侧,呈虚丁步,两钩手同时自胸前向前, 外划弧变平掌,按于两酸之外侧。稍作停顿后,再将右脚向前方上半步,按前法反友练习。
(六)鹤步功(鹤步行功)
按预备势要求,站好平肩势,意守中丹田。将左脚收于右脚内侧,呈虚丁步,重心在小脚,两臂垂撑于躯干之两侧。顺势左脚向左前方上半步,重心移至左脚,身躯顺势略作挺拔, 头胸与左脚尖呈一垂线,后脚跟顺势提起,两手经小腹前方划弧外展于两髅之外方,正头平 视。稍作停顿后,两臂保持原势,重心再移至右脚,平脚着地,呈小坐步,外展的两臂收两舱之外侧,左脚顺势内扣,再将重心移至左脚,将右脚收于左脚之内侧,呈虚丁步。稍作 停顿后,再将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按前法反复练习。
(七)收功法
收功不练时,不可在练功状态下突然停止,要有一个从练功状态到平时状态的过渡,这就是收功的作用。
【简评】
这套五禽戏行步功是由当代的一些传统健身法学者吸取古代五禽戏功法精华创编的。它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内外结合,动静相兼;刚柔并济,形神如一;形意气力,浑然一体。五禽戏行步功虽是原功法的简化,而其寓意仍为原功法,有动有静,有曲有伸,练形练意,自 有效益。
本仿选入此法,一方面可使人们了解祖国传统健身法之一五禽戏自汉代名医华佗传世以 来,近两千年来仍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今天全民健身提供可资选用的健身方法。此法 介绍甚详,读者可以从中揣摩原意,进行练习。
第三节易筋经
一、易筋经》的内容及其特点
《易筋经》在我国传统健身法中,虽然在一些文献中,常常与五禽戏、八段锦并列,称为我国古典导引术“三大系统”,但它又与五禽戏、八段锦有所不同,它原不是导引功法名称, 而是一种健身著作名称。该著作原著名西竺达摩祖师著,这显系伪托。据其后“跋”,为紫凝 道人作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可知它是明代的作品。从其内容来看,很可能是少林寺僧人所作。
浏览1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