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直系北洋军阀、直隶督军曹锟听说任向荣功夫高超会使一种不 常见的兵器一一苗刀,便请任向荣任武术教习,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任向荣 带领刘玉春"]、张景元等前往。三人向兵营的士兵传授了 “前八趟”苗刀中 的部分单个招式。(1924年曹锟倒台,其余的招式及“后八趟”还未来得及传 授)1924年从北京返回独流后,任向荣根据自己的体会,对前、后八趟苗刀 技法加以锤炼、提高,定型为十二趟苗刀。
(三)猿仙通背拳
猿仙通背拳全称为白猿通背八手连拳,简称“猿拳”。因强调以猿背或猿 臂取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背”。据史料考证,猿仙通背拳为北宋 年间焦作修武县境内的净影寺和尚所创。“猿拳”重要招式在绍兴四年 (1134)的《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中有记载。猿拳似太极雅风未尽,恰长拳英 姿别味,老少皆宜,是一项极具健身和文化价值的体育项目。
净影寺僧人历来就有习武传统,他们模仿猿猴动作创立一套拳法一一猿仙 通背拳。南宋时期,净影寺与少林寺禅师相互调换,猿仙通背拳随之传入少林
[1]刘玉春,独流人,后辈称他为“申爷”。早年在河北靠撑船送货为生,他还在山东青岛谋生 数年,后被聘为北洋军阀曹锟的保镖,并在武术营任苗刀教习,时年刘玉春68岁。其徒弟有郭长生、 佟忠义、陈凤岐等。
寺,被定为秘传拳种。流传至清代,由官宦弟子武备传于郭万清、张文魁等十 杰士。后郭万清、张文魁传洛阳人董成(姓董,名成,号称公德先生)。董公 德喜爱拳术,在太行山深处研习该拳,他常观察猿猴戏玩打斗姿态,取之于 拳,并将阴阳五行、道家养生兼收并蓄,正式创名猿仙通背拳。他还总结了该 拳的十问答,即一经、二进、三蹲、四成、五动、六灵、七开、八靠、九扣、 十问。乾隆年间,董公德在深山中被蛇咬伤,得到许秀文、许秀武兄弟二人相 救,便将猿仙通背拳传给许氏兄弟二人。后来,许氏兄弟二人迁居河南焦作高 爻河村,从此许氏世代相传,猿仙通背拳便在此地生根繁衍。
清咸丰年间,许门三世传人许万怀将其技传给外甥郭再汾(焦作双庙村 人)。据说郭再汾武艺超群,后来遇净影寺和尚便将少林拳精华融于“猿拳” 之中使之得到丰富与提升。郭再汾凭借“猿拳”在殿试得中武举状元,皇帝 封他“武德骑尉”官职。而他的三个儿子(定山、定中、定宇)均为清末 “武庠生”,猿仙通背拳由此声名大噪,得以大发展。
(四)洪洞通背拳
洪洞通背拳又称无极通背缠拳,由清朝时期河北人郭永福传至山西洪洞 县。相传,郭永福曾是位镖师,因误杀达官贵人而被官府通缉追拿,逃难时经 河南到山西洪洞县苏堡镇。镇中天官府刘秉恬无意中发现郭永福身手不凡,深 爱其才。于是,重金聘请郭永福任天官府的武术教师,其间郭永福收贺怀臂、 张秀徒等人为徒弟。据考证,洪洞通背拳谱与河南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谱 相似。
需要指出的是,在通背拳的发展过程中,除洪洞通背拳、独流通背拳、猿 仙通背拳、祁家通背拳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通背拳,如马家通背拳、劈挂通背 拳等。目前,通背拳主要流传于河北地区。
二、通背拳的基本内容
通背拳是一个开放的拳术体系,不故步自封,而是不断吸收融入他家之 长,不断丰富与发展,流传至今已形成众多流派分支,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 武林的瑰宝。
通背拳徒手拳术套路主要有“小连环”“大连环” “通臂六合拳”“拆拳” “五马奔槽”“六路总手”“十二连环拳”等。通背拳常用器械有刀、枪、棍、 单刀、双刀、大枪、花枪、单剑、双剑等。通背拳的器械内容,以及祁氏所传 的棍、单刀、双刀、枪、剑等均冠以“白猿通背”。“二十四式通背拳”(独流 通背)、“两翼通背”则以子龙大枪、青萍剑、苗刀传世,并兼习疯魔棍、劈 挂单刀、劈挂双刀。
通背拳的拳或掌的手形较丰富,主要有单晃掌、撩阴掌、双盖掌、引手 掌、拍掌、踏掌、透骨拳、平拳、尖拳、斩首等。手法有摔、拍、穿、劈、 钻。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 到头顶,项领,前空,后实,虚胸,凹肚,探肩,长臂,活腕。拳势则要求做 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丝,脚似钻。
白猿通背拳共有二十四式,其中包括四大名山、八手连拳、十二连炮等 变手。
祁家通背拳主要有“十二连杆”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单操 手,,法等内容。
六合通背拳的器械有五护断门枪、祁门剑、棍、六合大枪、八步十三刀、 马棒、魁星笔等。
独流通背拳的套路主要包括太祖长拳、二十四式、苗刀、双短棍、长棍、 关东拳等,其中尤其以二十四式和苗刀最为出名。苗刀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其具 有较大杀伤力,苗刀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具刀、枪两 种兵器的特点,既可以单手握把,又能双手执柄。因其在单、双手交换时便于 发挥腰背的整体力量,所以在与敌人交战时,疾速凌厉,刀随人转,势如破 竹,实用性强,杀伤力极大,一般兵器难以抵御。
猿仙通背拳以八回拳为主,共108式。另有柔拳49式、三路扶手套及多 种器械。
洪洞通背拳包括洪洞通背拳一百单八式,俗称九排子通背。另有推胸掌二 十四势等套路和散打。洪洞通背拳徒手套路是洪洞通背拳的主体部分,徒手拳 术套路分为母拳套路和子拳套路,母拳套路包括九排子(一百单八式);而子 拳则套路众多,计有四名手、推胸掌、二十四式、奇拳密招、进步套、罗汉 掌、引手得手缠、手法入门、金刚(精杆、精骨)、串子莲、铁反杆(踢幡 竿)、小鬼扯状等。洪洞通背拳的对练套路主要有“梅花套,(上下路)、对演 四路、白手夺刀、对劈四门刀、对劈弟兄刀、对舞青龙剑等。洪洞通背拳的主 要器械有子母鞭杆、五虎棍、鸳鸯斧、金装铜、春秋刀、双剑、南阳刀、大砍 刀、刺刀、双戟、双钩、双拐、双刀、连环刀、单剑、五虎刀、白虎鞭、十三 枪、六合枪、罗家枪、方天戟等。
三、通背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一)通背拳的技术特征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动作而著称。其技术特点表现为出手为掌,点手成 拳,回收仍是掌,动作大开大合,放长击远。通背拳区别于其他拳种最大的特 点就是,双肩双臂运动中表现为探腰拔背、放长击远、步快劲透、敏捷善变。 运动中要求伸臂动作要力由背发,通过肩、肘,以达到指尖,所以要求背、 肩、肘协调,用力伸展,出击时以较高的姿势迅速而巧妙地出击。通背拳的劲 力要求“缩小软绵巧,冷弹脆快硬”。通背拳讲求招法,侧重实用,强调“见 招打势”。
白猿通背拳以其独特的伸臂和打击动作而显名于武林,其伸臂动作要求力 由背发,两背灵通,将上身之力贯注于臂力之间,击打动作则讲究放长击远, 抡臂成圆,高态快下,闪展穿插。整套拳法挟功用巧,交错攻击。聚则成形, 散则成风,处处体现着劲力脆放风格。式中步型步法,多以小开门四六虚步为 主,注重手眼身步之协调。腿法要求抬腿不过膝,尤重七寸低腿,实战时用暗 发腿法配合明发之手臂,上击下晃,明暗有序。
祁家通臂拳谱中对于劲法的要求为“冷弹脆快硬,沉长活柔巧,重猛轻 灵抖,涵虚粘连随”。祁家通背拳与其他通背拳最大的不同是出手快、动作幅 度小而动作灵巧。劲法特点表现为:两臂相通,冷弹脆快;技术特点表现为: 连手技击,自由组合,倒敌为胜。
五行通背拳以摔、拍、穿、劈、钻五掌为主,采用科学合理的锻炼法则, 力发腰背,达于掌尖,刚柔相济。
六合通背拳的动作紧凑,打法独特,攻防合理,具有较强的攻防技击性。 六合通背拳,结合了兵法、人体学、力学、心理学、医学、气功学的理论,内 外双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其功法以单操为根基、六合为标准,动时两臂 相同无左右、两手互进无前后。出手似有似无,快如追风,变化多端,击防自 如。步法多变,抬步即腿,抬腿即步。单操时以三悬步、闪展步、绕步连环 腿、连环步为主。
猿仙通背拳108式,招招适用,势势相承,共分八套路完成,对应中国的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之说。该拳演练风格颇丰,其中有九 蹲、六靠、四十二手、二人格斗战法三十二势,不仅技击性强,合理练习还可 延年益寿。健身功法有六经、八法、九腿等。猿仙通背拳除武技外,还有一套 拳理拳经,文施武略。猿仙通背拳刚柔兼备,以五行阴阳互生互化来统御拳 经、拳理之本,讲究以柔软化刚为本。
浏览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