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国家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时将“通臂”全部写成了 “通背”,突 出了通背拳注重腰背发力、贯达肢体的技术特点。至于“通备” 一说,则是 武术家马凤图先生将戳脚、翻子、披挂、八极、通臂等多个拳种的技法、技理 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拳理说法,表达了马凤图先生“通神达化,体用兼备”的 武学思想。
一、通背拳的起源与发展
通背拳效猿之长臂为形,仿猿之灵快为意,打法独特,主要是击打穴位、 骨缝韧带和关节,是具有较强技击性的拳种。通背拳流派众多,它究竟由何人 所创?始于何年?史料均无记载。关于通背拳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 来有白猿、鬼谷先师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据《通背拳法》(武田熙, 1937) 一书记载:“通背门拳术又名白猿门,通背猿门,行门”,“通背门为战 国时,白猿者所传,至今已两千余年”。另一种说法是战国时期的“鬼谷先 师”在云蒙山中传道,他效仿猿猴百态而取其精华始创“通臂”。但传说终归 是传说,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佐证。
关于通背拳最早的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南史•王敬则 传》中有“善拍张,补刀戟左右。宋前废帝使敬则跳刀,高出白虎幢五六尺, 接无不中”。口]拍张是表演者张臂从空中接飞刀的杂技表演,可以勉强说是 当代通背拳的缩影,但是缺乏有力的证据。后来,有人在有关文献和遗存资料
[1 ]李延寿.南史:卷四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27. 中发现,宋朝赵匡胤打韩通时,韩通使用的就是通背拳。如果当时韩通使用的 就是通背拳,那么说明通背拳的历史可从宋之前起,但是没有史料表明韩通是 通背拳的创始人。其实,说韩通练习通背拳也无可靠的史料支撑。
关于陈挎道士创编通背拳之说,有一个描述性记载。陈挎,字图南,常自 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安徽亳州真源人。据《宋史•陈挎传》记 载,他“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因仕途失意,入武当山观 为道人,进行长期刻苦的修炼。他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总结继承了东汉魏伯 阳《周易参同契》的道教传统内练功法,融释、道、儒、医诸家学说为一体, 集内功修炼之大成,创立了通背内功站桩二十四式、走桩二十四式(皇极拳) 和皇极四正十二掌。生逢乱世的陈挎在总结前人武技的基础上,创立了可自保 自卫的通背拳术八手总拳和通背心猿二十四式。相传白猿通背在流传过程中, 产生了几大分支。一支是明朝司徒玄空(后称白猿老人)云游到嵩山少林寺 与慧可法师交流拳技,将通背拳留在了少林寺。另一支是清朝道光二年,鲁云 清将白猿通背从山东传到北京,后又产生了两大分支:一支是祁家通背,另一 支是牛街白猿通背。祁家后世传人又逐渐流传发展出“六合通背” “五行通 背”“五猴通背”。考虑到武术中很多门派关于创始之说都有附会神仙、道士、 历史名人等做法,笔者认为关于陈挎创编通背拳之说也存在诸多疑点。
明末著名学者黄宗羲《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有 “佑神通臂为最高”的说法,他的儿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 中将六路注释为“通臂,长拳也”,从而说明通背拳起源于明代之前。但是, 通背拳到底从何时为何人首创,由于缺乏可靠史料的记载,目前很难下定论。
在通背拳的众多流派之中,以下几支流派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为通背 拳的更好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祁家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是鲁云清从山东传到北京后影响最大的分支,主要流传于北 京、天津一带,为清末时祁信所创。祁家以杆法见长,祁信与石鸿胜相互欣 赏,祁信以杆法换了石鸿胜的白猿通背。还有人说祁家以杆法换河南人马学礼 的心意拳,与一位擅长刀法的赵先生互换刀杆,逐渐形成了祁门特有的“十 二连杆”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单操手”法。
祁信于清朝道光初年始创通背拳祁家门。祁家祖籍河北冀梁城大郭村,后 因躲避祸事,避难于河北固安琉璃河尹府中。一日尹、杜两家因争口岸之权争 执不休,最后演变成械斗,械斗愈演愈烈,祁信闻讯而去,手持长杆参战,随 即遭到数人围攻,祁信舞动长杆,杆到人翻,器械碰上便脱手,“兵器满天 飞,伤者无其数”,尹家大胜。自此,祁信威名远播,人称“杆子祁”。许多 仰慕者前来学艺。祁信便在村边设场授拳,广收弟子,称“祁家门”。其子祁 太昌为提高通背拳技艺,两次至北京西郊跟白云观住持学习六合通背拳,并采 各家之长,将流散在民间的通背单手、单操、击法等融合化一,继承发展了老 祁派通背拳,形成了以柔为主,刚柔相济的风格。祁太昌的拳术以背力为法, 放长击远,先发制人,其拳技体系称为“五行通背拳”。此后,有老祁派、少 祁派之分,老祁派以祁信为代表,动作大劈、大开、大捋、大挑,刚多柔少。 少祁派以祁太昌为代表,动作细腻,以柔为主,刚柔相济,变化多样。
祁信的弟子以其子祁太昌和涿州人陈庆最为著名,陈庆传王占春,王占春 传张策等,称为“老祁派”。张策,直隶香河县马神庙人(现天津市武清区), 先拜“祁家通背拳”传人王占春为师学习通背拳,后进京随杨班侯学习杨式 太极拳。40岁的时候进峨眉山苦修,与猴子同吃同住,创造了 “五猴通背拳” 并在其中揉进了太极劲,使之成为今天的“五猴通背功力拳”,有着“臂圣” 之称。祁太昌在父传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动作细腻,以柔为主,后将拳术传给 许天和,许天和再传修剑痴,称为“少祁派”。
修剑痴是第四代传人中影响最大的,在继承、推广武术等方面做出较大贡 献。修剑痴(1883—1959),原名修建池,又名修明,字燕侬,河北省固安县 修辛庄人,有“燕北大侠”之称,其出名是因为擅长剑术,自号“剑痴”。早 年拜许天和为师学习少祁派通背拳,艺成后1917年在大连传授少祁派通背拳, 在大连地区广泛传播祁家通背拳。修剑痴后来对传统通背拳进行了全面改革和 创新,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并提出拳理“势、法、理”,推动了通背拳技术 与理论的发展。此外,他融汇了儒家、道家、纵横家、阴阳五行家、兵家的思 想精华,使通背拳成为兼具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等传统文化特有价值取向 的新流派。
(二)独流通背拳
现在流行于沧县、天津的二十四式通背拳是独流通背拳中的一种重要拳 种。独流通背拳又称“北少林派太祖门太祖拳”“太祖门独流通背拳” “合一 通背拳”“荷叶通背拳”,是当今有名的拳种。
关于独流通背拳的起源一直有几种传说。一种观点认为,独流通背拳是宋 太祖赵匡胤所创。一种观点认为,清中期有吕氏夫妇来到天津静海,将太祖拳 传于李登第、李登善、杨学士等人,而后太祖门独流通背拳开始有了明确清晰 的传承谱系,所以静海人一般将上述三人视为独流通背拳的第一代宗师。一种 观点认为法认为,清代乾隆年间,一僧一道两位太祖拳师云游至独流镇,将太 祖门拳法传留在独流镇,在以后的长期流传中,吸取了通背拳、少林拳及其他 门派的精华而形成的一门风格独特的拳法;有“太祖拳通背力”之说。还有 一种观点认为,合一通背拳可追溯到清朝同治七年,西捻军在独流镇战败时, 吕二爷在杜嘴子村的自家菜窖内救起一捻军僧人头领后,吕二爷认僧人为师学 习了合一通背门技艺。
但是,独流通背拳有确切记载的是在民国时期。1934年重修印行的《静 海县志》记载:“李登善,独流人,以通臂拳著名,任向荣即为其弟子”,“杨 学士,独流人,以斩拳著名。”《静海史话》也记载了清末民初之际,独流有 太祖门四杰(任向荣、刘玉春、张景元与岳德恩)称誉一时。
四杰之一的任向荣( 1852—1930)在13岁时即拜李登善、李登第为师, 学习技艺,后来,深得以斩拳著称的杨学士喜欢并被杨学士收为徒弟。所以, 静海独流通背拳门内又有“三老传一贤”之说。任向荣、刘玉春、张景元三 人同为太祖门弟子,其中任向荣技艺更胜一筹。任向荣谦虚好学,他听闻静海 县城中有一名叫王永清的人抖大杆的功夫了得,便前往请教,王永清被其诚意 打动于是倾囊相授,由此独流太祖门技艺更加丰富起来。此后,任向荣又将从 谢家学得的苗刀技艺融入自己已有技艺中,将独流通背拳丰富与发展。经过任 向荣的弟子刘树年和再传弟子孙静顺的继续努力,独流通背拳逐渐形成比较完 整、系统的拳术,流传至今。
浏览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