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少林拳不是“天外来客”,最初一批身怀武技来到少林寺 安家落户的僧人,将其武艺在少林寺传播,为少林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后,少林拳发展的体系化与吸收一些民间的武术高手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元朝,少林寺“秋月禅师”就是来自山西太原的民间高手(名叫白玉 峰)。他将自己精湛的武功带入少林寺,与少林武功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把少 林原有的罗汉十八手增加到170多手,又创编了龙、虎、豹、蛇、鹤五种拳 法。据《少林内功秘传》记载:“五拳者,即可练精、力、气、骨、神之法 也……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上述五拳,如 能练至精纯之境,则精固、力强、气聚、骨坚、神凝,五者相合,互为融化, 为用之妙。”[3]少林武术与民间的武术高手有关,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嘉靖四十年(1561)抗倭途中路经少林寺,他看了少 林寺僧人表演的棍法后,大失所望,对小山上人说:“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 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4]于是,小山上人选了宗擎、普从两位僧人,跟 随俞大猷学艺三年。“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诀°”学成归来后, 两位僧人“以剑诀禅戒广传寺僧”,“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

[1] 吕宏军,滕磊,宋书范,等.少林功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

[2]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4.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8-49.

[4] 余志超.图文中国民俗:武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53.

[5] 余志超.图文中国民俗:武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53.

[6] 俞大猷将棍称之为剑,剑技、剑诀就是棍技、棍诀。他的《剑经》实际上是讲棍术的。俞 大猷所习与所传的棍法并非来自少林寺,也不是少林棍,而是“荆楚长剑”。宗擎、普从两位僧人学艺 之后,将其带入少林。

永也。”[1]

笔者认为,今天,少林拳起源于何人并不重要,这一问题可以暂时悬置, 留待后人去考证。可以确证的是,武术诞生于少林拳之前。少林拳是在历史长 河中逐渐汇集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武术精粹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质的拳种 门派。“从宋代以后,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韩通的通背 拳、马籍的短打等18家拳法的精华,编成拳谱,流传后世。”[2]应该说,少 林拳既是少林寺僧人的武学精华,也是僧人与民间的武术高手交流互鉴的成 果。它是中国历代的武术人的一种集体智慧结晶。少林拳是中国传统武术门派 之一,而不仅仅是一种拳术。

少林拳闻名于世,大约始于隋末唐初,与“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密 切关系。隋末,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在少林十三棍僧的帮助下,李世民擒 拿了王仁则(王世充的侄子),为攻克洛阳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只有昙宗 和尚受封大将军,其他僧人不愿受封,但也都得到了赏赐的紫罗袈裟。从此, 少林拳声名鹊起。

其实,少林拳闻名天下,与历代的少林武僧在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挺身而 出,报国杀敌也有着密切关系。明朝嘉靖年间,少林月空和尚带领武僧在东南 沿海一带血战倭寇,最终全部壮烈牺牲。诚如电影《少林寺》插曲所唱的那 样,“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 到处把你传扬。……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英雄豪杰、神奇故事、精湛 武艺,三者让处于嵩山幽谷中的少林寺和少林武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后人把 少林寺的故事一说再说,把少林武术一传再传,说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传的是 一种家国情怀,这才是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历经千载而不衰的魅力所在。

二、少林拳的基本内容

少林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武术体系。在武术界被视为外家拳。最早关于少 林外家拳的记载,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 少林为外家。”[3]这个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的少林拳法是以实 战搏击为主的,直到明代时仍是以搏击为主。……到明代后期,少林拳开始出 现固定的套路,明末拳法大师玄机和尚留下来的《拳经》是少林拳法最早的


  1. 余志超.图文中国民俗:武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53.

  2. 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 71.

  3.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06. 套路。入清以后,由于寺僧不再参与战争,以搏击为主的拳法,开始以更大的 规模向套路上转化,并形成众多的拳法套路。”[1]


少林拳法是少林拳体系中内容最丰富的一支。现在有名称的套路近200 套。诸如小洪拳、大洪拳……护山子门罗汉拳、先天罗汉拳……黑虎对练、对 拳、一百零八对拳、六合连拳、缠打六合拳、二十四炮等。

器械方面,少林有长、短、软、双等器械,器械套路也非常之多,刀有少 林单刀、少林双刀、春秋大刀、连环刀等;剑有青龙剑、达摩剑、二堂对刺、 火龙剑、云阳剑等;其他器械有绳索、鲁智深大铲、三节棍、九节鞭、双拐、 双钩、绳鞭等。

器械中最著名的应属棍。“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茅元仪《武备 志》)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用的就是“棍”。少林寺之所以先用棍,有 学者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早期的少林寺作为佛教圣地,寺僧以‘慈悲 为怀’,所以寺僧是不可手持刀、枪、剑、戟这类铁制兵器,而棍则作为寺僧 的生产和劳动工具,是经常使用的。其二,古时少林寺地处深山密林,野兽出 没,少林寺僧以棍作为防身的工具。”工]至明朝少林棍法已经相当成熟,出 现了套路化形式,同时出现了少林棍法系元末紧那罗王所传的附会之说。程宗 猷指出,“棍尚少林,今寺僧多攻拳而不攻棍何也?余曰:‘少林棍名夜叉, 乃紧那罗王之圣传,至今称为上菩提矣。而拳犹未盛行海内,今专攻于拳者, 欲使与棍同登彼岸。’ ”[3]抗倭名将俞大猷记载:“予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 长剑技[4]。嘉靖辛酋岁,自北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负其技者,皆出 见呈之°”吴殳《手臂录》记载:“少林棍法出自神授,名重古今,余颇染 指焉°” 何良臣《阵纪》、戚继光《纪效新书》、唐顺之《武编》等著作中 均有少林棍法的记载。其中,以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最为经典,也是 至今最早的一部少林棍法著作。

可见,少林棍法在明朝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同时,由于明 代少林武僧多次持棍参与战争,以高超的棍法驰骋沙场,这不但使少林棍法的 实战性得到丰富和提高,也使少林棍法威名远扬。如今,少林棍法套路主要有 少林风火棍、少林短棍、小梅花棍等。

另外,少林拳还有“少林七十二艺”之说(少林七十二艺一般作少林功 夫的统称)。《少林拳谱》记载,少林拳有三十六硬功和三十六软功,均在少 林门内秘传,没有文字记载。现今流传的“少林七十二艺”有三种版本,其 一,金警钟编著的《少林七十二艺》[1];其二,贞俊、贞绪等编著的《少林 七十二艺》;其三,永祥和尚编著的《七十二艺》。笔者认为,每种版本虽然 内容上有所差异,但是没有本质区别,“少林七十二艺”属于提高实战能力的 少林功法。

三、少林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禅拳一体

“禅拳合一”,即“以拳修禅,以禅入拳”,这是少林拳独具的根本特点, 也是少林拳与其他传统武术门派的本质区别。少林寺僧人“以拳修禅”,把习 练少林拳作为修禅的一种手段,练拳时,注重外在的手、眼、身法、步与内在 的意、气、力三者的配合,从而以形养神,以神见性,修禅悟道。同时,将佛 教禅宗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融入拳中,用禅宗教义指导拳理,以禅导拳。这样的 “拳禅互相濡化”,禅中有拳意,拳中有禅机,禅与拳融会贯通,僧人们就会 自觉不自觉地修炼到“拳术禅宗化,禅宗拳术化”的境界。

浏览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