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据笔者在山西太谷调研得知:形意拳根源于心意拳[3]o心意拳的 创始人叫姬际可,后来山西祁县心意拳大师戴龙邦将拳术传授给儿子戴文亮, 侄子戴文英、戴文雄。戴文雄收河北深县(今河北省深州市)的李飞羽[4]为 徒弟。李飞羽刻苦练功10年,打破了 “三十不学艺”的民间老理(他拜师时 37岁),终得戴文雄真传,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1856年,山西太谷人车毅 斋,征得师父少林拳大师王长乐同意,并经太谷富商孟渤如介绍,拜孟家拳师 李飞羽为师,学得心意拳之“五行六象”拳法。后来,李飞羽由于镖务繁忙, 便委托师父戴文雄教授车毅斋。这期间,师徒俩人经常一起走镖,遍访名家, 经过十几年磨炼,车毅斋练就了一身武功。大约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李 飞羽和车毅斋师徒在精通文武的太谷富商孟渤如帮助下,以心意拳为基础,吸 纳少林拳等拳术特长,创立了形意拳。1866年,师徒俩人共同创编了首个形 意拳对练套路“五行炮”。第二年,李飞羽告老还乡,将形意拳传到河北深 县。车毅斋则带领师弟贺运亨、宋世德、李广亨、宋世荣等人继续创新和完善 形意拳。后来,“光绪二十九年( 1903),郭云深最后一次到山西太谷,与师 兄车毅斋等商议十二形拳的排列序次,将龙虎二形作为开始,将鹰熊二形作为 结束。龙虎二形把‘起落’ 一分为二,表示演绎,而鹰熊二形把‘起落’合 二为一,表示归纳。所谓‘龙虎为开,鹰熊为合’。自此,龙虎合具形态,而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65.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65.

[3] 心意拳,又叫六合拳、心意六合拳。

[4] 李飞羽有八大弟子,刘奇兰、宋世荣、车毅斋、郭云深、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 鹰熊成为一招,称为‘熊鹰合形’ ”。[1]由此可见,形意拳的创编并非一日 之功,也并非一人之力,形意拳来源于心意拳,但是不同于心意拳。

如今,形意拳发祥于山西太谷,是李飞羽和徒弟车毅斋等在心意拳的基础 上,吸收其他拳法特长而创立的一个武术门派,已经成为武术界共识。其与少 林拳、太极拳、八卦掌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拳。

二、 形意拳的基本内容

形意拳是在武术先辈们的努力下,形成的一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功 理功法独特,技击性强的武术。技]

形意拳主要以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为基本拳法。形意拳之母是五行拳。五行 拳为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形意拳的拳谚高度、形象地提炼和概况 了五行拳练法,分别是:“劈拳不用看,双脚一条线,起是钻,落是翻,出手 如劈山”,“崩拳不用想,斜进侧身闯,身如弩,拳似箭,打倒还嫌慢”,“钻 拳不用站,起势如闪电,前手压,后手钻,出拳波浪翻”,“炮拳不用忙,起 手奔中央,一手架,一手撞,炸力发出意不亡”,“横拳不用慌,双手似弹簧, 雄浑如飓风,横扫无阻挡”。十二形拳为龙、虎、猴、马、鸡、鹞、燕、 蛇、鼍、鲐、鹰、熊。

形意拳基本桩法是三体式。它是形意拳总的拳纲和入道之门,形意拳的所 有动作要领都与三体式的基本法则有密切关系。

三、 形意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形意拳最典型的文化特征是:将中国传统五行学说融入拳中,同时注重象 形取意,做到“外形与内意”合二为一。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本世界观。它认为,世 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按照相生相克原理构成的。因此,五行学 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五行相生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 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相生 关系是,生我者为母,被生者为子。形意拳将五行学说注入五行拳中,使五行 拳与五行相对应,即劈拳性属金、崩拳性属木、钻拳性属水、炮拳性属火、横 拳性属土。由五行相生原理推演:横拳生劈拳(土生金),劈拳生钻拳(金生

[1] 李仲轩,徐皓峰.逝去的武林[M]. 2版.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101.

[2] 形意拳行拳时,注重象形取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做到意和形高度统一, 故取名形意拳。

[3] 刘海钦,刘少鹏,李光.中华武术素养读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36-450. 水),钻拳生崩拳(水生木),崩拳生炮拳(木生火),炮拳生横拳(火生 土)。由五行相克原理推出:劈拳克崩拳(金克木),崩拳克横拳(木克土), 横拳克钻拳(土克水),钻拳克炮拳(水克火),炮拳克劈拳(火克金)。五行 拳除了按照五行相克原理运用在技击上外,还可以按照五行相生原理行拳以养 生,诸如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人体的五脏肺、肝、肾、心、脾和五官 鼻、目、耳、舌、人中,练习形意拳的五行拳就能以五行相生原理强身祛病。

形意拳的技法最大的特征就是:鸡腿、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 音[1]。技法上仍保留了心意拳的“拳枪融于一理”的特点,注重内三合和外 三合,以及象形取意,这个特点的由来是,心意拳是创始人姬际可根据六合枪 原理改编而来的,在技法上融合了枪术,而形意拳是在心意拳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故保留了这一特点。所谓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所谓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所谓象形取意,即意由心 生,以意化拳。

[1]《逝去的武林》将雷音解释为一种特殊发声现象,它多用于连续战斗,也可用于养生。

第十八章

咏春拳

随着电影《叶问》和《一代宗师》的相继热映,咏春拳这一极具南方特 色的拳种又重新走进了公众视野,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习练的热潮。咏春拳之 所以能再次受到关注,笔者认为,这不能仅仅归因于电影中主人公的家国情怀 激发观众强烈的民族情感,还与咏春拳技法简单实用有密切的关系。

一、咏春拳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在坊间和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多的说法,可谓众说 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咏春拳开创于五枚师太。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 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 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第二种说法是,五枚师太创编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 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严咏春及女婿梁 博侍。

第三种说法是,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受到 “蛇鹤相争”的启发。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搏斗武技,为 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 (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 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 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咏”字改为“永” “泳”。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等学得此拳,又传给在佛山筷子 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第四种说法是,咏春拳原作“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 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家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 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至善到佛山,曾躲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 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踪,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 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来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 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黄华宝、梁二娣又传佛山梁赞,从而使咏春拳得以在 佛山发扬光大。

第五种说法是,咏春拳源于福建泉州少林寺(今属蒲田,以前属于泉州 府)的鹤拳。鹤拳是南少林嫡传武技之一。严三娘从学于父亲(严三娘的 父亲是南少林俗家弟子),得一身南少林鹤拳真传。后来,严三娘出嫁广东 并授拳于当地。因三娘来自福建永春县,固称呼其为严永春,称其拳为永 春拳。

第六种说法是,咏春拳是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咏春二字乃是为了纪念咏春 拳之开创人严咏春。严咏春原籍福建,其父严二在九连山下经营豆腐买卖。咏 春则自小追随五枚师太习技,后来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道,并得其师父 五枚师太指点,武技大成。后来,严咏春嫁于梁博俦,并将拳术倾囊相授。

浏览10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