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少林拳不是“天外来客”,最初一批身怀武技来到少林寺 安家落户的僧人,将其武艺在少林寺传播,为少林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后,少林拳发展的体系化与吸收一些民间的武术高手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元朝,少林寺“秋月禅师”就是来自山西太原的民间高手(名叫白玉 峰)。他将自己精湛的武功带入少林寺,与少林武功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把少 林原有的罗汉十八手增加到170多手,又创编了龙、虎、豹、蛇、鹤五种拳 法。据《少林内功秘传》记载:“五拳者,即可练精、力、气、骨、神之法 也……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上述五拳,如 能练至精纯之境,则精固、力强、气聚、骨坚、神凝,五者相合,互为融化, 为用之妙。”[3]少林武术与民间的武术高手有关,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嘉靖四十年(1561)抗倭途中路经少林寺,他看了少 林寺僧人表演的棍法后,大失所望,对小山上人说:“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 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4]于是,小山上人选了宗擎、普从两位僧人,跟 随俞大猷学艺三年。“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诀°”学成归来后, 两位僧人“以剑诀禅戒广传寺僧”,“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
[1] 吕宏军,滕磊,宋书范,等.少林功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
[2]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4.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8-49.
[4] 余志超.图文中国民俗:武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53.
[5] 余志超.图文中国民俗:武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53.
[6] 俞大猷将棍称之为剑,剑技、剑诀就是棍技、棍诀。他的《剑经》实际上是讲棍术的。俞 大猷所习与所传的棍法并非来自少林寺,也不是少林棍,而是“荆楚长剑”。宗擎、普从两位僧人学艺 之后,将其带入少林。
永也。”[1]
笔者认为,今天,少林拳起源于何人并不重要,这一问题可以暂时悬置, 留待后人去考证。可以确证的是,武术诞生于少林拳之前。少林拳是在历史长 河中逐渐汇集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武术精粹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质的拳种 门派。“从宋代以后,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韩通的通背 拳、马籍的短打等18家拳法的精华,编成拳谱,流传后世。”[2]应该说,少 林拳既是少林寺僧人的武学精华,也是僧人与民间的武术高手交流互鉴的成 果。它是中国历代的武术人的一种集体智慧结晶。少林拳是中国传统武术门派 之一,而不仅仅是一种拳术。
少林拳闻名于世,大约始于隋末唐初,与“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密 切关系。隋末,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在少林十三棍僧的帮助下,李世民擒 拿了王仁则(王世充的侄子),为攻克洛阳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只有昙宗 和尚受封大将军,其他僧人不愿受封,但也都得到了赏赐的紫罗袈裟。从此, 少林拳声名鹊起。
其实,少林拳闻名天下,与历代的少林武僧在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挺身而 出,报国杀敌也有着密切关系。明朝嘉靖年间,少林月空和尚带领武僧在东南 沿海一带血战倭寇,最终全部壮烈牺牲。诚如电影《少林寺》插曲所唱的那 样,“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 到处把你传扬。……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英雄豪杰、神奇故事、精湛 武艺,三者让处于嵩山幽谷中的少林寺和少林武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后人把 少林寺的故事一说再说,把少林武术一传再传,说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传的是 一种家国情怀,这才是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历经千载而不衰的魅力所在。
二、少林拳的基本内容
少林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武术体系。在武术界被视为外家拳。最早关于少 林外家拳的记载,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 少林为外家。”[3]这个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的少林拳法是以实 战搏击为主的,直到明代时仍是以搏击为主。……到明代后期,少林拳开始出 现固定的套路,明末拳法大师玄机和尚留下来的《拳经》是少林拳法最早的
浏览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