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桩功

南拳讲究桩功,以练坐桩为主,还有丁桩、跪桩、炼药手、打沙袋、铁砂 掌、点穴功、童子功、罗汉功、青龙功、排打功等。扎马步是南拳普遍采用的 一种站桩训练方式,有大马、小马和半马之分。“手是铜锤,脚是马”,扎马 练好了,运动才有章法。

气力合一贯达四肢

南拳要达到猛攻之势,强调将气积蓄丹田,腰、肩、臂、腿协调发力。蓄 劲时脱肩团胛,直项圆胸,脚趾抓地,气沉丹田,臀部收敛,再加之五合三催 (五合是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三催是手 催、步催、身催),从而达到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协调配合,只有这样, 才能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发声呼喝

南拳讲究发声呼喝,一是助威势,二是助劲力,三是助形象,不可以无原 则地乱喊乱叫。在演练南拳时,习武者以发声吐气而增强发力,呼喝出的声音 按拳式变化分为“嘻”“喝”“哗”“呐”“咿” “嗌”六种。

兼收并蓄

南拳的形成与发展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性, 彰显了南拳文化的区域共享性。南拳多从临近地区传入,最终形成了具有地方 特色的流派。梅县的刁家教从江西传来;汕头的南枝拳、惠阳的莫家拳、广州 的咏春拳从福建传来;丰顺的昆仑拳来自河南;广州的白眉拳和侠拳来自四川 峨眉山;广州的孔门拳来自湖北。南拳的勇猛刚烈,是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的 生动体现。古代岭南一直被视为蛮烟瘴疠之区,官宦谪逐之所。因此,生长在 这里的人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这种毒虫猛兽、风涛险恶的自然环境里艰苦奋 斗、拼搏求存。面对封建朝廷的淫威,四处流徙的“顽民”,村落、宗族之间 的械斗,武术作为当时的一种生存手段成为民间自己的有力手段。因而也形成 了南拳演练刚猛、气势逼人、威武雄壮的风格特点,大有“呼喝则风云变色, 开拳则山岳崩颓”之势。

 

第十二章

劈挂拳

南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一京杭运河的一部分,其贯 通不仅带动了沧州经济的繁荣,也使这里货运镖行兴盛,武林高手辈出。在沧 州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其中的“劈挂” 说的就是广泛流传于沧州一带的拳种一劈挂拳。劈挂拳属于中国传统武术的 一个优秀拳种门派,是一种长击远打类拳术,古称披挂拳,亦称抹面拳,因多 用掌,故又称劈挂掌。

一、劈挂拳的起源与发展

劈挂拳原称“披卦拳”。“披”有打开、破解之意;卦指方位五行的变化。 披卦者,意为打开八卦变化之奥秘,传至后人,称为劈挂拳。此拳究竟由何人 所创,并无史料记载。武术文献中第一次提到“劈挂”是在明代唐顺之的 《武编》中。嘉靖八年(1529),年仅22岁的唐顺之以会试第一名登进士,他 文武皆备,一生潜心研究攻守之道和击刺之术,成就甚高。他曾经直接指挥过 抗击倭寇的战斗,与当时的名将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都有交往。唐顺之在 他的《武编•拳》里录存了一大段明代拳谱的内容。

“一手:有上中下,切斫钩扳搀金手,高立格扬逼攻抖;盘旋左右脚来 踏,调出五横三推肘。你行当面我行傍,你行傍来我直走,倘君恶狠奔当胸, 风雷绞炮劈挂手。”其中,“你行当面我行傍,你行傍来我直走;倘君恶狠奔 当胸,风雷绞炮劈挂手”四句专讲劈挂拳的手法。

此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这样描述劈挂拳:“披挂横拳而其快也。” 戚继光之后到清代的百余年间,一直没有关于劈挂拳的详细记载。直到清朝末 年(1796-1820),河北沧州一带又出现了劈挂拳,并且出现盐山和南皮两个 流派。

沧州盐山一支,传授的内容是劈挂拳慢套和青龙套。相传是清代乾隆年间 由少林寺韩姓僧人传出。据说,这位少林寺僧人外出探望师兄,长途跋涉病倒 在河北盐山县,得到大左村的左四爷医治。为报答当地人的好善之情,将劈挂 拳传授给当地村民。左宝梅武德高尚且武技出众,他学得劈挂拳真谛成为一代 名师,被人尊称为“左八爷”。左宝梅后将劈挂拳术传于潘文学。潘文学在清 道光咸丰年间任盐山县“教谕”(主管教育,同时兼办盐山书院),同时教授 劈挂拳。跟随他学习劈挂拳的人很多,其中李云标、肖和成二人造诣最高,成 为通备劈挂拳的最高继承传习人。继李云标、肖和成之后,又有黄林彪、于保 麟等主要传习者。1897年,12岁的马凤图拜入黄林彪门下,师从黄林彪学艺 10年。由于马凤图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便随祖父马捷元、父亲马化堂、舅 父吴懋堂学习劈挂拳、摔跤、八极拳、青龙拳、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趟子等拳 术及六合枪要法,并且系统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等所倡导的通备学 说,成为黄林彪门中劈挂拳造诣最高的一位。

马凤图口]所学劈挂拳术为“子母拳”,共有两个套路。该拳种主要有劈 挂拳一路(又名抹面拳)和劈挂拳二路(又名青龙拳)。马凤图一生致力于促 进武术发展与推广武术,经数十年之传习与研究,加之与同胞兄弟马英图多年 的切磋琢磨,融汇各家之长,他以“盐山劈挂”与“罗瞳八极”为核心,创 立“马氏通备武学”,创编了劈挂拳第三路飞虎拳和第四路太淑拳,后经其子 “马氏四杰”(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发扬光大。

另一支沧州南皮传授的是劈挂拳的快套、挂拳等。传人为大庞庄郭大发 (具体何人所传,不得而知)。据说此人早年曾在京当保镖,后做了皇宫禁军 护卫。之后郭大发传给本村人赵氏,赵氏家传三代至赵世奎,赵世奎又传授给 师弟郭长生。郭长生人称“郭燕子”,早年受到孙中山先生“武术强种救国” 思想的影响,应招到曹锟的卫队武术营苗刀连,拜刘玉春为师学习通臂、苗

[1]马凤图( 1888—1973),字健翔,回族,河北省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他 出身于回族武术世家,是以劈挂、八极闯天下的代表人物。自幼便随祖父马捷元、父亲马化堂、舅父 吴懋堂学习劈挂拳、摔跤、八极拳、青龙拳、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趟子等拳术及六合枪要法、双手刀 法、宣化剑(七十三剑)等,并系统地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等所倡导的通备学说,兼学中 医。1906年,考入天津北洋师范学院。1912年,在东北结识了 “奉天三老”(郝鸣九,胡奉三,杨俊 峰)及流寓东北的山东螳螂拳家程东阁等,他们互换技艺。马凤图从“奉天三老”处学习了戳脚、翻 子拳、螳螂拳,他将劈挂、八极、六合枪法及通背剑法传授给对方。后与弟弟马英图仿照古人寓枪于 棍之例,以沧州“五十五图”之棍法为粗架,吸取西北乡土之棍、杆法,创编独特的“疯魔棍”“破 风八刀”。而有资料显示疯魔棍乃郭长生和马英图创编,具体情况,目前无从得知,但可确信的是郭长 生与马英图改拳一事。1909年,马凤图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燕支部”的主要成员、 铁血团成员,参与创办中华武士会并被推举为副会长兼总教习。于1924年与张之江创办了新武术研究 会并主编《白刃战术教程》。1929年,马凤图出任张掖县县长,创建了张掖县国术馆。后又被聘请至 青海,先后担任青海省政府秘书长、民政厅长、新九师司令部秘书长等职务。他在1933—1935年间, 创办了甘肃省国术馆和青海省国术馆。1945年在西北师院体育系兼职副教授。1947年,在兰州创办 “华斌体育学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医学工作。1973年,马凤图去世,享年85岁。 他一生寄志首先是武术,其次是医学和书法,晚年以“三艺老人”自居。 刀、左八枪等。由于天资聪颖又勤学苦练深得师傅喜爱,学会师父全部武艺。 后来,其师刘玉春又命弟子赵世奎将劈挂拳传授给郭长生。郭长生因功夫高强 得到曹锟赏识,被选作贴身护卫。曹锟失败下台后,又成为鹿钟麟的随从副 官。因军阀混战,郭长生愤而辞官回乡。

192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辞官在乡的郭长生受邀到国术馆授苗刀。 1930年,他被选派到国民政府外交部,兼任国术教官,在馆期间与任少林门 科长的马英图[1]相遇。两人相互切磋技艺并对原来的劈挂拳进行修改,郭长 生又集古刀之精华,揉进了劈挂腰法和通背步法,编创了较一路苗刀连击性更 为突出的二路苗刀。

浏览1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