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明代的《夷门广牍•赤风髓》、《万寿仙》和民国时期的《内外功图说辑要》等15中,对五禽戏均有新述,在功法上有较大的变革和发展。不仅在动作上全为立势模仿动物活动,而且还结合了呼吸和“意想法”的锻炼,具有形似和神似的特点(具体功法见后)。同时, 在拳术中也融合了五禽戏的仿生功法,《少林拳术秘诀•气功阐微》说“考五拳创始之旨趣,系取法于汉之华佗氏,不过略为变通而已。“以后又出现各种形意拳。另外,还出现许多以动物动作命名的拳术姿势名称,如白鹤亮翅、丹凤朝阳、云鸿振羽、金鸡独立、大鹏展翅、鹤子 翻身、苍鹰寻食、墨燕点水、平沙落雁、夜鸟投林、苍龙出海、金蛇伏地、猛虎出洞、幼虎 戏山、狮子戏球、灵猫捕鼠、白猿献果、野马分鬃,等等。可以看出,五禽戏的出现,不仅 促进了导引术的发展,也为拳术运动提供了新的素材,丰富了拳术的内容;反过来,导引术和拳术在健身方面的实际应用,又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了五禽戏。五禽戏流传到现在,已有不少流派。每个流派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有模仿五禽动作活动肢体的,有着重“内功”的, 有着重“外功”的,有着重“柔劲”的,有着重“刚劲”的,有着重“静'’的,有着重“动”的。但从健身强体的角度来看,似应形神并重,刚柔兼顾,动静结合。五禽戏的体势,有许多是非常活泼、矫健而优美的,犹如模仿”五禽”动作的舞蹈。席裕康汇编的《内外功图说辑要》中便把明代盛行的五禽戏称为“五禽舞功法”。

二、古本五禽戏

【原文一】

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二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注释】

①四肢距地:即四肢按地。"距' 意为“至”。

②前三掷,却二掷:即向前跃起三次,又向后跃起两次。“却”,后退,退却。“掷”,腾跃。元好问《楚汉战处》:“虎掷龙拿不两存。”有研究者认为,此处的“掷”与“振”意相同。

③乍却:立即后退。“乍”,忽然,立即。

④距行:四肢至地而行。

前、却各七过:即四肢至地做向前行的动作七遍,再作向后退的动作七遍。“七过”,七遍。

【解说】

虎戏:以四肢按地,作向前跃起的动作三次,又做向后跃起的动作两次;然后将腰部尽量向前伸展,待伸到不能再伸时,立即将身回缩,仰面向天,又立即复原;接着又四肢按地, 做向前行的动作七遍,复原后又做向后退的动作七遍。如把“掷”作“振”解,则在原位做动作。

【原文二】

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注释】

引项反顾:伸长颈项,向后回顾。

【解说】

鹿戏:四肢据地,先伸长颈项,由左向后顾三次,同样再由右向后顾两次;恢复原势,先将左脚伸缩三次,再将右脚伸缩两次。

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托地,各七。

【注释】

①正仰:正坐仰面。

②举头:头部向上抬起。

【解说】

熊戏:正坐仰面,以两手相叉抱膝下,将头抬起,先将抱膝之身向左倾侧,触地七次, 再向右倾侧,触地七次;然后将坐势变为蹲势,以手左右托地,亦各七次。

【原文四】

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各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

①攀物自悬:以两手攀住物体脚离地悬吊。

②以脚拘物自悬:即以脚持物(钩物)倒悬。“拘、《汉5五行志》:注“拘,持之也工

③手钩却立:由以脚钩物自悬,将身回屈,以手钩物(即攀物),将脚返回地而上。

【解说】

猿戏:先站立,伸两手攀住物体自己悬起,再将身体向上收缩和向下伸放,交替进行各七次;然后以一脚上钩物自悬,左右轮换做七次;再以两手钩物,将脚放下站立,以左右手交替按摩头部各七次。

【原文五】

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左右各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伸 缩二臂各七也。

【注释】

①双立手:两手屈腕立掌。

②伸两臂:按鸟飞势,当是两臂向两侧平伸。

③扬眉鼓力:即睁大眼睛,鼓足气力。

④手挽足距:即手拉足推。“距”,同拒。

【解说】

鸟戏:先站立,左右手下垂,微离两大腿,屈腕立掌,随即一足向前翘起,两臂左右平伸,两目圆睁,鼓足气力(如鸟飞翔),然后换足再做,左右交替,各七次;做毕,坐地,伸两脚,先以两手挽拉两足,左足用力前推,再换右足,亦如前,各做七次;最后起立,伸缩两 臂,亦各七次。

【简评】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辑这套五禽戏功法未必就是华佗原功法,但从其功法内容来看, 模仿动物动作姿势逼真,不是虚拟,而是实仿。并且每禽各有活动肢体的重点:虎戏着重“掷跃引腰”;鹿戏着重于“引项反顾、熊戏着重于“抱膝僻地”;猿戏着重于“攀物自悬”;鸟戏着 于“翘足伸臂,由于是实仿,其难度也就较大,符合华佗所说“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II广。 不过这套五禽戏法可全套练习,亦可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选作其一。每一禽戏也是呈套的, 基本上都是由两组动作构成的。因此这套五禽戏被历史学家视为华佗所传。南宋诗人和养生 家陆游在《春晚二首》中也写道:“导引何妨效五禽。”可见,古本五禽戏在宋代已为养生者所喜爱,它对后世五禽戏的发展又产生着重大影响。

三、明本五禽戏

【原文一】

虎势戏:闭气,低头,拳,战如虎发威势,两手如提千斤铁,轻轻起来,莫放气。平身, 吞气入腹,使神气之上而复下,觉得腹内如雷鸣。或五、七次。如此行之,一身气脉调,精神爽,百病除。

【注释】

①闭气:亦称“闭息”、“不息”,指吸气后停闭呼吸,为延长吸气之意。

②拳:后面熊势戏和鹿势戏均“捻拳”,为手指搓转之势。此处“拳”,当即握拳。

③莫放气:即在做提铁动作时不要吐气。

④平身:旧称行跪拜礼后起立站直为平身。此处即站立。

⑤使神气上而复下:此句原无“下”字,而《万寿仙书》所载此法有“下”字,《内外功图说辑要》为:“使神气自上而下:这联系下文“觉得腹内如雷鸣”,当是使“入腹”之气上下翻转。

【解说】

虎戏功法:仿效虎发威形态,闭住呼吸,低下头,两手捏拳,拳背向上,向前下伸,目视下伸拳背;然后做如虎战抖发威的样子,将捏拳的两手如提千斤铁,屏住呼吸,轻轻暗使劲向上提起,直至提到身体直立;再将所闭之气吞入腹内并使其在腹内上下翻转,待自身感到腹内似雷鸣为止。每次练习五遍或七遍。这样练习,便可使全身气脉调和,精神爽快,百病不生。

【原文二】

熊势戏:闭气,拈拳,如熊身侧起;左右摆脚,要前后立定,使气,两胁傍骨节皆响。 能安腰力,能除腹胀,或三五次止。亦能舒筋骨而安神养血也。

【注释】

①此句《万寿仙仔》为:“左右摆脚、腰后,立定。”当以此为是。

②此句意为将所吸之气归于胸部,促使两胁旁骨节皆响。“傍”与“旁”通用。

【解说】

熊戏功法:仿效熊侧身而起形态,闭住呼吸,两手握拳,一拳侧上,一拳侧下,如熊侧身而起;两脚左右摆开,一脚稍前,一脚稍后立定,使所吸之气充塞胸部,促使两胁肋骨节皆似响有声。如此连做三遍或五遍。能增强腰力,消除疾病,亦能舒展筋骨,安神养血。

【原文三】

鹿势戏:闭气,低头,拈拳,如鹿转头顾尾;平身,缩肾立脚尖,跳跌,脚跟连天柱动, 身皆振动。或三二次,可不时做一次,更妙也。

【注释】

①缩肾:《万寿仙书》为“缩肩”,《内外功图说辑耍》为“缩背”。但以“缩肩”或“缩背” 为是。

②立脚尖,跳跌,脚跟连天柱动,身皆振动:《万寿仙仔》为:“立脚尖,跳跌,跟连天柱,通身皆振动。''而《内外功图说辑要》则为:“脚尖着地,脚跟连天柱,通身皆振动。“当以后者为是。此句意当是:以脚尖着地,仅以脚跟以上全身做跳跌式的振动。这里的“天柱'' 即后颈椎。

【解说】

鹿戏功法:仿效鹿转颈顾吩形态,闭住呼吸,低头,两手握拳前下伸,头向后顾如鹿转颈顾盼尾部;接着将身直立并缩肩(或背),以脚尖着地,使脚跟直至颈椎做全身跳跌式振动。 连做两遍或三遍,不时地加做一遍更好。

浏览1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