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套路短小精悍,拳打一条线
少林拳套路以短小精悍著称。套路短小,严密紧凑,以快为主,整套动作 一气呵成。例如,少林罗汉十八手整套只有18个动作,拳谱曰:“一条椽,硬 开弓,架梁炮,僧敲钟,巧纫针,披身锤,拗鸾肘,劈柴势,僧推门,金钩 挂,扫堂腿,踢球势,鸳鸯腿,鹰掐嗪,挎篮势,扭缠丝,降龙手,僧缚 虎。”[2]在套路动作运行路线上,少林拳讲究“拳打一条线”,整套动作的 站、立、转、折、动、静、起、落等尽量在一条线上完成。
- 此书是1934年,金警钟拜访妙兴大和尚,根据妙兴大和尚武艺和自己体会,编著而成。
- 蔡龙云.少林寺拳棒阐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7.
第十四章
太极拳
一、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最初叫长拳[1]、十三势、十三势软手。历史上,关于太极拳的起 源有多种说法[2]。一说是唐代许宣平创立,一说是元末明初张三丰创立[3] (太极十三式),一说是王宗岳创立。这三种关于太极拳创立的学说,有的被 史料证实是附会;有的缺乏历史资料佐证,经不起推敲。
那么,太极拳起源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经史学家唐豪考 证,太极拳是明末的陈王廷所创编,时间大概是在明朝灭亡后的清初。陈王廷 的《长短句》曰:“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 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 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4】从中可以看出陈王廷归隐后 创编拳术的事实。“陈王廷采取戚继光拳经二十九个势编入长拳[5],采取十 三个势编入十三势,采取戚继光拳经的理论和歌诀编入‘拳经总歌’和‘长 拳谱’,它间接从群众中来(按:所谓间接,是相对于戚继光拳经采取民间十 六家拳法中的三十二势编成而言的。唐豪认为,戚继光的三十二势是直接从群 众中来的)。”[6]同时陈王廷还将导引、吐纳之术注入太极拳之中[7]。
[1]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河南温县陈家沟《长拳谱》 有一百单八势,各势动作没有雷同,练起来滔滔不绝。
[2]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10.
[3] 清代至民国初的拳家对武当山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说法并无多少疑义。如杨澄甫《太极拳 使用法》就讲述张三丰创拳故事。
[4]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5] 戚继光的二十九个势分别是:懒扎衣、金鸡独立、探马拳、七星拳、倒骑龙、悬脚虚、丘 刘势、抛架子、拈肘势、一霎步、擒拿势、下插势、埋伏势、井栏直入、鬼蹴脚、指裆势、兽头势、 伏虎势、高四平、倒插势、小神拳、雀地龙、一条鞭、朝阳手、雁翅势、跨虎势、拗鸾肘、当头炮、 顺鸾肘二十九个势。
[6] 唐豪.神州武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90.
[7] 太极拳吸收导引、吐纳之术与《黄庭经》有关。
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唐豪的陈王廷创编太极拳之说基本得到了公认。他 的观点也被教育界编入武术教科书。《武术•上册》(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 员会审定,1991)明确指出:“关于太极拳的缘起,据考于明末清初逐渐形 成的。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 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 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了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 太极拳。”
[1]另外,关于太极拳名称的由来,笔者听到两种说法:一是,始于“晚清 太极名家武禹襄( 1812—1880)编著太极拳谱八篇,首录《山右王宗岳太极 拳论》,始以‘太极拳’为名称之”[
]。二是,据说,翁同毓看了杨露禅与人 比武之后,对杨露禅的武艺格外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猴, 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 “手捧太极震寰宇,身怀绝技压群英°” 据说,太极拳之名即始于此。
二、太极拳的五大支流
太极拳发展到今天,从最初的陈式太极拳已经衍化形成了五个主要流派。 它们分别是: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 极拳。
最初,陈王廷所创编拳路,有十三式、长拳一百单八式、炮捶,传到陈氏 十四世的陈长兴、陈有本和陈有恒,陈长兴传给杨露禅,杨露禅在陈式太极拳 的基础上创编了杨式太极拳。后来,全佑(满族人)拜杨露禅的徒弟为师, 学习杨式太极拳,然后又将杨式太极拳传于儿子吴鉴泉,吴鉴泉在杨式太极拳 的基础上创编了吴式太极拳。与此同时,陈有本传陈式太极拳于陈清萍,陈清 萍又传陈式太极拳于武禹襄,武禹襄跟杨露禅学过陈式太极拳,后来才跟陈清 萍学拳,学后创编了武式太极拳。武禹襄传武式太极拳于李亦畲,李亦畲传武 式太极拳于郝为真,郝为真又传武式太极拳于孙禄堂,孙禄堂学拳后,将形意 拳、八卦拳和太极拳融合,创编了孙式太极拳。
它们的创始人主要传承关系如图14-1所示。
[陈王廷) 图
14-
1传统太极拳的主要传承关系图[1]
三、太极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太极拳最典型的文化特征就是:太极拳和太极哲理融为一体。
太极哲理是古人认识、理解、把握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易有太 极,是生两仪。”太极由阴和阳两仪构成,被认为是衍生世界万物的本原。宋 代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H]。“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 相合,万物化生。”
[3]太极哲理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指导和规范着太极拳的行拳。这从迄今保 存最早、最完整的太极拳经典拳论一一清朝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可以看出, 《太极拳论》采用了太极哲理作为太极拳的理论。正如唐豪所说的那样,“有 的句子不改,有的句子加以发挥,一经对比就可以看出”[4]。诸如《太极拳 论》开篇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和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拳论》的“阳不离阴,阴不离阳,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较之《周子全书》里面的“阴阳不相离,又有相须相 互之妙”3],前者是对后者的发挥。在行拳中,太极哲理成为一种“理性的
[1] 此图转自唐豪,顾留鑫.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0.有改动。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0.
[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1.
[4] 唐豪.神州武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76.
[5] 《周子全书》是一部11世纪到18世纪的人阐发周敦颐哲学思想的总集,成于乾隆二十二年 (1757)。
狡计”在支配着身体的一举一动。例如,太极拳的预备式,有的也称无极式, 由此起势分阴阳行拳,全身上下、内外都要注重阴阳配合,“无过不及,随曲 就伸”,阴阳要平衡,人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素问•生气通 天论》)的功效。
由此可见,练习太极拳是一种感悟太极哲理,澄明人生的过程。通过太极 拳来理解太极哲理,通过太极哲理来理解和把握人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 么太极拳又被称为“哲拳”。因此,太极拳与太极哲理的融合,是太极拳区别 于其他拳种门派的最大特色。
第十五章
通背拳
凡是说到“手如铁,腕如棉,两只胳膊似皮鞭”等武术谚语,武术行家 们都知道说的是通背拳。通背拳是一种古老的拳种,在京、冀、辽等地广泛流 传。那么,到底是“通背”还是“通臂”?在民间多使用“通臂”。“通臂” 是指两臂相通,串通如一,可任意伸缩。后来传人依据“力由背发,始于足, 贯于背”之原理,称其为“通背”,“通”表通达之意,“背”即人之脊背。
浏览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