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通背拳理拳法,突出了技击的特点,风格特点是:随意而行,随力而 走,取之以力,用之以力,空而不空,不空真空,动而不动,不动则动。两翼 通臂运动路线多采用左右弧形运转。
(二)通背拳的文化特征
通背拳“攻为阳、守为阴;以柔制刚、以短制长和以小力制大力”等融
合了中国道家的思想内涵。受道教的影响,通背拳要求自然、周身放松、气沉 丹田、呼吸自然、有开有合。练拳时强调“精、气、神”三者合一。中国人 向来有“以佛治心”的说法,佛教与武术同属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淘洗,不断地交织渗透。通背拳中的胡僧托钵、观音献 掌、童子拜佛、佛顶珠、罗汉降龙、智法送书等动作名称均源于佛教化。以儒 家中“仁”的思想为指导,从而通背拳不像其他技击项目以打倒对方为主要 目的,它只是为了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而不是为了将对方置于死地,最终使 双方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第十六章
武当拳
一、武当拳的缘起与武当山
武当拳和武当山渊源颇深。武当山在古代素有“太岳”“玄岳” “大岳” 之称,又有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之别名。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 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素有 “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武当山上有紫霄宫、玉虚宫等古建 筑。如今,武当山已经是旅游胜地,从宣传口号“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 可以看出,武当山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武当山与武术是如何结缘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道教和道教的一个代 表性历史人物一一张三丰。道教创立于汉代末年。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是以道家学派重要人物老庄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同时继承先秦神仙传说与导引 养生术而创立的。从古至今,道教在中国都有着广泛的流传和影响。张三丰作 为道教代表人物,据《明外史》和《武当山志》记载,全名叫张君宝,又名 张全一,辽东懿州人,三丰是他的号。传说他曾云游四方访道求道,后来得到 火龙真人的道家内丹真传后,隐修于武当山,羽化成仙。在道教史上,张三丰 是道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性命双修,儒、释、道三教合一,炼丹之法南 北合一。这在道教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说,武当拳是张三丰所创,属于内家拳。黄百家的《内家拳法》曰: “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 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1]武当拳是源自武当并带有道家哲理的拳术门派, 在文化上具有极强的古老的本土宗教一道教的文化意蕴。
武术界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建馆 初期,就设有武当门(门长高振东)和少林门(门长王子平)两个教学机
- 余志超.图文中国民俗:武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3. 构。[1]武当拳与少林拳之所以能在武林中并驾齐驱,享有盛名,是因为武当 拳吸纳了道教文化内涵,习练者以武参道。在这方面,武当拳与少林拳不谋而 合的。前者讲求“拳道一体”,后者讲求“拳禅合一”。
二、 武当拳的基本内容
武当拳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历代武当传人不断传承和吸 收民间的其他武术精华的过程。如今,武当拳形成了一个富含拳术和器械的体 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拳术和器械要属武当太乙五行拳和武当丹派剑法。
武当丹派剑法是武当山道教的镇山之宝。虽然其创自张三丰一说有待考 证,但是武当丹派剑法毫无疑问具有典型的道教文化意义。因为剑在古代是道 教行法的法器之一,信众认为其具有护道降魔的作用。道士在日常的修道和作 法时佩带剑、使用剑是典型的道教文化外在特征之一。
武当剑技法运用上讲究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武当神,要求“剑、 身、神”合一。为了 “剑、身、神合一”,武当剑注重“炼精化气、练气化 神、炼神还虚”,将精、气、神、力有机结合,贯彻于剑法之中,做到意到、 神到、气到、力到,从而达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劲断意不断、意断神 犹连”的奇妙剑术境界。因此,武当剑与少林棍、形意枪、八卦刀,并称武 林四大兵器。
三、 武当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武当拳最典型的文化特征是拳道合一,将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注入武当拳 中,力求实现拳道合一。即通过拳来论道,通过道来导拳。武当拳吸收了老庄 哲学中的“道法自然”“守静”和保全性命的思想,将道教导引、吐纳之术的 养生理念引入拳中,行拳时注重气息导引,动静结合,以保全性命。谭大江认 为:“张三丰当年把以前道家的一些导引动功变为拳法,而又加以引申和阐 发,包含了技击的功夫在里面。这种巧妙、完美的结合,是张三丰对中华武术 最大的贡献。"[2]
武当拳在行拳时注重拳法自然、拳法阴阳、守柔处雌和精气神的修炼,这 些都打上了道家哲学思想的烙印,通过比对均可以得到验证。武当拳强调拳法 自然,修炼时要顺自然之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武当拳崇尚自然、讲究
- 后来,张之江将国术馆的武当门和少林门取消,主要原因是两个门派之间存在门派之争, 常发生争斗。
- 《走遍中国》创作组.武林十大门派[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48. 人与自然的和谐和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相呼 应。武当拳讲究拳法阴阳,注重阴阳平衡,行拳中,拳法的一招一式都要注重 阴阳协调、平衡。武当太乙五行拳就是典型的按照阴阳变化规律创编的拳术, 无极而太极,整套动作的开合、动静、虚实等都是基于阴阳相互平衡、相辅相 成这一法则而变化的。武当拳还讲究守柔处雌的拳法。武当拳讲究修道,武艺 愈高的人处世往往愈加谨慎、礼让为先,具有较高的武德。这和道家主张的 “守弱、无为、柔弱”思想相一致。《道德经》强调:“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武当 拳法以柔克刚、以静待动、后发制人,从而体现道家的守柔处雌之思想。这种 在假想的技击氛围中进行的守柔处雌修炼,在真正的技击实战中并非如此。
武当拳师钟云龙曾指出:“武当拳术的特点是以柔克刚,就是对手攻击过 来的时候不躲避,而是以静制动,突然出击,以守为攻,制敌千里。”[4]对 钟大师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如果真如钟大师所言,武当拳术的特点是以静制 动,那么1928年武当门和少林门两位门长高振东和王子平在中央国术馆比武 时,“高振东首先使招,向王子平接连几个迎面劈拳,王子平先防守而后反 击”[5]的现象就很难解释了。因为按照钟大师的观点,应该是王子平先出 招,高振东以静制动、以守为攻。但是,从战术角度,这种比武现象就很好解 释了。高振东根据当时比武形势和对手情况,采取了主动出击战术,王子平则 采取了防守反击战术,这说明在实际技击中,无论是以静制动还是以柔克刚, 本质上都是一种战术需要,需要根据对手情况随机应变,即“得时、得机、 得势”。据此,笔者认为,武当拳的套路行拳中注重守柔处雌(现实表现为以 静制动、以守为攻等技术表现形态),是武当拳吸收道家文化思想的结果。但 是,就技击实战而言,守柔处雌作为一种战术,不应作为武当拳的特点。
[1]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64.
[2]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89.
[3]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187.
[4] 《走遍中国》创作组.武林十大门派[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45.
[5] 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96: 38.
第十七章
形意拳
一、形意拳的缘起
《武术•上册》说:“形意拳也叫‘心意拳’ ‘心意六合拳’ ‘六合 拳’。”[1] “据考证,形意拳形成于明末清初,最早流行于山西永济一带,尊 村人姬际可首传此拳。”技]
浏览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