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在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沧州通臂劈 挂拳研究总会成立,郭长生的徒弟郭瑞祥任会长。之后在中国上海、北京、浙 江、吉林,日本冲绳,韩国釜山,美国纽约等地相继成立了分会,使劈挂拳这 一传统技艺在全世界有了一个统一的组织。

劈挂拳在承传过程中劲力风格及套路结构上都有所变异,后来逐渐形成西 北、河北两支劈挂拳系列。目前,在甘肃、陕西一带广泛传承通背劈挂拳术的 套路有:一路劈挂、二路青龙、三路飞虎、四路太淑和大架子。在沧州一带广 为流传的劈挂拳术套路有:挂拳、青龙拳、慢套劈挂拳、快套劈挂和炮捶。

二、劈挂拳的基本内容

劈挂拳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拳术、器械、单式训练、散手等内容。

拳术有四个基本套路:一路劈挂拳,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四路太淑 拳。还有包罗四个基本套路技术的“大架子”。劈挂拳正是以这五个套路为本 进行“慢拉柔练”。此外,还有慢套劈挂、快套劈挂、炮捶等。

劈挂拳术第一路,是以“劈”为主进行腰、胯、步的基本操练。劈挂拳 术第二路(青龙拳),是以“挂”为主进行“行场过步,抢门插招”的练习。

[1]马英图( 1898—1956),字健巽,马凤图的同胞兄弟。马英图体魄雄壮,喜欢较技,出手又 快又狠,故有“闪电手”“马狠子”之称。自幼随父亲马化堂和兄长马凤图学习武艺。后拜“神枪” 张拱辰(张景星)先生为师,学习八极拳之六大开、八大招和六合大枪。民国时期,马英图就读于奉 天警官学校,并得到奉天三老传艺。后与兄长一起将劈挂劲融入了翻子拳和戳脚拳架,创编了通背翻 子拳。1920年跟随哥哥在河南加入冯玉祥部队。部队驻扎在天津时与帮会发生冲突,马英图从街的一 端打到了另一端,却无人能靠近他,因此有了 “马二爷打了一条街”之说。在“廊坊之战”中,受命 组建了由沧州武术健儿组成的敢死队。1927年,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馆,任马英图为少林门科长,为 国术馆考试制定规则并传授武艺。在中央国术馆与沧州南皮劈挂拳传人郭长生相遇,两人对劈挂拳进 行了改进,并形成了通背胆、劈挂劲学说。20世纪30年代后,随马凤图在青海、甘肃等地研习武术, 协助兄长整理和传播通背武艺。抗日战争期间,马英图培养训练的大刀队为军民抗日做出了贡献,上 海青年音乐家麦新受到大刀队的鼓舞创作了《大刀进行曲》。

劈挂拳术第三路(飞虎拳),相比于前两路的结构,有长短兼顾之优点,不仅 要求动作遒劲,而且要求快速连贯。劈挂拳术第四路(太淑拳),在保留通背 劲力的基础上,汇总了太祖拳、八极拳、戳脚等各拳种的技法特点,使拳法发 劲刚猛,暴烈骤变。

劈挂拳起初只有拳术,并无器械套路。后经马凤图、马英图、郭长生等人 总结、充实和扩展,根据通备的“劲力”规律创编了一套劈挂刀。之后,人 们根据劈挂拳的劲力特点又创编了疯魔棍、通备小剑、劈挂刀、苗刀等,并列 入通备拳系中,填补了劈挂拳无器械套路的空白。目前流传的劈挂拳器械主要 有:劈挂刀、劈挂枪、疯魔棍、劈挂棍、苗刀等。劈挂拳器械演练个性鲜明。 劈挂刀的特点是,刀法勇猛彪悍,刀手一体,以腰促刀,身刀协调,大劈大 砍,刀如流星,势如猛虎。

劈挂拳的单势运用及基础套路主要是“十二大趟子”(指十二个招法)、 “十路弹腿”和溜脚式、单劈手、双劈手、开山炮、倒发乌雷、大跨步等。

在劈挂拳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劈和挂是其两大主要功法,两者结合成为 劈挂拳的核心。乌龙盘打是其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更是劈挂拳功与法之核 心,是劈挂拳系的代表动作。劈挂拳的劲力核心是“通备劲”,主要劲法有通 透劲、吞吐劲、辘辘劲、滚勒劲、翻扯劲等。发力时要求臂、肩、胸、腰、 背、胯、膝、腕各关节柔活自然,放松不拘,合蓄开发,势猛力柔,柔中含 刚,即蜿蜒蛇行,用之轻松,意含铁石。乌龙盘打,进可以攻,闭则是守,它 生动形象,攻防严密,实用性强,突出体现了劈挂拳劈、挂、滚、斩、擂等技 法的运用。

三、劈挂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力从腰发动作大开大合

劈挂拳的动作大开大合,特点类似于通臂拳,以上肢的劈、挂、摔、弹、 合、斩动作为主,注重以腰为根,用胸部的吞吐和腰部的拧转折叠配合,“猛 劈硬挂,大开大合”。在运动上表现为:滚、勒、劈、挂、斩、卸、剪、采、 掠、摈、伸、收、摸、探、弹、砸(锄)、擂、猛十八字诀。

放长击远步法多变

劈挂拳手臂的动作特点是:两臂条直,搂臂合腕,大劈大挂,放长击远。 躯干和下肢的动作特点是:前握后扣,吞胸凸背,缩肩藏头,拧腰切胯,合膝 钻足,收腹敛臂。步法讲究,进必跟,快速疾出,多为跨步、辗转步、激绞连 环步。在长进与速退中,常以原地“转趾”的方法变换方位和姿势。

在散打实战中,劈挂拳以“高来则挂,低来则劈,横来则拦,顺来则搬” 为基本攻防规律,主张以快打慢,以长制短,闪进攻取。戚继光《纪效新书》 有载:“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三)相生相克

劈挂拳的形成,是历代劈挂拳人对自然界变化的理解和体悟,意为揭开五 行相生相克,变化无常、不立不破、不破不立的自然规律的奥秘,用于拳理之 中,使之相辅相成,运用至纯熟,从而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如拳诀云:劈斩 之法属金,金利如斧,能克木,由上而下,势如破竹,以竖破横也;向上豁打 属火,火能克金,豁挂挑撩诸势借火焰上冲之力,以破劈打;捋带圈拦之法属 水,水能克火,用压拨捋拦之法以横制竖;横击之法属土,土能克水,横推直 撞之功以制顺;崩打扳搅之法属木,木能克土,向上或向下以斜劲化破横力。 如此互为克制,生克变化无穷。[1]


  1.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劈挂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第十三章

少林拳

一提到中国武术,人们马上会想到“天下功夫出少林”这句话。少林拳 和少林寺“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寺僧人凭着高超的少林武艺,给后人 留下了诸如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月空法师率兵抗击倭寇等富有传奇色彩的 故事,少林寺也被视为武林圣地。

一、少林拳的缘起与嵩山少林寺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是五岳之一。少林 寺坐落在少室山五乳峰下,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当时,天 竺僧人跋陀受到偏爱佛学的孝文帝厚待,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跋 陀修炼(后人认为跋陀是少林寺始祖)。因其位于少室山林中,故取名少林 寺。《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北魏孝昌三年(527),南天竺禅宗 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入寺传禅宗。据说他在洞里面壁九年,静坐修心悟 禅,最后竟然在洞壁上映射出他坐禅时的形象,少林寺至今还保存着达摩修禅 的“面壁石”。故达摩被奉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也因此被誉为禅宗 祖庭。如今少林寺的古建筑都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山门“少林寺” 三个字为清朝康熙皇帝御笔。

关于少林拳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关于达摩创拳一说较为流 行。一种说法是少林拳是达摩在少林寺“达摩洞”修炼时创编的一种拳术。 当时,达摩由于长期静坐悟禅,身体疲劳,为了活动肢体,缓解疲劳,同时为 了对付山林中野兽的威胁,提高自卫能力,创编了一种拳术。一种说法是达摩 为了让和尚们强身健体、提高自卫本领,就教给他们一套“十八罗汉手”拳, 少林拳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 ]尽管达摩创拳之说还缺乏有力的历史 证据,但这不妨碍达摩创少林拳之说的流行及深入人心。

关于少林拳到底起源于何时何人,现在仍然是一个历史之谜。但是,有史

[1]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8. 料可以佐证,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时,就有身怀武艺入寺的僧人。代表人物就是 跋陀的弟子惠光和僧稠。惠光12岁时就能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踢500 个。在洛阳正好被跋陀碰见,跋陀觉得惠光是个奇才,收为弟子,带回少林 寺。口]以现在视角看,惠光踢的是毽子,但在古代,“技巧者,习手足,便 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2],兵技巧家属于军事武艺范畴,囊括 的范围较大。因此,惠光的毽子技艺无疑含有武术要素。僧稠继承了跋陀的衣 钵,成为少林寺第二任主持。由于僧稠武功较高,后人认为是僧稠将武术带入 了少林寺。僧稠入住少林寺之前,在灵隐寺出家。在灵隐寺的习武传统下,僧 稠练就一身武功。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512),他来到嵩山少林寺成了跋陀 的高徒。在僧稠的主持下,少林寺尚武之风日盛,僧人们习武健身,形成了浓 郁的习武传统和独特的武技文化。

浏览1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